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夷陵之战惨败后,刘备人生最后十个月是怎么度过的?

夷陵之战惨败后,刘备人生最后十个月是怎么度过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908 更新时间:2024/2/15 15:57:09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都督吕蒙神不知鬼不觉地发动了江陵之战,通过白衣过江将关羽杀了个措手不及。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遂被东吴重重包围,关羽突围不成被生擒。因誓不投降,同年底关羽为东吴斩杀。

关羽的死无疑成了蜀国全面向东吴宣战的充分借口,于是蜀国国主刘备不顾朝臣的一致反对,发兵七万亲征东吴。不过因为刘备指挥打仗能力欠缺,且有经验的将领都没有同来。此次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以惨败告终,刘备带着残兵败将退到了白帝城。

或许有人问:刘备平日里很能听得进劝谏,为何此次不顾朝臣的一致反对,孤注一掷偏要发动夷陵之战呢?

个人觉得这是刘备不得已也要为之的事,毕竟之前他和关羽、张飞三人曾桃园结义过,说下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样结拜之语。如今三兄弟之一的关羽已先走一步了,并且仇人也很明确,作为带头大哥的刘备还始终犹犹豫豫、裹足不前,岂不违背了此誓言?被天下人看笑话?

要知道刘备之所以能从之前跟着别人屁股后面混的小跟班摇身一变成为一国之主,靠的就是一个“义”字,正是大家都觉得刘备能义薄云天、诚信待人,诸葛亮赵云这样的顶尖人才才会追随他干事业。假如他不能做到,岂不是给天下人留下了虚伪、假仁义的印象?所以此战刘备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而且另一个小细节也能佐证这一点,即关羽被围到被擒,再到被杀这段时间,中间隔了好几个月,刘备貌似并没有很大的反应,这表明:只要关羽人不死,就未到履行誓言的份,便不着急兴兵伐吴去报仇。当听闻关羽被杀之后才像头发疯的狮子一样,悉发国之兵要与东吴拼命。因为如果再这样“冷静”下去不履行诺言,就要被天下人看笑话了。

所以说刘备不顾朝臣一致反对,孤注一掷发动夷陵之战,很是有怕被看笑话的顾虑。

实际战争的结局大家也是意料之中,毕竟朝臣集体发对,胜利的可能性肯定不大。这个结局刘备也应有所意料,只不过看到自己的对手是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陆逊,便有些轻敌。

古时候的人内心一般都比较脆弱,往往一场败仗就是他的催命符。此次夷陵之战的惨败也是如此,刘备白帝城托孤,安排了身后事后便溘然长逝了。不过,不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刘备一兵败很快便一命呜呼,而是在这里待了有10个月之久。

刘备是如何度过生命中的最后10个月呢?可由四个字来形容:心静如水。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后没有回成都,而是来到了蜀国边界的鱼腹县,考虑到“鱼腹”不吉利,于是改成了“永安”,并在白帝城里面修建了“永安宫”。虽然刘备没有回成都有“无颜以见江东父老”之意,但更名为“永安”则表明其已淡泊名利、心静如水,什么兴复汉室、铲除汉贼,什么建功立业、扬名千古,都不重要了,眼下唯有安心过完余生才是实在之事。

2,刘备兵败后,虽然仰天长啸出了:“我居然被陆逊打败,这岂非天意”这样有如推卸责任般的感慨,但战争失败的大部分责任还是他一人承担,这可由两点看出。

一是没有将失败之责、败北之恨推卸到其他人头上,二是面对夷陵之战失败后,黄权所部归路被阻,率众投降曹魏一事,刘备并没有恼羞成怒,将其妻儿法办,而是诚心说出:“辜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因此仍然一如既往善待其妻儿。在给后主刘禅的绝笔信中,也是极其真诚地说出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弃恶扬善之语,并没有扔给他“为父报仇”的沉重包袱。

总之,刘备生命的最后时刻表现得很是心静如水、看淡一切,并且很是冷静、淡然地承担起了自己的失败之责,极其诚恳地处置自己的身后事,这便不违背其仁义之名。故在他辞世后,诸葛亮鞠躬尽瘁辅佐刘禅,蜀国继续延续国祚41年,不得不说,刘备最后时光的心静如水起了很大作用。

标签: 刘备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武帝最喜欢太子刘据,为什么把他逼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据,汉朝,历史解密

    大汉天子刘彻,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年轻的时候文韬武略,清正爱民,努力上进,德才兼备。当时的他很受老百姓的爱戴,古代曾经有好多人都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可是自古帝王都有一种通病,那就是不管他在年轻的时候是怎样的博学多才,忙于政务,体恤民情,可是一旦到了晚年,他们就变得肆意妄为,对朝中大事

  • 令人向往的西周,凭什么可以长期独霸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周朝,历史解密

    西周的难题西周令人向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留给我们一片云山雾罩。西周之后的时代,留下很多记录,拿东周来说,至少有“春秋三传”、《战国策》和《国语》这些,外加诸子丰富的言论。再往后,就更不用说了。但西周不一样,西周不是没有记录,《尚书?周书》里基本都是关于西周早期的,还有一本《逸周书》,当然《诗经》

  • 左慈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为何曹操一定要弄死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献帝昏聩无能,内外大事都是曹操独断专行,还封曹操为魏王。这时孙权刚好和曹操讲和,得知这个消息后打算给曹操送四十担柑子。左慈知道这个消息后想戏弄曹操,将柑子都变成了空心的,然后乘机劝曹操停止战争,莫让百姓生灵涂炭。这种观点与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理念背道而驰,自然是两者只

  • 皇宫中没有厕所 那么妃子们想方便的时候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宫,妃子,历史解密

    说没有一间是假,据说清乾隆帝为了方便曾盖了三间厕所。一处是在乾隆母亲崇庆皇太后寝宫附近,一处是在皇太后看戏的附近,一处是在自己书房附近,不过里面没有设茅坑。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曾在新华门外修了一间厕所,这是风水先生为了破解他的家族男人活不过52岁这道坎而建的,实用性不大。不管怎么说,皇宫后院嫔妃动辄上

  • 裴矩:隋朝对西突厥的关系上起过很大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裴矩,晋朝,历史解密

    裴矩在隋朝对西突厥的关系上起过很大作用。隋朝大业年间,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处境很是不利,从前臣服的国家开始反叛,铁勒部这时力量也逐渐强盛,对处罗可汗发起连续进攻。裴矩得知这一情况,便给隋炀帝出了个主意,利用处罗可汗的母亲向氏对西突厥发动外交攻势。原来处罗可汗的父亲泥利可汗娶的是汉人妻子向氏,泥利可汗死后

  • 揭秘:清朝寡妇要改嫁必须经过哪些程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清朝时期,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钳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鼓励女子守节,惩罚改嫁的寡妇。《大清律例·户律·户役》明确规定:“妇人夫亡……其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寡妇改嫁后,她将丧失所有的财产处置权,相当于净身出户。对于守节的寡妇,《大清律例》则规定:“听其

  • 悲情皇后:司马令姬入宫一年就被废,后改嫁给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司马令姬,南北朝,历史解密

    《独孤天下》已经终结,但剧中那些可歌可叹的女子命运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杀伐决断、堪比男儿的明敬皇后独孤般若,谋算一生、不死不休的元贞皇后独孤曼陀,聪敏柔善、爱憎分明的文献皇后独孤伽罗......都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那个女子普遍命运凄惨、就连贵为皇后都不能自主地掌握命运的时代,还有一名悲情

  • 乾隆后宫当中的“朝鲜宠妃”,生育四子,封皇贵妃,43岁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从努尔哈赤时期满汉一家这样的理念就存在了。皇太极之后的清朝皇帝的后宫不知有多少汉人的宠妃呢?但是独独鲜为人知的是乾隆后宫之中还有一个朝鲜的妃嫔,并且还十分受宠呢?她就是淑嘉皇贵妃金氏。从金氏的境遇来看,这个女子一生可以说很幸运了。淑惠皇贵妃的祖先是朝鲜人,在清朝初期归顺在汉军旗下。金氏的父亲在朝中也

  • 为了让百姓所受压迫减轻,汉景帝实行了什么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景帝,西汉,历史解密

    刘启,即汉景帝,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文帝刘恒嫡长子,他与父亲汉文帝一起缔造了“文景之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文景之治这段时间里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而文景之治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在汉景帝在位期间,老百姓所受压迫显著减轻,人民富足

  • 李自成:打了18年的仗只做了42天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自成,明朝,历史解密

    在明末初期有一个这样的人他叫闯王李自成,为什么叫他闯王李自成?打了18年的仗,但只做了42天的皇帝。当时李自成是来到北京城,因为他的到来也给当时的北京城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也可以这样说,你自称当皇帝的这42天对于北京城的人民百姓来说是噩梦般的存在。当时明朝最后的皇帝是崇祯帝后来选择了自杀,对于他来讲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