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为万园之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487 更新时间:2024/3/14 4:10:25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景,有“万园之园”之称。那么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为“万园之园”呢?

在一些书中的表述是这样的:西方世界怎样怎样。也就是说,这个名字来自于西方。准确的说,这个说法来自于法国的一名传教士,叫做P.Jean-Denis Attiret,在乾隆八年,他给自己远在巴黎的一位朋友写信,在信中他用了这样的法语:“LeJardin des Jardins,ou le Jardin par excellence.”

他说圆明园是无与伦比的花园中的花园。后来,在1941年的一本艺术书籍中,有人将这句法语翻译成了万园之园。虽然这个形容听起来不错,但也有人认为其形容的并不精准,因为“万”的说法在原句中并没有体现,还有学者也认为,万园之园的说法,实际上有些夸张。

圆明园地处在北京城西北郊,与颐和园相毗邻。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也就是公元1707年,是由圆明长春绮春森源组成和称圆明三园,总面积346万平方米。曾经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帝命名的。康熙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殿的门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圆明园不仅仅是一个园林,它还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圆明园内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的稀世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的南部为朝政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盛景,比如杭州西湖实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大水法和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时期,至雍正末年已建成30余处园林风景建筑群遍布两平方千米范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园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如著名的圆明园40景,包括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管等,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圆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入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中园有中西各国风格的建筑145处,建元时间长达150余年,其规模之宏大,园林之优美,冠绝天下,所以被称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为夏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圆明园是清朝的大型皇家园林,也是文化艺术瑰宝。圆明园规模极其宏大,样式精美,被称为“万园之园”。但是圆明园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夏宫”,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兴建于公元1707年,不过此时仅仅是完成了一部分,并且做好了绿化工作。这座园林的作用是为当时的清帝王提供休闲和避暑的场所,皇

  • 白色长颈鹿灭绝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白色长颈鹿,是地球上最稀有的长颈鹿品种之一 ,最早于2017年6月初在肯尼亚被发现,当地居民将白色长颈鹿视作自然的守护神。专家称,这两头长颈鹿之所以皮肤呈白色,是由于一种罕见的“白化基因”导致。随后,肯尼亚又发现了第三只白色长颈鹿。2020年3月,位于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两只白色长颈鹿遗骸被发现,

  • 干扰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干扰弹是用来诱骗敌方红外制导武器脱离真目标,具有较高温度的红外辐射弹,亦称红外干扰弹。简介它广泛地应用于飞机、 舰船的自卫。 红外诱饵弹大多数为投掷式燃烧型,内装的烟火剂多为镁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燃烧时,能产生强烈的红外辐射,在红外寻的装置工作的1~3微米和3~5微米波段范围内。分类分种

  • 坤宁宫事变讲了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坤宁宫事变又称宋仁宗遇刺案,发生于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十八日夜间的坤宁宫附近一带,有四名宫廷禁卫军士兵叛变大举杀人放火,一度危及皇帝安全,但被平定。然而此事疑似涉及宫廷幕后斗争,事后被轻放处理,宋仁宗本人也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将事件压下,事件史料也不多,目前仅有史学家拼凑出的事件全貌。庆历八年事

  • 庆历新政为何昙花一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1043年,宋仁宗眼见国家经济发展势头正好,社会也趋于稳定。但是,与此同时,北宋王朝内部俨然是官僚系统臃肿、转而带来的行政效率极其低。随后,宋仁宗为了提高北宋的国力,便决定进行改革——这便是王安石变法之前,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当然,宋仁宗改革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北宋国内当前的局势逼迫,而是来自外部压

  • 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张居正改革(又称万历中兴),是在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改革自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至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结束。张居正改革,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

  • 张居正改革的经济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一条鞭法”上承唐

  • 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张居正改革是张居正为了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进行了一场变法革新即。这场改革前后持续了十年,据史料记载,“张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的财政收入有了很大的改观,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甚至出现

  • 张居正改革的政治举措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整顿吏治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革新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张居正认为“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明确把“核吏治”当作“安民”、“治理”的前提。他一开始就围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等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整顿,以刷新振举“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

  • 2020年11月22日:潘鹤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潘鹤(别名潘思伟,1925年11月-2020年11月22日),男,汉族,生,广东南海人。中国著名雕塑家、书画家,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1949年后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人物生平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