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八王之乱的影响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影响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115 更新时间:2024/2/17 7:21:17

王之乱的影响: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历时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这次战乱不仅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汉民族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是当政的司马氏集团吸取曹魏政权被篡夺的教训,为保住自家江山,开历史倒车,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层原因则是司马氏政权缺乏合法性,统治基础不牢固,社会认同程度低(一般来说,由宫廷政变建立的王朝都比较孱弱,存在时间短,比如西晋之前曹魏、之后南北朝时期的各王朝等)。

八王之乱持续时间很长,又主要在当时的统治中心洛阳附近进行,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和“五胡乱华”悲剧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知道,汉民族的前身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古华夏部落联盟,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各个历史时期两千多年的演化,通过战争或交往逐渐融合、吸收周边各部族,至西汉中期正式定名的。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中原汉族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每次融合都是汉族主动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吸收其它部族,被融合或吸收的其它民族基本上都是学习、接受汉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又经过长时期的杂居共处,逐渐融入汉族,最终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汉族人口基数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至西汉末期总人口达五千万以上,那时就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八王之乱以后被历史书上称为“民族大融合”的五胡乱华时期却和在此之前的民族融合有着天壤之别。

首先是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北方发达地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超过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为汉族,但少数民族人口也不少。史书上说 “关中百万户,胡人居其半”,据此推算,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应有五百万人左右。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至少需要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下才能完全融合为汉民族的一部分,但八王之乱的爆发彻底打乱了这一进程。

战乱之后,北方的剩下的汉族人口也只有一千万左右,和内迁的不数民族相比已没有多少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少数民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占中原的机会,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从匈奴刘渊建立政权到北魏统一北方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及汉族相互攻杀,损失都很大,其中以北方汉族损失最大。有资料称在石勒(羯人)统治时期,北方汉族只剩下约四百万人,所占比例已低于北方的“五胡”,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在这之后虽然经历了北朝近二百年的痛苦“融合”,而这种是在汉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主要依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融合时间又短,还基本不具备民族融合所需的和平环境,融合的进程极不顺利,后遗症也比较多。所以,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后一个较有规模的少数民族——鲜卑消失为止,虽然汉族又成为北方地区的主体民族,但汉族本身人口结构却和八王之乱前有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时同时,因战乱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也与当地的百越等少数民族进行了融合,相北方情况相似,迁入的汉族人在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融合的动力也主要来自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但环境相对和平,过程也相对顺利。

从八王之乱到隋朝建立近三百年间,整个中国特别是北方,战乱不断,汉族和其它各民族也不断融合,最终以“五胡”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作为结局。虽然汉族仍然是整个中国的主体民族,但由于这次民族融合具体环境和条件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融合之后的汉民族人口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了汉民族的心理因素随之发生了变化。

标签: 八王之乱西晋

更多文章

  • 八王之乱简介 历史上的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八王之乱,西晋

    八王之乱简介:中国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史称“八王之乱”。其延续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同室操戈之惨,引起的战乱之烈,皆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所罕见。在这场大动乱中,位处今孟津平乐镇翟泉、金村的金墉城,竟成了一座幽禁帝后亲王的皇家监狱。16年中,先后囚禁过一帝、三后

  • 重阳节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俗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重阳节,习俗,活动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

  • 重阳节的起源 揭秘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重阳节,起源,由来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

  • 重阳节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之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重阳节,节日

    重阳节简介: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

  • 中元节的来源 揭秘历史上关于中元鬼节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元节,节日,盂兰盆节,鬼节

    中元节由来: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那么中元节是如何形成的呢?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

  • 中元节简介 揭秘中国传统节日盂兰盆节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元节,节日,盂兰盆节,鬼节

    中元节简介: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

  • 中元节是什么节? 中元节的来历及习俗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元节,节日

    导读: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盂兰节,中元节又被称为鬼节,是中国自古就有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天人们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中元节的来历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

  • 土木堡之变结局 土木堡之变为何未酿成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结局: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轻信宦官王振之言,亲自迎战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六传至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年仅九岁。明英宗是一个冥顽不化的少年皇帝,始终受太监王振操纵,终因宦官秉政,酿成一场大祸。是时,朝廷无主,军队溃败,城

  • 土木堡之变伤亡如何?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伤亡如何?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是明代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是役,号称五十万的明军,在几万瓦剌军的攻击下,分崩离析。但是,明军在土木堡真的有五十万之众吗?笔者将通过对照史料,尽量还原出当时明军的军力状况。一、“五十万”说辨。关于具体人数,私史最流传的是五十万说,

  • 土木堡之变的背景 土木堡之变是怎么产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的背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明朝北方的边界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蒙古人部族,号称瓦剌。也先继承瓦刺王位后,同明朝就开始发生磨擦。明朝的王振,本来也想讨好也先,但由于贸易方面的磨擦,激化了双方本就不协调的关系,战争终于爆发了。这一年,也先派了两千多人跟明朝做买卖,为了多得一点赏赐,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