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落榜生能干什么

古代落榜生能干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514 更新时间:2024/1/23 4:54:27

“落榜生”是指士子参加考试未被录取,又称“落地”、“不第”、“落下”或“未第”,自隋大业元年(605年)科举诞生以来,及第登科比例总体较低,大部分考生都成了落榜生。为了笼络优秀人才,保持社会稳定,历朝历代都很重视落榜生的出路问题。那么古代的落榜生都有哪些出路呢?

追赠进士名誉。除少数年份外,唐朝每个大年份的及第人数在三五十人不等,一般年份都在二三十人左右,绝大多数考生都属于“落榜待业青年”。唐光化二年(899年),韦庄以名誉和文章的声望奏请朝廷追赠进士名誉。据五代的王定保《唐搪言》(阳羡生校点)卷十,皇甫松、李群玉、温庭皓、陆龟蒙等因此追赠进士名誉,人数虽不多,却能给落榜生一丝安慰,此外还有其他积极的意义:首先体现了韦庄对当时科举中“重试卷,轻能力”弊病的纠正;其次是将选才仅以评判试卷为标准,扩大到与文化人能力相关的作品及社会影响上;其三,从选才目的上,由单方面为朝政负责,转向兼顾为考生个人发展着想。

唐天复元年(901年),唐昭宗下令选拔一些出身贫寒、参加过多次科考却没有考中、年龄偏大的考生赠予进士出身。主考官奉命挑选出曹松、王希羽、刘像、柯崇、郑希颜五位老人及第,人们将此称作“五老榜”。这五位“特批进士”,其中曹松、王希羽已年过七旬,其余三位也都过了耳顺之年。已超官员退休的年龄增进士出身,体现皇恩浩荡,泽被苍生,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唐玄宗时,省试不第的举子们,可入四门学读书。当时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为国子监管辖的读书场所,官办的还有崇文馆、弘文馆,史称“六学二馆”。凡入官学者,经简单考试合格便可直接参加尚书省组织的省试,省试合格即可进入殿试。落榜生入官学读书的情况虽实属少见,也算是为落榜举子开辟了一条捷径。

在书院读书讲学。书院之名始于唐开元六年(718年),藏书校书机构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为官府修书之地,有图书馆的功能。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丽正修书院改名为“集贤殿书院”,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

有教学功能的书院源于唐末五代私人讲学活动,宋朝书院兴起,一方面满足了士子读书就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落榜举子隐居读书、修书、教学的场所。

历史上,人们对书院的界定说法不一,综合各家之说,人们习惯称宋代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为“四大书院”。其中应天府书院亦称“应天书院”、又称“睢阳书院”,坐落在现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原为戚同文旧居,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由宋真宗亲自诏令所赐得名。应天府书院属朝廷直属机构,单独申请参加科举考试,晏殊范仲淹曾在此担任过教学工作。不同于大部分书院坐落在茂林修竹,体现山林寺院风骨的地方,应天府书院处在繁华闹市的喧嚣中。官办书院不多,书院之风渐起,落榜弟子可以隐居,读书办学堂,开门授徒,学问名气小的可以做塾师,算得上是落榜生的好选择、好出路。

特奏名进士出身。为了牢笼优秀人才,安抚多年不及第的举子。宋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礼部查阅应试者,为完整参加15次以上科考的106位举子赐进士出身,凡特奏名者均赐予一定出身或官职,相比正奏名者职务偏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殿试完毕,又阅贡籍人员名册,凡应试者十次以上至十五次落第举子,赐同科出身。

宋元祐年间,特奏名有450人,已形成定制,亦称“恩科”。取士名额的扩大,为举子们增加了更多希望,使科举考试更具吸引力,多次不第者只要有足够的努力与耐心,美好未来终将有望如期而至。

进入幕僚当师爷。明清两朝除延续恩科外,落榜生已开始进入师爷行当。明清师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开始为官僚服务,也有一边做师爷一边考取功名的。

清代师爷非常活跃,最高的地方行政长官总督和巡抚都会聘请师爷佐理政务,州县尤为常见。师爷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佐治人员,但一般并无官衔职称,也不在政府编制之内。由幕主私人聘请,与幕主实属雇佣关系,幕主尊师爷为宾、为友,师爷称幕主为东家,有“天下师爷出绍兴”、“无绍不成衙”之说。由于师爷不是朝廷认可的官僚,晚清时期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向皇帝上奏,呼吁改革师爷制度,师爷的历史就此终结。

清乾隆十七年(1753年),凡参加三次科考以上未中进士的,由礼部分省造册,皇帝钦派大臣从中挑选优秀的委以重任,每六年组织一次,从十人中选出五人,其中一等取两人,任知县;二等取三人,任教师或教育方面的行政职务。

此外,清朝因救荒、河工、军务的需要,允许落榜生通过捐纳银两或谷米取得一定官职,捐纳官须在京各部院学三年,在外省试用一年,然后被任命为文官或武官,一般不安排礼部、吏部这两个重要部门。捐纳官职毕竟不是正途而来,人们仍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在妥善安抚落榜生方面有一种最完备、最受欢迎、最温馨的做法——发还落榜生的试卷。即乡试和会试发榜后十日之内,所有落榜举子,均可领取自己的试卷,考官还必须在试卷上批注不中的理由。如果考官肆意抹杀好文章,举子们可赴礼部控诉,体现科举考试公平性的同时,也给予举子们以心灵上的最大慰藉。落榜非有苦难言,自阅试卷后不得不心服口服。

如今的各种资格考试大部分采取成绩滚动管理办法,通俗说,一科或两科要在一个考试年度内完成,三科以上,不足五科的要在两个年度内通过,超过五科,不足七科的要在三个年度内完成,此外适时调整录取分数线,这与当年发还落榜生的试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安抚落榜生的有效手段。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中华白海豚为什么是粉色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见于中国东南部沿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中国的最早的中华白海豚发现纪录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虽然名为“白海豚”,然而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体呈深灰色,年轻的会呈灰色,至于成年的

  • 智商税是一种什么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智商税,又称低智商税,网络流行词,是指由于在购物时缺乏判断能力,也就是低智商的表现,花了冤枉钱,这些冤枉钱就被认为是缴了低智商税。引申含义智商税,作为网络语的该词,又被称之为“低智商税”,其含义为因为自己的缺乏判断力、智商不够用而付出的代价,这些付出的“代价”,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就被大家吐槽为

  • 古代的粮仓是怎么储存粮食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我国一直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矛盾,粮食安全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3年林甸粮库的失火,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古代同样重视粮仓的建设,粮仓在当时扮演什么角色?具体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呢?上图_战国粮仓曾出土了一个类似于齿轮的物件,此物是用来吊粮食粮仓的建立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必须从粮

  • 骰子是谁发明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骰子(tóu zi),北方的很多的地区又叫色子(shǎi zi)。中国传统民间娱乐用来投掷的博具。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通常作为桌上游戏的小道具,最常见的骰子是六面骰,它是一颗正立方体,上面分别有一到六个孔(或数字),其相对两面之数字和必为七。中国的骰子习惯在一点和四点漆上红色。骰子是容易制作和取得的乱

  • 日月潭是怎么形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日月潭位于中国台湾省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旧称水沙连、龙湖、水社大湖、珠潭、双潭,亦名水里社。日月潭湖面海拔748米,常态面积为7.93㎞²(满水位时10㎞²),最大水深27米,湖周长约37千米,是中国台湾外来种生物最多的淡水湖泊之一。它以光华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

  • 清统一台湾之战的起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清统一台湾之战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澎湖、台湾,统一全国领土的作战。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统一是必然的规律和趋势,特别是自元朝以来,台湾直接归于中央政府管辖。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部队登陆大员,开始占领台湾。

  • 清统一台湾之战的详细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郑经死后台湾内乱,统一台湾势在必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刘国轩得知施琅准备进攻,便从台湾本岛调度乡兵到澎湖,并将商船以及私人用船都改为军舰(大小炮船、鸟船、赶缯船、洋船、双帆等各式战船约200艘),准备决战。施琅出动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从铜山岛出发,姚启圣也拨3

  • 清统一台湾之战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施琅军队到达台湾后,郑氏无力抵抗清军只得投降,结束在台湾历经22年的统治,台湾也因此成为清朝的领土。康熙帝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战船300余艘,水师2万余人,仍自铜山出洋,第二天上午,战船即陆续到达澎湖海外。

  • 施琅降清的导火索曾德事件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施琅是明末清初的重要将领,他没有太多的功绩,但是单凭平定台湾就可以名留青史。台湾是郑氏的地盘,施琅本是郑氏的将领,但是因为曾德与郑氏彻底决裂,投降清朝。1652年(顺治九年),曾德事件导致施琅与郑成功公开决裂。自从郑芝龙降清后,曾德似乎不大得志,在郑成功军中受施琅节制。施琅既被削去兵权,曾德为求出头

  • 古代人到了晚上会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说到古代的晚上,其实很多人都想知道在古代是一个落后的时代,自然没有现如今的霓虹闪烁,因为没有通电的情况下,古代的人们究竟在干些什么呢?后人都觉得在古代,一到天黑以后,自然也是百般无聊的,很多人都觉得古人在晚上大多都是早早的休息了,其实面对真实的情况,更多的都是羡慕!相对古代,也是有一定的夜生活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