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是什么文物

《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是什么文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104 更新时间:2024/3/4 16:21:18

乾隆御定石经》是乾隆皇帝下旨以“十三经”为底本创作的,其拓本被称为《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官经。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皇帝谕旨以金坛贡生蒋衡耗时十二年手书“十三经”为底本,“考定圣贤经传中字同异,归于一是,使天下万世学者有所师承遵守”,“刊之石版,列于太学,用垂永久”,称之为“乾隆御定石经”,简称“乾隆石经”。

文物发现

2019年齐鲁网4月25日讯近日,孔子博物馆举办“第四期全国碑帖编目与签定研修班”期间,国内文博专家和学者通过对孔府档案、馆藏的仔细研究查看,在该馆首次发现国内罕见的《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

概述

全册应该是206册,现在孔子博物馆馆里保存189册,现在在国内发现的版本都是比较晚的,有嘉庆八年的,还有光绪年间的,而我们这个是乾隆版的内府初拓本,是1795年完成的,1796年嘉庆元年由嘉庆皇帝御赐给孔府的,所以保存至今非完好。

文物介绍

从外观看,这部拓本品相完好,经折装裱,明黄封面,正中楷书“乾隆御定石经”题签,翻检内页,御制墨色乌黑发亮,字迹清朗,工楷蕴藉。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全部共63万字。《乾隆御定石经》是乾隆皇帝下旨以金坛贡生蒋衡耗时十二年手书“十三经”为底本,历时三年刊刻完工的,成为历代儒家经典碑刻中最后一部,也是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

目前,原石存于北京国子监,但已有部分破损难辨。乾隆石经拓本存世有多个不同版本,而作为最早的乾隆版内府拓本却十分罕见和难以认定。据《续修曲阜县志》记载,嘉庆元年即1796年皇家曾将《乾隆御定石经》四十函二百六册颁赐衍圣公,并被妥善保管,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料和研究价值。

拓本内容

《乾隆御定石经》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官经。经文以江苏金坛恩贡生蒋衡耗时12年的手书“十三经”为底本,乾隆五十六年动工刊刻,乾隆五十九年刻成,共计190石62万字。

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全部共63万字,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皇帝谕旨以金坛贡生蒋衡耗时十二年手书“十三经”为底本,“考定圣贤经传中文字同异,归于一是,使天下万世学者有所师承遵守”,“刊之石版,列于太学,用垂永久”,称之为“乾隆御定石经”,简称“乾隆石经”。

经过三年刊刻,乾隆五十九年(1794)石经刊刻完工,成为历代儒家经典碑刻中最后一部,也是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三星堆金杖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金杖,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文物,全长1.42米,直径2.3厘米,净重约500克。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现藏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是代表政治权力与宗教权力的权杖,为古蜀国最高的政治人物与宗教人物所用,这根金杖是政治权力之杖,也是宗教权力之杖。考古发现1986年,中国考古

  • 商铜纵目面具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商铜纵目面具为商代中晚期青铜器,该面具于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的两件面具之一。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商铜纵目面具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呈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口角深长上扬,

  • 亚长牛尊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商“亚长”牛牺尊(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2001年安阳市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亚长牛尊是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考古发现2000年12月17日,河南省安阳市花园庄村村民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报告,有人夜间在

  • 甲骨窖穴一共有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甲骨窖穴位于安阳市殷墟保护区内,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0片,4000多个单字,震惊了世界。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库”。殷墟宫殿宗庙区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

  • 姬发式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姬发式(日文:姫カット,英文:Hime cut)为发型的一种,也是ACGN文化中的萌属性之一。俗称“公主头”,因为在日本平安时代的女性贵族间流行而得其名。其名称中之“姬”即女性贵族之意,在日语里的意思是“公主”,在中文古语里的意思是“美女”的意思,和“姝”的意思一样,不同的是“姬”可以用在平民的名字

  • 三家分晋出现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都是王室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积极对外征战,就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

  • 三家分晋谁最划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前403年,东周洛邑。肃杀威严的宫殿群,规划整齐,气概宏大,令人遥想当年大周王朝权力的极峰。大殿之内,周威烈王坐于龙椅之上,文武百官分两列而立,东周虽然衰败了,朝廷的气势犹在。周朝时期诸侯爵位分为五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晋国是侯爵,魏、韩、赵三家却连男爵都不是,只是晋国的卿大夫。周威

  • 三家分晋为什么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有一首耳熟能详的历史歌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正如歌诀中所说,东周被后世史学家分为了春秋和战国两段,而其分水岭便是“三家分晋”。由于是人为划分,因此必然有其缘由,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史书记载的习惯,二是礼乐崩坏的分界线。史书记载的习惯,春秋和战国的由来“春秋”一词源于鲁国史书《春秋

  • 三家分晋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

  • 三家分晋为什么韩国分的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熟读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三家分晋是战国春秋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奠定了战国的基础,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篇。春秋末期诸侯并起吞并小国,晋国发智家已然名存实亡,大权落到作为臣子的大夫手中,于是韩赵魏开始瓜分庞大的晋国。然而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三家分晋也不不是一朝一夕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