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 汉民族发展史的重大转折

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 汉民族发展史的重大转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894 更新时间:2024/1/21 18:07:13

之乱与五胡乱华:西晋原是一个强盛的王朝,它的前身--魏灭了蜀,它自身灭了吴,三国一统,其雄哉。谁知开国之君刚死,就爆发了宫廷政变,没几个月,又来了一次。此后虽安静了一段时间,但八年后,动乱不可遏止的爆发了。宫廷政变升级为大规模内战,今天这个王人头落地,明天那个王人头落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八王之乱”。八王酣战未休,五胡又揭竿而起,遂演成著名的永嘉之乱,西晋王朝从此覆亡。距晋武帝死时仅二十年。

西晋亡于最高权力的争夺。这种争夺是历史上最极端的典型事例。历代王朝都有最高权力的争夺,但像西晋这样没完没了,不死不休,却是绝无仅有的。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五胡乱华指公元三0四年匈奴人刘渊建汉称王,至四三九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的一百三十六年间,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胡族扰攘中原,在中国北方先后建立十多个割据政权之史实。其成因约有下列数端:

(一﹚胡人内徒,处置失当:汉武帝以后,中国西、北边境外的胡人(匈奴、羯、鲜卑、氐、羌﹚逐渐内徒,如魏晋时关中地区人口百万,其中胡人约占一半。当时有一些人主张把内徒胡人加以分割、遣回故土或另徒他处,以使「戎晋不杂」,但都未能实现。边吏又百般虐待胡人,使他们「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再加上东汉、魏、晋以来统治者多以胡人为兵,遂令其势渐盛。

(二)晋室腐败,国家内乱: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长期的割据混战,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因而中国对边裔各族本已很难控制。西晋虽然实现了全国统一,但政治极端腐败,国力不,兼以八王之乱大伤国家元气,统治根基动摇。而胡人遂乘机扩充实力,日渐强大。

(三)地方积弱,边事不修:在国家分裂时期,若割据政权比较强大,对边事仍可加以控制,如曹魏之对付乌桓、鲜卑,蜀汉之征服南中。但西晋尽罢州郡之兵,使地方武备不修,以致胡人在边境起事,各地根本无力节制。

(四)北方灾害,胡人遂起:晋惠帝时期,北方惨历内战之祸长达一十六年,使生产遭受严重之破坏,后来中原地区又连年灾荒,饿殍遍野,社会残破,民变四起,因此胡人乃得以乘时而起,酿成祸乱。

五胡乱华对中国历史曾造成很大的影响。它从一开始就酿成大乱,导致西晋迅速灭亡,迫得晋室衣冠南渡而建立东晋王朝(详见下述)。南迁的晋室已非复统一的王朝,它偏安于江左,仅保得半壁江山,同时北方尽被五胡所据,先后建立了十多个割据政权,纷争扰攘,接着又与南北朝对立,使全国分裂长达二百七十载。从另一方面看,五胡乱华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配合。因为五胡之大量内徒及入主中原,使他们逐渐汉化,造成了胡汉的配合;而随着晋室南渡,南方地区也迅速开发并日趋繁荣,汉族和南方一些部族发生同化。由此中华民族之内涵乃日益扩大。

标签: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西晋

更多文章

  • 八王之乱的影响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八王之乱,西晋

    八王之乱的影响: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

  • 八王之乱简介 历史上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八王之乱,西晋

    八王之乱简介:中国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史称“八王之乱”。其延续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同室操戈之惨,引起的战乱之烈,皆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所罕见。在这场大动乱中,位处今孟津平乐镇翟泉、金村的金墉城,竟成了一座幽禁帝后亲王的皇家监狱。16年中,先后囚禁过一帝、三后

  • 重阳节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俗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重阳节,习俗,活动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

  • 重阳节的起源 揭秘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重阳节,起源,由来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

  • 重阳节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之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重阳节,节日

    重阳节简介: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

  • 中元节的来源 揭秘历史上关于中元鬼节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元节,节日,盂兰盆节,鬼节

    中元节由来: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那么中元节是如何形成的呢?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

  • 中元节简介 揭秘中国传统节日盂兰盆节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元节,节日,盂兰盆节,鬼节

    中元节简介: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

  • 中元节是什么节? 中元节的来历及习俗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元节,节日

    导读: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盂兰节,中元节又被称为鬼节,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天人们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中元节的来历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

  • 土木堡之变结局 土木堡之变为何未酿成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结局: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轻信宦官王振之言,亲自迎战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六传至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年仅九岁。明英宗是一个冥顽不化的少年皇帝,始终受太监王振操纵,终因宦官秉政,酿成一场大祸。是时,朝廷无主,军队溃败,城

  • 土木堡之变伤亡如何?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伤亡如何?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是明代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是役,号称五十万的明军,在几万瓦剌军的攻击下,分崩离析。但是,明军在土木堡真的有五十万之众吗?笔者将通过对照史料,尽量还原出当时明军的军力状况。一、“五十万”说辨。关于具体人数,私史最流传的是五十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