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卡斯蒂永战役的战争经过

卡斯蒂永战役的战争经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825 更新时间:2024/2/11 23:46:23

卡斯蒂永战役,百年战争中最后一次战役。约翰·塔尔伯特率领一支英国军队前去解救卡斯蒂永。1453年7月17日,英军1000名骑兵首先发起进攻,但在法军猛烈而准确的炮火轰击下伤亡惨重。尽管英军步兵5000人赶到正在激战的战场,并立即投入战斗,但法军跃出堑壕英军侧翼发动反攻,一举击溃英军,施鲁斯伯里伯爵阵亡。卡斯蒂永的英国驻军被迫于次日投降。

战役经过

1453年七月,近万人的法军部队南下阿基坦,开始对波尔多英军的最后一击。除了室的精锐部队和大量布列塔尼武装,这支法军的主帅也颇为引人瞩目。

查理七世的炮兵大师--简·必维尔(让·布赫),成为了人类历史上首个统帅三军的炮兵指挥官。

法军的统帅不止一位,实际上的总帅是德高望重的让·德·布鲁瓦老爷,他是一个布列塔尼人,佩里高尔的伯爵兼利摩日的子爵,同时也是庞蒂埃弗的伯爵。然而,最重要的领导人是著名的攻城工程师——让·布赫——同时也是弹道专家。贵族指挥官们按照他们的专长指挥重骑兵。

此次战役的显著特点是法军围城队由混合部队组成。布赫及其兄弟参加了1451年的围城战因而熟悉这一地区。这就解释了为一支仅700人的法军工程队能在短时间内在多隆河的支流利多尔河的故道上开凿了一条设防的野战壕。法军阵列的不规则参数长期以来困惑着历史学家。.另一显著的特点是法军的构成。

献说明有300门甚至更多的加农炮和射石炮随军机动。虽然不能确定那些大炮和火绳枪是否故障频出,但是毫无疑问火绳枪在武器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他们可能是由热那亚佣兵吉里包特监制的。法军的营帐简直可以说是个大炮停车场,步兵人数在6000左右,有些材料估算为9000人。

1000名骑兵由法王的附庸不列塔尼公爵提供,驻扎在大营以北1.5公里处。法军不合理的布阵是否是因为蜿蜒的干涸河床造成,或是为了是火枪手获得最佳的射击效果,这些都不得而知。营帐处于卡斯蒂永城的炮火射程之外,而且攻城方也没有试图建立更近的战壕。几乎可以肯定,布赫准备围点打援而非强攻。

名法军弓箭手在热尚·卢沃的统领下部署于卡斯蒂永以北的圣洛朗的前哨要冲,这里是来自波尔多的援军的必经之地。

这年的7月8日,兵分三路前进的法军,抵达了开往波尔多途中的交通要道——卡斯蒂永。他们迅速发起了围攻战,并吸引了志在决战的塔尔伯特注意。他下令驻防在波尔多等地的守备队离开城镇,向着法军的集结点进发。如果进展顺利,那么法军可能在围攻中遭遇内外夹击。

虽然塔尔伯特更希望等待法军开近波尔多,但是出于荣誉和勇气的考虑,他仍被说服去救援卡斯蒂永城。塔尔伯特于7月16日出城,他率领着一支装备精良的骑兵,跟随其后的是数量众多的步军和炮队,他在波尔多的总兵力不下9千人。

但此时的英军,早已不是过去那支由强势君主带领的常胜之师。这些人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以快慢不等的速度,分头并进。其中,只有塔尔伯特带领的小规模力量,以最快速度赶到了卡斯蒂永附近。

7月17日,塔尔伯特率领麾下的500名骑士与重装甲士,突袭了卡斯蒂永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在800名同样骑马尾随的长弓射手掩护下,他们将驻防在修道院里的一支法军前哨部队击溃。同时,有数千英格兰部队也在此时陆续赶到附近。

塔尔伯特在激战后,简单了观察了战场形势。通过法军溃退时扬起的尘沙和数目众多的旗帜,他判断有大批法军正在移动自己的阵地。尽管深知己方数量不足,他还是决定抓紧时间出击。以便在对方立足未稳时,就击溃庞大的对手。这个致命决定,让6000英军在匆忙中冲向了法军布置的死亡陷阱。

原来,在抵达卡斯蒂永后,简·必维尔就在营地附近构筑了巨大的炮兵阵地。法国人在周围挖掘了壕沟,布置了拒马。壕沟之后是用木材临时搭建的胸墙和炮位。大型火炮的操作人员,可以在移动挡板保护下完成填装。然后拉开身前的挡板,进行发射。大量的小型火炮、火门枪和新式的火绳枪,也布置在炮兵阵地之内,数量足有300门之多。英军则对此毫不知情。

法国人正在静待他步入射程。塔尔伯特指挥部队下马作战,而他自己仍安坐在他的白色座骑上。随着一声呐喊:“塔尔伯特和圣乔治”,英军发起了冲锋。

此后的1个多小时里,塔尔伯特指挥数千英军对必维尔设计的阵地,进行了猛烈不止的强攻。长弓射手一边躲避工事内射出的弹药,一边弓射箭。获得掩护的下马骑士和重装步兵,则手持剑盾或战斧,企图破坏法军的木质工事。

法军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火力优势。大量的多管火炮与散弹轮射,将三五成群杀来的英军击毙。由于英军对所要遭遇的情况估计不足,甚至一度出现了法军开炮一次,就击中6名英军的惨状。

在火炮洗礼之余,他们还要遭到大量火枪和弓弩的袭击,几乎完全被压制在敌军阵地前,抬不起头。即便是少量精锐翻越了壕沟,也会遇到法军的下马骑士和步兵。后者以逸待劳,用长柄武器或战斧,将英军打翻下去。

托马斯·埃弗林根成功地把他的战旗插上了城墙,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光。

虽然在总数量上占优势,但英军的后续部队只是像撒胡椒面一样投入战斗,最终到达战场的可能接近4000人,即使这样,其兵力不够攻陷早有准备的法国守军。而塔尔伯特的炮队,则未能及时赶到。

在英军艰苦地猛攻法军阵地时,一支由布列塔尼公爵率领的骑士部队,出现于战场附近。这1000名重甲骑兵,迅速从右翼杀出,横扫了队形紊乱的英军步兵。大量只穿轻型护具的长弓射手被骑兵撂倒,落荒而逃者也惨遭身后骑士的砍杀。整支英军就此被对手击溃。

由于曾被法军俘虏,塔尔伯特在获释前发誓不再武装面对法王的军队。因此,卡斯蒂永战场上最勇猛的武士,选择不批护甲,布衣督战。

在身边人纷纷开始溃逃后,他依然骑马留在原地坚守,一直到追击而来的法军将他砍倒。

一个法国弓箭手——米歇尔·佩鲁宁用战斧砍下了塔尔伯特的脑袋,从此名垂青史。塔尔伯特的儿子也被杀死。

英军在百年战争中的最后一位猛将,就此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卡斯蒂永战役的结果与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卡斯蒂永战役是西欧战抗史中火器成为决定性的力量的最早战例之一。惟一更早的例子是1420~1433年的胡斯战争,与卡斯蒂永战役极其相似。这种众多射击部队在既设防御阵地开火的作战计划实质上是英国长弓战术的一种延伸。然而要在脆弱的防御阵地上使用这种新式武器必须获得相应的技术进步。让·布赫采用的战术和胡斯军

  • 法国宗教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法国宗教战争(les Guerres de religion)(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又名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

  • 胡格诺战争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胡格诺战争一般指法国宗教战争。胡格诺战争的原因是王权同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宗教派别矛盾的激化。16世纪前期的法国,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口中的90%从事农业。王权从11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对法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是一种积极进步力量。但是,在中世纪的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王权的强化和确立是在同贵族

  • 唐森德法案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1767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向北美殖民地征税的法案。由财政大臣C.唐森德提出,故名。印花税条例废除后,根据财政大臣唐森德的提议,英国国会于1767年下半年通过四项向殖民地征税的法案,总称《唐森德法》,还规定英国关税税吏有权闯入殖民地民宅、货栈、店铺,搜查违禁物品和走私货物。简介《唐森德税法》(Towns

  • 黑三角贸易的发展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

  • 印花税法案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印花税法案(英国1765年关税法案;5 George III, c. 12) 是1765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施加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直接纳税法案。该法案要求北美殖民地的印刷品使用伦敦特制的带有浮雕印花税票的印花纸,进而上交印花纸的税费。法案的目的是为了战后给驻留北美的英国军队支付薪水。法案进一步激化了

  • 白狐具体指什么动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白狐(学名:Alopex lagopus)别名蓝狐、北极狐,是北极狐属哺乳动物。身长达50~75厘米,比一般狐小,尾长25~30厘米。白狐分布于北冰洋的沿岸地带及一些岛屿上的苔原地带,能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白狐喜欢在丘陵地带筑巢,而白狐的巢有几个出入口。白狐的食物包括旅鼠、鱼、鸟类与鸟蛋、浆果

  • 普法战争的战争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普法战争(英语:Franco-Prussian War),在法国称1870年法德战争(法语:Guerre franco-allemande de 1870),在德国称德法战争(德语: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 五月花号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五月花号(Mayflower)并非从英国移民驶往北美的第一艘船只,但却是英国移民驶往北美的一艘最为著名的船只。五月花号载重约180吨,长19.5米。以运载一批分离派清教徒到北美建立普利茅斯殖民地和在该船上制定《五月花号公约》而闻名。清教徒分离主义派是英国清教中最激进的一派,由于受英国国教的残酷迫害,

  • 五月花号公约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五月花号公约(THE MAYFLOWER COMPACT):1620年11月11日,经过在海上六十六天的漂泊之后,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的英国3桅盖伦大帆船向美洲陆地靠近。船上有一百零二名乘客。他们的目的地本是哈德逊河口地区,但由于海上风浪险恶,他们错过了目标,于是就在现在的科德角外普罗温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