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逝世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219 更新时间:2024/3/14 8:50:08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下午2时左右),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事业等。

负面评价

个人的人格方面,慈禧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的手法残忍。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当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慈禧当政的结果亦受到不少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慈禧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

慈禧作为最高权力责任者,拒绝取消维持了300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墓葬陵寝

陵寝名为菩陀峪定东陵。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中,依慈禧的身份、地位,理应稍逊正宫皇后慈安一筹,在陵寝规制上也会有所体现,这样才能体现等级差别。然而,鉴于慈禧的特殊身份,本来设计的陵墓无论在规制与质量上都与慈安难分伯仲,她本应心满意足。

但是,慈禧并不满足,无限膨胀的自大心理与无法遏制的贪欲,使她不能甘心于与慈安比肩。既然在葬位的选择上必须屈于慈安之后,就要在陵寝的建筑与装饰上超过慈安,以显示她的与众不同。

慈禧陵的重修工程历时十三年,直到她死前才告结束。重建后的隆恩殿与东西配殿,在建筑材料的贵重、工艺的精湛、装饰的奢华等方面均居于清朝皇后陵寝的首位。即使是与清朝皇陵相比,某些皇陵也要比她逊色很多。她的随葬品之奢华也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慈禧的随葬品分为两部分:生前置放于墓中金井里的珍宝与下葬时的随葬珍品。

慈禧棺内底部铺金丝织宝珠锦褥,厚七寸,下面缀大小珍珠一万多粒,红光宝石八十五块,白玉二百多块,锦褥上有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铺五分重的珍珠二千四百粒。慈禧尸体上盖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明黄缎底,捻金织成,织有汉字陀罗尼经文二万五千字,缀有八百多粒珍珠。头上的凤冠由无数珍珠宝石嵌成,其中仅一颗珍珠就价值白银约一千万两。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70年11月15日:铁人王进喜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祖籍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羌白镇焦家村),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田石油工人。王进喜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玉门解放后成为一名新中国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1970年4月,王进喜被确

  • 1971年11月15日:英特尔推出微处理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世界第一款民用微处理器4004。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英特尔是美国一家主要以研制CPU处理器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零件和CPU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50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Intel 4004是一种4位微处理器,可进行4

  • 1988年11月15日:暴风雪号发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1988年11月15日,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

  •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

  • 1952年11月16日:宫本茂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宫本茂,男,1952年11月16日生于日本京都,著名电子游戏监制,世界著名游戏商任天堂的情报开发本部(Entertainmen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总监兼总经理,任天堂游戏文化的缔造者。被称为“马里奥(Mario)之父”,是任天堂的灵魂人物。1975年毕业于金泽市立美

  • 1632年11月16日:古斯塔夫二世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II Adolf;1594年12月9日-1632年11月6日),瑞典国王,军事家,军事改革家,杰出的军事统帅。为谋求瑞典在波罗的海霸权,1611—1629年间先后同丹麦、俄罗斯和波兰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三十年战争中,于1630年率瑞典军队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在16

  • 1867年11月16日:幕府大政奉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大政奉还(たいせいほうかん),发生于庆应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大政奉还标志着日本封建时代的结束、近代日本的开始。而孕育这一事件的土壤——江户时代则是了解现代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的极为重要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征长战

  • 1959年11月16日:百老汇《音乐之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音乐剧《音乐之声》于1959年问世,由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姆斯特恩二世根据《托普家族的歌手》改编,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1965年,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将《音乐之声》搬上电影大银幕,电影荣获了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等五项大奖,由此片中故事和音乐更广为世人熟

  • 1558年11月17日:玛丽一世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玛丽一世(英文:Mary I,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1553年7月-1558年11月17日在位)。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君主,她的父亲是亨利八世,母亲是凯瑟琳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丈夫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玛丽一世在其同父异母弟弟爱德华六世死后,废黜并处

  • 1796年11月17日:叶卡特琳娜二世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俄语: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1729年5月2日—1796年11月17日),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英译:Catherine II;港澳台译:凯瑟琳二世),后世尊称其为叶卡捷琳娜大帝(俄语:Екатери́на Великая;英语:Cath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