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662年08月19日:布莱士·帕斯卡逝世

1662年08月19日:布莱士·帕斯卡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838 更新时间:2024/2/29 4:12:34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年(癸亥年)6月19日-1662年(壬寅年)8月19日),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家。

人物经历

帕斯卡生于法国奥弗涅地区多姆山省的克莱蒙,从小体质虚弱,三岁丧母。父亲艾基纳(1588年—1651年)是一个小贵族,担任地方法官的职务,是一位数学家拉丁语学者。布莱士·帕斯卡是杰奎琳·帕斯卡和另外两个姐妹(只有其中之一,洁柏特活过童年)的兄弟。母亲死后,父亲就辞去了法官职务。

1623年6月19日诞生于法国多姆山省克莱蒙费朗城。帕斯卡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他四岁时母亲病故,由受过高等教育、担任政府官员的父亲和两个姐姐负责对他进行教育和培养。他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数学家,在其精心地教育下,帕斯卡很小时就精通欧几里得几,他自己独立地发现出欧几里得的前32条定理,而且顺序也完全正确。

12岁独自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开始师从父亲学习数学。1631年帕斯卡随家移居巴黎。父亲发现帕斯卡很有出息,在他16岁那年,满心喜欢地带他参加巴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小组(法国巴黎科学院的前身)的学术活动,让他开开眼界,17岁时帕斯卡写成了数学水平很高的《圆锥截线论》一文,这是他研究德扎尔格关于综合射影几何的经典工作的结果。

1631年帕斯卡全家移居巴黎。艾基纳自己教育帕斯卡并且与巴黎一流的几何学家如马兰·梅森、伽桑狄、德扎尔格和笛卡尔等人交谈,小帕斯卡也在此时表现出在数学上很高的天赋。11岁时小帕斯卡写了一篇关于动与声音的关系的文章,这使得艾基纳担心儿子会影响希腊和拉丁文的学习,于是禁止他在15岁前学习数学。一天,艾基纳发现小帕斯卡(当时12岁)用一块煤在墙上独立证明三角形各角和等于两个直角。从那时,帕斯卡被允许学习欧几里得几何。

小帕斯卡对德扎尔格的著作特别感兴趣。在德扎尔格思想的影响下,帕斯卡16岁写成《论圆锥曲线》。这本书的大部分已经散失,但是一个重要结论被保留了下来,即“帕斯卡定理”。笛卡尔对此书大为赞赏,但是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个16岁少年之手。1641年帕斯卡又随家移居鲁昂。1642年到1644年间帮助父亲做税务计算工作时,帕斯卡发明了加法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现陈列于法国博物馆中。

他接受了宗教教义,但仍致力于科学实验活动,到1653年之间,帕斯卡集中精力进行关于真空和流体静力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647年重返巴黎居住。他根据托里拆利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1647年的实验曾轰动整个巴黎,他自己说:他的实验根本指导思想是,反对“自然厌恶真空”的传统观念。

1648年,他发表了有关真空问题的论文。1648年帕斯卡设想并进行了对同一地区不同高度大气压强测量的实验,发现了随着高度降低,大气压强增大的规律。在这几年中,帕斯卡在实验中不断取得新发现,并且有多项重大发明,如发明了注射器、水压机,改进了托里拆利的水银气压计等。

1649年到1651年,帕斯卡同他的合作者皮埃尔(Perier)详细测量同一地点的大气压变化情况,成为利用气压计进行天气预报的先驱。1651年帕斯卡开始总结他的实验成果,到1654年写成了《液体平衡及空气重量的论文集》,1663年正式出版。此后帕斯卡转入了神学研究,1655年他进入神学中心披特垒尔。他从怀疑论出发,认为感性和理性知识都不可靠,从而得出信仰高于一切的结论。

1646年前帕斯卡一家都信奉天主教。由于他父亲的一场病,使他同一种更加深奥的宗教信仰方式有所接触,对他以后的生活影响很大。帕斯卡和数学家费马通信,他们一起解决某一个上流社会的赌徒兼业哲学家送来的一个问题,他弄不清楚他赌掷三个骰子出现某种组合时为什么老是输钱。在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奠定了近代概率论的基础。他短暂的一生中作出了许多贡献,以在数学及物理学中的贡献最大。

1646年他为了检验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和托里拆利的理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在能俯视巴黎的克莱蒙费朗的山顶上反复地进行了大气压的实验,为流体动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研究铺平了道路。实验中他为了改进托里拆利的气压计,他在帕斯卡定律的基础上发明了注射器,并创造了水压机。

他关于真空问题的研究和著作,更加提高了他的声望。他从小就体质虚弱,又因过度劳累而使疾病缠身。然而正是他在病休的1651~1654年间,紧地进行科学工作,写成了关于液体平衡、空气的重量和密度及算术三角形等多篇论文,后一篇论文成为概率论的基础。在1655~1659年间还写了许多宗教著作。晚年,有人建议他把关于旋轮线的研究结果发表出来,于是他又沉浸于科学兴趣之中,但从1659年2月起,病情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工作,而安于虔诚的宗教生活。最后,在巨大的病痛中逝世。

1662年8月19日帕斯卡逝世,终年39岁。后人为纪念帕斯卡,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2020年09月18日:温斯顿·格鲁姆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温斯顿·格鲁姆(Winston Groom,1944年-2020年9月18日),生前居住在纽约长岛和阿拉巴马州,美国著名编剧、作家。代表作有《阿甘正传》和《As summers die(消逝的夏日)》、《美国西部史:1846-1847》、《在生命之上飞行:王牌飞行员锻造史》等。2020年9月18日,

  • 1739年09月17日:约翰·拉特利奇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约翰·拉特利奇(John Rutledge,1739年9月17日—1800年7月23日),南卡罗来纳及美国政治家、律师,《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起草和签署人之一,美国开国元勋,《独立宣言》签署后南卡罗来纳州第一任州长,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法律生涯约翰·拉特利奇曾在伦敦学习法律并从律师业,后返回南卡罗

  • 1857年09月17日:齐奥尔科夫斯基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年(丁巳年)9月17日-1935年(乙亥年)9月19日),苏联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被称为航天之父。他最先论证了利用火箭进行星际交通、制造人造地球卫星和近地轨道站的可能性,指出发展宇航和制造火箭的

  • 1894年09月17日:中日黄海海战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大事年表1894年9月16日,北

  • 1945年09月17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

  • 2011年09月17日:占领华尔街事件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的开罗解放广场。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2011年10月8日,“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

  • 2020年09月17日:李铎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李铎(1930年4月19日-2020年9月17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市,毕业于信阳步兵学校,中国著名书法家、军人。历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铎认为学习书法须崇尚传统,一生临帖不辍,

  • 1932年09月16日:平顶山惨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平顶山惨案是“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对中国进行的第一场针对无辜平民的大屠杀。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占领中国东北,虽然中国政府军队撤出东北三省,但是民间抗日义勇军一直在反抗日本军队。日本军队在攻击抗日武装的同时,也经常屠杀抗日根据地的中国普通民众以报复中国武装的抗日行动。1932年9月15日,抗日救国

  • 1447年12月09日:明宪宗朱见深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朱见深原名朱见濬,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九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朱见深本为太子,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到景泰三

  • 1608年12月09日:约翰·弥尔顿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1608年12月9日,约翰·弥尔顿出生。弥尔顿的父亲是一位法律文书,家境较为殷实。他父亲虽然是清教徒,但并不像当时其他的清教徒那样呆板,他喜欢音乐,也引导弥尔顿喜爱上音乐。他还爱书如命,而年轻的弥尔顿打小就同父亲一样爱好书籍。弥尔顿的父亲还专门为他聘请了私人教师,弥尔顿刚满十岁时,就能写出一些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