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邹忌是如何劝谏齐威王成就一番霸业的

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邹忌是如何劝谏齐威王成就一番霸业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481 更新时间:2023/12/18 9:07:21

齐国(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说的是邹忌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然而邹忌之才不只于此,虽为一平民乐师,但他满腹经纶,时时想着能够为母国效力。田齐桓公时,桓公午创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间人才荟萃,但邹忌并没有受到重用。齐威王继位后,贪图享乐而不治朝事,委政卿大夫,导致齐国被周围列国欺负,邹忌看准时机,入朝鼓琴自荐,后又多次讽喻进谏,齐威王也善于纳谏,以邹忌为相在国内进行改革,齐国国力大增的同时两人这段君臣关系也为后人津津乐道。邹忌前后侍奉齐桓公午、齐威王、齐宣王,他是如何劝谏齐威王成就一番霸业的呢?又是怎么做到屹立朝堂不倒的呢?

一、以鼓琴讽,齐王醒悟

田齐桓公本名“田午”,是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虽然他弑兄即位,使得齐国内部大乱,而国外如燕、魏、鲁、赵、卫等国借此武力干涉,侵占齐国大片领土。但田午却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建立稷下学宫,而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同时稷下学宫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贤人聚集于此,齐国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显然,田午的儿子也就是齐威王并没有建立霸业的想法,即位后,齐威王田因齐没有在意人声鼎沸的稷下学宫和内忧外患的形势,而是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彻夜饮酒,沉沦不改,这一情况一直持续了九年。

乐师邹忌看不下去了,于是借着欣赏齐威王弹琴为由入朝觐见,齐威王听说邹忌是个高明的乐师,自然满心欢喜,于是立刻召见了邹忌。齐威王弹完琴,邹忌便拊掌称赞:“弹得好啊!”齐威王不悦,认为邹忌只不过是个沽名钓誉之人,便想故意为难他:“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但齐威王没想到的是,邹忌能够应答如流,“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伸手不打笑脸人,齐威王心里也乐开了花,大悦,但邹忌却话音一转,将鼓琴七弦与治国理政结合起来,齐威王又不高兴了,“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邹忌却说:“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齐威王大悦,开始正式并重用邹忌。

二、从善如流,封侯受地

邹忌成功以鼓琴劝谏齐威王远离酒色歌舞,要治理国家后,邹忌要被拜为相国的消息就传开了。出身卑微,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的淳于髡想要考验一下邹忌,于是前去拜见,“淳于髡之徒礼倨,邹忌之礼卑”。邹忌没有因为淳于髡比自己又矮又丑而轻视他,反而仅从淳于髡说的五个小故事而从善如流,表明自己会“谨毋离前”,“谨事左右”,“谨自附於万民”,“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谨脩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无话可说,于是快步离开并对自己的仆人说“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没过多久,邹忌被封以下邳,号曰成侯。

三、王之蔽甚,悬赏纳谏

邹忌以善谏著称,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了。说的是邹忌身材高大,形貌昳丽,但他并不满足,时常照照镜子来欣赏自己的美。一日,邹忌穿戴完毕后也不忘照镜子,并以齐国人都认为最美的徐公来问自己的妻子、妾和来访的客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三人都认为“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当徐公上门拜访时,邹忌怎么看都觉得是徐公更美,待徐公走后,邹忌又照镜子,觉得自己“又弗如远甚”。但邹忌没有因此对徐公起杀心,反而是翻来覆去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一大早,邹忌入朝拜见齐威王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齐威王也是个听得进劝谏的主,赞扬邹忌一番后,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最终使得齐国大治,从而有了称霸中原的资本。

邹忌能成功劝谏齐威王,首先是有淳于髡这个典范,淳于髡虽出身卑贱,但他懂齐威王的心思,以隐语而激发齐王“一鸣惊人”的抱负,因此可以看出齐威王还是能够虚心听从臣子的进言;二则是齐威王好隐语,无论是邹忌以琴鼓论政或是与徐公比美而进谏,都正中齐威王下怀,体会故事乐趣的同时也发人深省;其三因为邹忌本人是个极有才华的翩翩君子,很多的进谏都以谋国为上,因此深受齐威王重用。然而再伟岸的君子也有小人作态,他害怕田忌威望太高动摇自己的相位,于是想要置田忌于死地,迫使田忌流亡楚国。但不置可否的是,邹忌主张的修订法律,监督官吏,加强军备等思想受到齐威王重用,为齐国重新恢复霸业起到很大的作用。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三国张辽的实力如何,张辽在曹营能排第一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代的名将本来有很多,但在《三国演义》的“商业互吹”中来看,似乎蜀国五虎将的风头最盛,他们的人气大有超过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势头。可以这么说,武艺水平能够接近五虎将的人好像都算非常给力了。记得关羽曾经说过“张辽的武艺不在我和张飞之下”这样

  • 蜀国为何要频频的北伐,为何诸葛亮一直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和东吴联合才形成了鼎立局面,蜀国是三国中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实力最弱的国家。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国家一切军政大权均掌握在诸葛亮手中,蜀国最核心的国策就是积极北伐。既然三国之中蜀国实力最弱,明显不具备战

  • 曹操帐下最厉害的武将是谁,排名第一的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趣事

    我们都知道,曹操奠定了曹魏的基础,有人喜欢他,也有很多人讨厌他。但不管怎么说,在乱世之下,使用些手段没什么可说道的。就凭他能够降伏那么多谋士武将,让他们折服于他,就说明他的能力。曹操帐下猛将如云,数不胜数,那么最勇猛的人会是谁呢。第五位、夏侯惇夏侯惇是最早跟随曹操起兵的核心成员,为曹操东征西讨立下了

  • 宋应星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宋应星的生平有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趣事

    宋应星,明末清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博物学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记录与研究,著有《天工开物》。《粹精》记述谷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的收获和加工过程,并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各种加工器械,如杵、水碓、等的制造、功能和用法。例如,宋应星介绍水是住在山区河滨的人们创造的,用来加工稻谷

  • 关羽为什么会败走麦城,谁应该对关羽的死负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趣事

    关羽为什么会败走麦城,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关羽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其中谁应该对关羽的死负责?要想知道这个问题,就应该了解一件事情,攻打襄樊之战,到底是谁决定的?首先,三国志中并没有找到这个信息,也没有证据能查到是刘备或者是诸葛亮授意的,毕竟打仗那么大的事情,是应该有记载的。这点更加倾向于关羽自作主

  • 杨坚到底因何而死,关于杨坚的死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趣事

    杨坚(541~604年),即隋文帝,隋王朝的建立者。关于杨坚的死因,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主要集中于正常病逝和被杨广杀死两种说法,而由于“仁寿宫变”的原因,被杨广杀死这种说法甚至更有市场。至于杨广为何要杀杨坚,这件事还得从杨坚晚年的储君之争说起。太子被废、杨广上位,杨坚晚年的储

  • 解缙的主要成就有哪些,解缙的结局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趣事

    解缙,明代内阁首辅、文学家,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朱棣大会群臣,见皇帝心情不错,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呈上了一份重刑犯的名单,按照惯例,这时候皇帝将赦免一些囚犯,以示宽仁。朱棣端详着名单,忽然眉头一皱,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不禁喃喃道:解缙,解缙,这个人怎么还

  • 雍正的死因是什么?雍正为何仅在位13年就驾崩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趣事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雍正皇帝是清王朝康乾盛世第二位皇帝,但他在位时间非常短。仅仅只有13年,雍正皇帝是清王朝历史上争议最大的皇帝。对于雍正皇帝的去世一直都是历史上的一个疑点。雍正在这一生为国为民,他虽仅在位十三年,却解决了康熙皇帝去世后留下的国库

  • 历史上杨业到底是怎么死的?杨业之死和潘美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趣事

    杨业(?986),一作邺,本名重贵,宋朝名将。“杨家将”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而随着这个故事的广为传播,不仅成功塑造了杨家满门的忠烈形象,更使得潘美背负了上千年的骂名。其实,只要熟知这段历史,我们便可知道,真正害死杨太公的乃是监军王侁,但为何潘美会被塑造成罪魁祸首,最终被骂千年

  • 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吗,刘禅是大智若愚装傻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趣事

    从古至今,刘禅一直被人们当做“扶不起的阿斗”,就算是一直到了最后的时候,仍然没能保住他的父亲给他留下来的蜀汉地段。但是作为聪明的刘备的儿子,刘禅真的是扶不起吗?还是他一直隐藏着自己的聪明,不去表达?就连在他身边的诸葛亮都没能真正的看透他的聪明才智,一直到了最后的时候,刘禅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