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木堡之变结局 土木堡之变为何未酿成悲剧?

土木堡之变结局 土木堡之变为何未酿成悲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690 更新时间:2024/1/15 19:30:41

土木堡之变结局: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轻信宦官王振之言,亲自迎战瓦剌,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六传至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年仅九岁。明英宗是一个冥顽不化的少年皇帝,始终受太监王振操纵,终因宦官秉政,酿成一场大祸。

是时,朝廷无主,军队溃败,城防空虚,贵族官僚陷入惊慌失措之中,人民遭受战乱之苦。如何使明朝不亡,成为举国上下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转危为安,避免了一场山河破碎的灭顶之灾。分析其遇变乱而未酿成象北宋末年那样的家破国亡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立长君以绝敌望

八月,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代皇帝总管政事。九月,文武大臣请求皇太后说:“皇太子幼小,难负重任,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安宗社。”九月初六日,郕王接受太后谕旨,即皇帝之位,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明年年号为“景泰”。这一措施表明“明朝丧君有君”,决心共赴国难。

于侍郎砥柱中流

于谦,当时任兵部侍郎,毅然以国家安危为己任,“土木堡之变”后的政局多赖其维持。当郕王监国时,侍讲徐珵等主张迁都,于谦厉声驳斥说:“谁主张逃跑就应斩首。京城是国家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大势去了。大家还记得南宋的教训吗?”使明政府坚定了据守北京御敌的决心。于谦一面加紧调兵遣将,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敢于主持正义,惩治马顺等王振余党。吏部尚书王直对于谦无限感慨地说:“国家危难,正需要您这样的人才,最近遇上这么多麻烦,虽有一百个王直,也是无能为力啊!”

这年十月,瓦剌军队逼近北京城下,扎营于西直门外。于谦面对强敌,毫不畏缩,主张主动出兵,他亲自带一支军队出城,并命令关闭全部城门,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他号令严明,身先士卒,军心大振,经五天激战,瓦剌仓惶撤退,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持正义军民奋战

土木堡之役,虽说是由于瓦剌使臣谎报使团人数,企图冒领赏品和求婚被拒绝而引起的,但明政府削减赏金和马价,拒绝也先(瓦剌首领)为子求婚,只是也先发动战争的借口,所以瓦剌方面是非正义的;而明朝军民抵抗瓦剌进犯,保卫京城,是正义之举,因而得到了全国军民的支持。如西直门激战时,居民都爬上屋顶,争投砖石击敌,喊声震天。一些文臣武将也表现出非凡气慨。如应天巡抚周忱献计运通州粮,及时制止了“焚粮以绝寇资”的消极措施,保证了京城军民的粮饷。大同总兵郭登以少胜多,功绩卓著。当时大同军队多战死,郭登初进大同接受关防时,土卒能战者只剩下数百人。他与士卒同甘苦,亲为士兵裹伤敷药,并慷慨地说:“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这样,将士同心杀敌,仅以八百骑打败了数千瓦剌军。

所幸宦官不为患

宦官兴安起了积极作用。宦官无代不为患,尤以明朝为最。明自成祖朱棣开始重用宦官,宦官势倾朝野。明英宗时的王振就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可以事事不通过英宗,出语即为圣旨。明朝有个怪现象,有作为的士大夫,往往有宦官相助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譬如于谦,如没有宦官兴安的大力鼎助,想为国立功是很难的。

景泰年间,受景帝宠信的只有兴安一个,而兴安对于谦十分敬重,屡次在于谦受到奸臣诽谤时挺身而出,加以保护。明史《宦官传》言:“安有廉操,且知于谦贤,力护之。或言帝任谦太过,安曰‘为国分忧,如于公者宁有二人’?”景泰帝朱祁钰所用之宦官,幸而不是祸国之流,这对于景泰年间的政治起着很积极的作用。

明景帝不涉阴险

明景帝执政八年,总起来看,不负祖业,不涉阴险,信任忠臣良将,力战自强,功绩是不可抹杀的。他持大政,始终信任于谦等人。激励众将奋勇杀敌,这是无可指责的。但也引起了他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他越杀敌,敌人就越想送回英宗,因为瓦剌看到了景帝不好对付。

景帝即位后,虽说有点贪位薄兄,略有失德,但在民众看来,那是皇帝的家事,况景帝对英宗无残害行为,比起明成祖处置建文帝来真是仁暴悬殊。再若将景帝与南宋高宗赵构做一比较,更形成鲜明对照。赵构不仅偏安江南一隅,苟且偷生;而且为了不迎回徽、钦二帝,天天说迎驾,天天言求和,当把金人打急了时,杀猛将迟滞战事,输送金银财物讨金人欢喜,故意在金人面前显露:一旦把二帝送回,南宋朝廷就不一定再那么驯顺了。这种冒屈己迎驾之名行恋位忘亲之实的诡计是景帝做不出的,所以景帝比之宋高宗,其功罪不可道里相计。英宗被掳而明朝仍然全盛,景帝不行诡计实在是明朝的造化。

取信于民根基牢

关于“土木堡之变”后明未灭亡的原因,除了上述五点外,笔者还想谈一下明朝前期怎样对待民众的问题。明太祖朱元璋这个出身下层的开国皇帝,接受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对人民实行宽舒政策,竭力取信于民。对于民生问题,虽至暗君主、至凶阉宦,也不敢漠然视之。明朝前期官僚士大夫虽屡受摧折,但却没有丧失国家元气。英宗初年,太皇太后专以安抚百姓为要务,每遇旱涝虫蝗,都减免租赋,因此,虽遇灾却不为大害。即使到了王振专权时,尽管一反正统初政,但唯有免租赈荒,一直不敢有所更改,此事例史书记载颇详。因而英宗被掳而国家根基未动摇,人民无离叛之心。瓦剌的入侵反而为铲除王振宦官恶势力助了一臂之力,其后来的发展也对明朝政局无大的损失,充分说明了民为邦本的道理。

标签: 土木堡之变明代

更多文章

  • 土木堡之变伤亡如何?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伤亡如何?发生在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是明代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是役,号称五十万的明军,在几万瓦剌军的攻击下,分崩离析。但是,明军在土木堡真的有五十万之众吗?笔者将通过对照史料,尽量还原出当时明军的军力状况。一、“五十万”说辨。关于具体人数,私史最流传的是五十万说,

  • 土木堡之变的背景 土木堡之变是怎么产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的背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明朝北方的边界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蒙古人部族,号称瓦剌。也先继承瓦刺王位后,同明朝就开始发生磨擦。明朝的王振,本来也想讨好也先,但由于贸易方面的磨擦,激化了双方本就不协调的关系,战争终于爆发了。这一年,也先派了两千多人跟明朝做买卖,为了多得一点赏赐,也先

  • 土木堡之变的疑团 土木堡之变中的未解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的疑团:土木堡之变的结果是很令人惊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件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上面的是传统史书上的答案,其实是忽略了一

  • 土木堡之变简介 大明险些亡国的土木堡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土木堡之变,明代

    土木堡之变简介: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蒙古分裂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三部。其中,瓦剌经过长期发展,势力增强,瓦剌首领也先统一蒙古,并有吞并中原之心。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

  • 大明王朝无法磨灭的耻辱:土木堡之变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明王朝,耻辱,土木堡之变

    一洪武二十一年,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的孙子脱吉思贴木儿战败以后,北走土刺河畔,为其部下所杀。北元内部陷于混乱,分裂为三大部:鞑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在这三大部中,兀良哈部与明廷关系最密切,而鞑靼部势力最强大。“鞑,即蒙古,故元后也。”(《明史 列传215》)鞑靼仍传蒙古汗,从脱吉思帖木儿死后,又两世传

  • 冬至与养生学 揭秘冬至对保健养生的重要性(冬至节)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冬至,养生,冬至节

    冬至与养生: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神阙穴是五脏六腑

  • 冬至的风俗 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民间风俗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冬至,风俗,节日,冬至节

    冬至的风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

  • 冬至的传说 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的由来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冬至的传说,冬至,节日,冬至节

    冬至的传说: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

  • 冬至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的来历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冬至,中国传统节日,来历,冬至节

    冬至简介: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

  • 冬至的由来 冬至节吃饺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冬至,由来,冬至节

    冬至的由来: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