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萨尔浒之战简介 努尔哈赤对明朝的经典战役

萨尔浒之战简介 努尔哈赤对明朝的经典战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709 更新时间:2024/1/21 13:28:15

萨尔浒之战简介: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二三月间,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及附近地区大败明军4路进攻的重要反击战,是明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万历四十六年,抚顺、清河城、东州、马根丹等城堡相继失守,朝野震动。明廷遂调集兵将向后金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四十七年二月,各路兵马先后抵达辽东,计有8.8万余人,加上叶赫军一部与陈兵鸭绿江的朝鲜军队1.3万余人,共约11万人,号称47万。明经略杨镐、蓟辽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庭等,共同商定方略:以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为目标,分进合击,4路会攻,企图一举歼敌。

具体部署为:总兵马林率所部及叶赫兵共约1.5万人,出开原(今属辽宁)经三岔儿堡(今辽宁抚顺市北),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称北路军;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人担任主攻,由沈阳(今属辽宁)出抚顺关(今辽宁抚顺东)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称西路军;总兵李如柏率兵约2.5万人,经清河堡(今辽宁本溪县北清河城)、鸦鹘关(今辽宁新宾西南三道关),由西南面进攻,称南路军;总兵刘綖率兵1万余,会合朝鲜军队共约2万余人,经宽甸(今属辽宁)沿董家江(今吉林浑江)北上,由东南面进攻,称东路军。

另有机动部队保障后方交通。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原拟二十一日出兵,十六日天降大雪,复改为二十五日。同时,限令明军4路兵马于三月初二日会攻赫图阿拉。杨镐自以为大军会攻,胜利在握,在出师前的二十四日,竟愚蠢至极,派人向后金下战书。无异于将进军日期通知敌方。努尔哈赤多次攻明得手,判定明军必有大举,早已加紧攻防准备。努尔哈赤得到明军分路来攻的消息之后,准确判断杜松等为主力,遂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据此,他将10万兵力集结于赫图阿拉附近,准备迎战。这次战役大致经过3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萨尔浒、吉林崖一带作战。西路军于二月二十九日,出抚顺关急进,三月初一抵达萨尔浒。杜松分所部为二,以主力驻扎萨尔浒山,自率万人渡河进攻吉林崖。时吉林崖只有数百名后金兵防守,地势险峻,设施坚固。杜松率队数攻不下。努尔哈赤急命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等率2旗兵增援吉林崖;自己亲率6旗兵约4.5万人进攻萨尔浒一带杜松军主力。三月二日,两军在萨尔浒交战。

至午时,天色阴晦、咫尺难辨。明军以火把照明,进行炮击,但杀伤甚微。后金兵则利用明军的火把,由暗击明,集矢而射,多数命中。努尔哈赤趁机以优势兵力发动强攻,并在大雾掩护下,越过堑壕,拔掉栅栏,攻入明军营垒。杜松军主力死伤甚众,无力反击,四散溃败,萨尔浒大营瓦解。正在吉林崖作战的明军,闻大营已失,军心动摇。杜松督队力战,被后金兵团团围困,最后中矢,落马而死。部将王宣、赵梦麟等相继阵亡,士卒死亡1万余人。明军西路主力被歼,南北两路形孤势单,处境极为不利。

第二阶段,在尚间崖、斐芬山一带的作战。努尔哈赤歼灭西路军,转兵北上,集中力量对付北路军。北路马林军于三月二日夜,抵达尚间崖(今辽宁抚顺县哈达附近)一带,闻杜松败亡,不敢前进,将部队分驻3处:一部西向进驻斡珲鄂谟(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一部趋东南,扎营斐芬山;自率主力驻尚间崖,命军环营挖掘3层壕沟,置火器于壕外,以骑兵继后,作就地防御。三日晨,努尔哈赤集合兵力直向尚间崖逼来。他根据马林军分扎三地的特点,分兵两路:一由四贝勒皇太极率领,直冲斡珲鄂谟;一由自己亲率主力,由大贝勒代善为先锋直逼尚间崖。当天双方接战。后金先在尚间崖击败马林主力,继而在斐芬山全歼该地明军。北路军至此全军履没。

第三阶段,在阿布达里冈、富察一带作战。刘綖所率领的东路军,于二月二十五日,由宽甸出发。由于沿途山路崎岖,加之努尔哈赤在沿途设置三道路障,分兵阻险,进军十分艰难。直到三月初四日,才进至富察(今辽宁宽甸东北)一带。因不知西路、北路失利,刘綖仍按原定计划行进。努尔哈赤击败北路马林军以后,立即移兵南下。一面令主力在阿布达里冈(赫图阿拉南)设伏以待;一面诈称杜松军已逼近赫图阿拉,要刘綖速进,以诱其入伏。刘綖不明虚实,当即下令轻装急进,于三月五日到达阿布达里冈。后金伏兵突然而起,刘綖中箭身亡,部队大部被歼。余者撤至富察,又遭到努尔哈赤挥兵扑灭。

南路军从三月一日出鸦鹘关,迟迟不进,逗留观望。杨镐坐镇沈阳,掌握著一支机动部队,对3路明军未作任何策应。及杜松、马林两路战败,他才慌忙调李如柏回师。李如柏回撤途中自相践踏,死伤千人。明朝l0余万大军终以惨败告终。

标签: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

更多文章

  • 西晋八王之乱教训: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动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八王之乱,西晋,权利

    导读: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留下了一个统一仅10年的庞大帝国和一个“何不食肉糜”的痴呆皇帝晋惠帝。不幸的是,这个痴呆皇帝偏偏有一个又丑又凶、狠毒无比的皇后贾南风。晋武帝死后第二年,贾南风就与楚王司马玮合谋,杀死了晋武帝的老丈人、辅政的太傅杨骏,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无情的权力争夺战、历时1

  • 什么是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哪几个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八王之乱

    晋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晋皇室诸王争夺中央朝权的作战。其代表人物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西晋初建,晋武帝司马炎以曹魏亡国之鉴而大封同姓诸侯王。太熙元年(290年),武帝死,

  • 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 汉民族发展史的重大转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西晋

    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西晋原是一个强盛的王朝,它的前身--魏灭了蜀,它自身灭了吴,三国一统,何其雄哉。谁知开国之君刚死,就爆发了宫廷政变,没几个月,又来了一次。此后虽安静了一段时间,但八年后,动乱不可遏止的爆发了。宫廷政变升级为大规模内战,今天这个王人头落地,明天那个王人头落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 八王之乱的影响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八王之乱,西晋

    八王之乱的影响: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

  • 八王之乱简介 历史上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八王之乱,西晋

    八王之乱简介:中国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史称“八王之乱”。其延续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同室操戈之惨,引起的战乱之烈,皆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所罕见。在这场大动乱中,位处今孟津平乐镇翟泉、金村的金墉城,竟成了一座幽禁帝后亲王的皇家监狱。16年中,先后囚禁过一帝、三后

  • 重阳节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俗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重阳节,习俗,活动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

  • 重阳节的起源 揭秘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重阳节,起源,由来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

  • 重阳节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之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重阳节,节日

    重阳节简介: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

  • 中元节的来源 揭秘历史上关于中元鬼节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元节,节日,盂兰盆节,鬼节

    中元节由来: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那么中元节是如何形成的呢?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

  • 中元节简介 揭秘中国传统节日盂兰盆节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元节,节日,盂兰盆节,鬼节

    中元节简介: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