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郑和下西洋是怎么交流的

郑和下西洋是怎么交流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005 更新时间:2024/3/14 8:48:00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曾经为了让化和经济广为交流发生了很多的代表性的事件,就比如张骞的丝绸之路,大唐的玄奘取经等等,这些代表性的事件是在当时并不发达的通讯情况下进行的。不过,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远程文化经济交流就是郑和下西洋这个代表性事件了。

相信,有很多的人都会疑惑,郑和自小就生长在华夏大地,自然是只会说汉语了,那么他到了其他国家的时候是如与西洋人交流的呢?虽然说现学也是可以的,但是在那种情况下,郑和根本就不可能进行长久的驻留,所以现学也就成为无稽之谈了。其实他们应该是带了翻译的,而翻译的由来其实在大明之前就已经出现很久了。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郑和一行人是如何与当地人沟通的。大家都知道,郑和下西洋,去了三十个国家,中国学界一般认为,郑和航海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除了必要的翻译之外,去过的国家都曾在之前的朝代时同中国有过贸易合作的老朋友。过了印度,说的基本都是阿拉伯语,只要找个上讲阿拉伯语的翻译,基本解决了大部分国家的语言。

因为之前对外贸易的繁盛,在边境上进行贸易的商人必然需要与外国商人沟通,时间长了就懂了外国的语言。找这些商人做翻译也是很靠谱的。所以郑和到了外国,根本不用担心语言的问题。其实,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都有专门负责翻译工作的官员。早在周朝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中国自隋唐之前即有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人,尤以印度语(主要源自佛教传播而来)和阿拉伯语最多。

元三朝时期我国同外国的来往还是很密切的,外国的使节来到中国朝贡。如果当时朝廷没有设置翻译人员的话,无法与外国使节沟通。大家都知道有种很有名的文物是唐三彩,有很多大胡子中东人造型的唐三彩,唐朝和中东贸易密切,在唐朝会说中文的外国人,会说外文的中国人并不少见。宋朝海外贸易极度繁荣,在南海打捞上来的外销瓷器上很多都写着阿拉伯语。宋朝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关税。

元朝的时,很多外国人被带到中国,罗马教廷派也了很多传教士来中国,阿拉伯帝国派了很多商人来中国,蒙古统治者们重视商业发展,还有官方商人。当时中国人里能与外国人沟通的人也是比比皆是。郑和下西洋,这段时间,明成祖在北京顺天府设置了四夷馆。其中就有负责波斯语,台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明清两代官方还编辑了各种学习外国语言的书籍,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外语词典和外语教材。

不知道是不是郑和下西洋赔了太多钱,明朝开始变得越发保守,对外交流变少,清朝更是闭关,中外交流停滞不前,后来中国人都不知道外国人,也没人会说外语了。有记载,当年采用过排队接力翻译。如,汉语译成东南亚某语言,东南亚语译成南亚某语言,然后是波斯、中东语言,非洲地区语言。记载中郑和使用最多的翻译有九人之多,也就是通过九名翻译的转译,才可以把一句话讲清楚,可见当年郑和航海走得有多远。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郑和怎么有后代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郑和,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尤其是他在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的七下西洋壮举更是奠定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当然抛开他航海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有另外一层身份那就是太监,不过郑和的太监身份与人不同的是到如今他依旧有子孙后代留存于世,那么问题就来了历史明明记载郑和是太监,并且是12岁就被阉割的太监

  • 1893年12月5日:中英《藏印续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又称《藏印议订附约》、《藏印续约》,是1893年(光绪十九年)12月5日清朝与英国在大吉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此条约为《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的附约。签约背景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签订后,中英双方根据其中关于通商、游牧权利及文移往来三项内容要“俟后再商另订”的规定,就这三个问题继续进行

  • 1901年12月5日:华特·迪士尼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1901年12月5日—1966年12月15日),全名华特·埃利亚斯·迪士尼(Walter Elias Disney),又译沃尔特·迪斯尼,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美国著名动画大师、企业家、导演、制片人、编剧、配音演员、卡通设计者、举世闻名的迪士尼公司创始人,

  • 1377年12月5日:明惠宗朱允炆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

  • 1650年12月5日:庚寅之劫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庚寅之劫,又称杀人十八甫、填尸体六脉渠,指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平南王尚可喜部清兵在广州的屠城暴行。顺治七年(1650年)11月24日,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指挥的清兵在围城近十个月后,经过惨烈的战斗,包括筑垒相逼,以楼车攻城,及动用荷兰炮手,终于

  •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曾七次下西洋,到达西南太平洋、南亚、印度洋、东非等地,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据《明史》记载,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率领大小船舶200余艘,官兵27800余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

  • 郑和下西洋为何会带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曾七下西洋,先后历经28年,最远到达过东非和红海。关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图,在历史上依旧是一个未解之谜,说法众多。有的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有人说是为了跟各国贸易往来,但最合理的一个说法就是郑和是受朱棣的命令去寻找失踪的朱允炆。不管目的为何,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趣事,是被

  • 郑和下西洋为何没得坏血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在大航海时代,欧洲水手在海上航行时,最怕的不是巨浪风暴,而是坏血病。一旦得上这种病,就会牙龈肿胀,关节肌肉疼痛无比,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就会不治身亡,而同样是在海上航行,为什么很少听说郑和下西洋时得坏血病呢?很多人一说中国古代航海,就要讲讲中国水手为啥得坏血病的比欧洲水手少?然后论述中华养生美食茶

  • 郑和下西洋遭遇的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明朝,可谓是我国封建时期尤为传奇的一代王朝。虽然最后被清军覆灭,但明朝却是一个相当有骨气的国家,即使是在穷途末路之际,也没有让外国侵略者趁势进入。昔日的明朝更是国力昌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外战争从来不怂,且从未令自家的公主远去和亲,去维系所谓的政治和平。今天要向大家讲述的主人公,便是曾七次下西洋的郑和

  • 郑和下西洋或见过美人鱼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说起美人鱼,对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段幻想,童话里美丽的美人鱼,小时候总想去动物园里见一见,但是如今也没能实现,直到现在还有人茶余饭后会探讨一下到底有没有这种生物,但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对这种生物确有记载。关于美人鱼的传说,在中西方都有,中国古书《述异记》当中就有记载,宋代有个叫查道的人,曾见过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