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邓艾和钟会之死,到底是自取灭亡还是被司马昭杀掉的?

邓艾和钟会之死,到底是自取灭亡还是被司马昭杀掉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064 更新时间:2024/1/16 2:44:41

钟会邓艾被杀,历史上认为,是他们自取灭亡的结果。

邓艾在拿下成都,灭亡蜀国以后,虽然并没有想叛变独立的心思,但是他政治上很不成熟,自高自大,说话行事很不检点,在成都当土霸王。这给了钟会谗陷他的机会,因而他被朝廷抓上囚车,最后,监军卫瓘怂恿邓艾的仇人,中途把他给杀掉了。

钟会则是到成都后,立刻举旗造反。最后,在姜维的挑唆下,他把魏国的将领都囚禁起来,意欲把他们全部杀掉。最后引起魏将们不满,反戈一击,把钟会连同姜维一并反杀了。

也就是说,邓艾和钟会的死,并不是司马昭杀的。

但是,邓艾和钟会真的不是司马昭所杀的吗?

我之所以对这件事产生怀疑,是因为有一件事是解释不过去的,就是司马昭执意要伐蜀这件事。

这件事最初是司马昭提出来的。司马昭认为,伐蜀的机会来了,应该整顿大军,一鼓作气拿下蜀国。当司马昭提出这一点的时候,当时魏国国内基本上都不同意,包括邓艾,都认为攻打蜀国还没到时候。支持司马昭伐蜀的,只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钟会。但就算钟会支持,当时也有人提醒司马昭说,钟会这个人不可靠,他伐蜀,可能别有用心。

也就是说,司马昭伐蜀这件事,是非常冒险的。首先是很可能伐蜀无法成功。就算伐蜀成功了,邓艾、钟会等人很可能居功自傲,甚至反叛司马昭。那样一来,司马昭势必白忙活一趟。而司马昭本人又是不可能带队伐蜀的,因为曹魏宗室都在邺城,他们是当年被司马懿拘禁起来了的。如果司马昭带兵去了蜀地,可能国内就会变天。总之,司马昭只要动了伐蜀这道程序,他怎么着都是输家,吃力不讨好。

既然吃力不讨好,为什么司马昭还要做这件事呢?

我认为,司马昭之所以敢派邓艾和钟会去伐蜀,很可能是有恃无恐。而他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他有三道保险措施。

第一道措施,借钟会杀邓艾。

钟会和邓艾有矛盾,钟会不容邓艾有功。鉴于这种情况,司马昭偏偏要给邓艾权力,让他建功。而一旦邓艾建功,钟会必然嫉妒他。这样,司马昭就可以借钟会的手,杀了邓艾。

事实上正是如此。当邓艾奇袭阴平,夺取成都以后,司马昭立刻奏请给他封侯,并提拔他为太尉。这个封赏是非常大的,本来邓艾是钟会的部下,现在却成了太尉,职权一下变得在钟会之上,钟会怎么可能容许他的存在呢?所以便伪造他对朝廷很怠慢的书信,并诬陷他造反。

司马昭知不知道邓艾被冤枉呢?他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将错就错,不做调查,就派人把邓艾抓起来。这就是借钟会之手,搞倒邓艾。

其二,卫瓘是重要棋子。

邓艾和钟会实际上都是在卫瓘的运作下,被杀掉的。

首先是钟会谗陷邓艾,卫瓘没有纠错,和钟会一起谗陷邓艾。后来,邓艾被押解去长安的时候,卫瓘害怕自己合谋谗陷邓艾的事情暴露,怂恿邓艾的仇人,中途把他杀掉了。接着,卫瓘又组织魏军将领,反戈钟会,把钟会杀掉。

卫瓘是司马昭派到前线的监军,是专门监督钟会和邓艾军事行动的。

不过,这里却有一些让人不明白的地方,卫瓘是司马昭派去的监军,他怎么敢自作主张杀钟会和邓艾呢?尤其是杀邓艾。史书上说他怕邓艾回去后,他的阴谋暴露,所以才这样做。但是,他一个监军,怎么敢擅作主张随便杀大将呢?杀大将,其罪行不是比陷害大将更严重吗?

所以,很可能卫瓘在前去蜀国当监军之前,司马昭就已经给他交代好了,让他在合适的时机里,想办法杀掉钟会和邓艾。

从卫瓘回国后,司马昭对他的封赏,以及司马炎上台后,对他的格外重视,就可以看出,卫瓘必然是得到秘密授权的。

其三,屯兵十万防钟会。

除了前面两道保险措施外,司马昭还有一道保险措施,便是他已经准备了十万兵力,屯集在长安。同时,他也把天子劫持在一起。一旦前面两道保险措施都失灵了,司马昭将直接提兵攻打钟会。

再加上钟会手下的魏军,并不真心归附钟会,也就是说,钟会人心不稳,司马昭并不害怕钟会造反。

当然了,这只是下下策。

不过,实际上在前面两条措施下,邓艾、钟会已经被杀,司马昭用不着这条下下策了。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邓艾、钟会的死,司马昭是脱不了干系的。

标签: 钟会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弓箭手为何能边骑马边射箭呢 难道不怕摔下来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古代,弓箭手,历史解密

    古代为什么能边骑马边拉弓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古代弓骑兵手里射箭,无法拉缰绳,为什么还能边骑边射?其实很简单我们看过很多的古代战争史书和电视剧。在古代作战中,骑兵无疑是最重要的兵种。其冲击力强大,一旦冲破了对方的阵型,就会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

  • 匈奴人野蛮落后,刘邦为什么还把女儿嫁到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邦,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司马迁在为匈奴人撰写传记的时候说,匈奴人的祖先是夏启的后裔,叫淳维。匈奴人所居住的漠北草原,早在虞舜时代就有人类的部族居住,匈奴人到达漠北之后,依旧是游牧,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城郭,也不像中原人那样耕种。不单居住方式和中原人迥异,匈奴人的文化也跟中原人不同。在匈奴人那里,礼义廉耻没有钞票重要,老弱

  • 当初曹操刺杀董卓的七星宝刀到底去了哪些 最后的落下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说起历史上著名的宝刀,七星宝刀绝对能算得上其中一把,传说七星宝刀装饰有七宝,即金,银,车渠,琉璃,水精,珊瑚和琥珀,七宝按照北斗七星排列,不但暗藏玄机,而且削铁如泥,十分锋利,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了刺杀董卓,特意向王允要了这把七星宝刀,然而在曹操刺杀董卓时,却意外被董卓发现,幸亏曹操机灵,假装

  • 旁遮普人:南亚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旁遮普人,巴基斯坦,历史解密

    旁遮普人(旁遮普语:?????? ???),南亚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印度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拉贾斯坦邦、北方邦与克什米尔西部。 为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有部分人位于沙特、美国、肯尼亚、阿曼、日本、新加坡等地区。[4][7]。使用旁遮普语,通用印地语、乌尔都语、英语。旁

  • 十四阿哥手握重兵,为什么却没有向胤禛发兵争夺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皇十四子胤禵在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当中可谓出类拔萃,自幼聪颖过人,为人义气,深得父皇喜爱。少年时代,就多次跟随父亲到各地出巡。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进攻西藏,康熙帝任命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御驾亲征的规模率十万大军进驻青海,征讨准噶尔部。临行前,康熙帝亲率王公大臣送别。当时朝中大

  • 苏显儿和小清,李元芳更爱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苏显儿,李元芳,历史解密

    苏显儿,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第二部和《神断狄仁杰》中的主要角色,由姜昕言和曲栅栅饰演,马海燕配音。苏显儿本是蛇灵中的一流杀手,擅使柳叶双刀,人称“苏将军”,是由蛇灵大姐肖清芳一手带大的得力部下。崇州案发时,肖清芳派苏显儿冒充狄仁杰的侄女如燕,卧底在狄公身边。可在不久后,苏显儿却爱上了狄公的卫队长李元

  • 官渡之战中,袁本初为什么会被曹孟德一锅端?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刘备,曹操,官渡之战,历史解密

    曹孟德与袁本初官渡之战后袁本初并没元气大伤,两者之间仍然是势均力敌的。只是曹孟德在此战之后将完全被动变得可以主动些,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太多局势。官渡之战开始之前袁本初的确握得有一手好牌,然而却最终被曹孟德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何原因。两军对峙,其胜败不只是取决于双方的军事力量的强弱,更取决于统帅的指挥

  • 程颐从小受家学熏陶,政治思想受父亲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程颐,北宋,历史解密

    要知道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熏陶对一个孩子的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你可以看到一个家庭,如果文化熏陶的比较好的话,他的孩子们学习也是十分努力和有文化的,受到熏陶和不受到熏陶,他们的成长状态也是不一样的,今天小编我所说的主人公就是程颐,他就是那种从小就受到家里面的人的熏陶,而且深受自己父亲思想上的影响,在他长

  • 王延翰有多荒淫残暴?八十多个美女被残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王延翰,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死后,把初见雏形的闽国交了长子王延翰。王延翰、字子逸,河南光州(河南固始)人,曾任节度副使。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延翰继承父亲的爵位,后唐任命他为威武军节度使。次年,趁后唐更换君主之际,王延翰找出司马迁的《史记》中“闽越王无诸传”为依据,自称大闽国王。王延翰骄傲自大,凶

  • 殷墟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是如何挖掘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殷墟,商朝,历史解密

    史影疑云据《尚书》、《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存在商王朝,该王朝延续了近500年,是具备疆域国家形态的中国上古历史的开端。第一位商王名汤,于公元前16世纪初在亳都建国,并迅速征服了周邻势力,稳定了商王朝的政治版图。商朝的王位继承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