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为夏宫

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为夏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513 更新时间:2024/3/14 4:10:24

圆明园是清朝的大型皇家园林,也是化艺术瑰宝。圆明园规模极其宏大,样式精美,被称为“万园之园”。但是圆明园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夏宫”,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兴建于公元1707年,不过此时仅仅是完成了一部分,并且做好了绿化工作。这座园林的作用是为当时的清帝提供休闲和避暑的场所,皇帝会在这里度假并且完成国家紧急的事物,慢慢地也就被称为“夏宫”。

还有说法是“夏宫”的名称是由英文直译而来。最初译作夏宫(Summer Palace),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时,作为圆明园一部分的清漪园(Garden of Clear Ripples)也被焚毁。当时西方把圆明园称为Summer Palace。圆明园被毁28年后清廷开始重建清漪园,改称颐和园,此后西方始称颐和园为Summer Palace,而称已被焚毁的圆明园为Old Summer Palace。

17世纪中,满族夺取中原政权后,建立了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渔猎和农耕生活,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干燥炎热的气候不适应,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为之题匾“圆明园”,“圆明”为雍正法号。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白色长颈鹿灭绝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白色长颈鹿,是地球上最稀有的长颈鹿品种之一 ,最早于2017年6月初在肯尼亚被发现,当地居民将白色长颈鹿视作自然的守护神。专家称,这两头长颈鹿之所以皮肤呈白色,是由于一种罕见的“白化基因”导致。随后,肯尼亚又发现了第三只白色长颈鹿。2020年3月,位于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两只白色长颈鹿遗骸被发现,

  • 干扰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干扰弹是用来诱骗敌方红外制导武器脱离真目标,具有较高温度的红外辐射弹,亦称红外干扰弹。简介它广泛地应用于飞机、 舰船的自卫。 红外诱饵弹大多数为投掷式燃烧型,内装的烟火剂多为镁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燃烧时,能产生强烈的红外辐射,在红外寻的装置工作的1~3微米和3~5微米波段范围内。分类分种

  • 坤宁宫事变讲了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坤宁宫事变又称宋仁宗遇刺案,发生于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十八日夜间的坤宁宫附近一带,有四名宫廷禁卫军士兵叛变大举杀人放火,一度危及皇帝安全,但被平定。然而此事疑似涉及宫廷幕后斗争,事后被轻放处理,宋仁宗本人也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将事件压下,事件史料也不多,目前仅有史学家拼凑出的事件全貌。庆历八年事

  • 庆历新政为何昙花一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1043年,宋仁宗眼见国家经济发展势头正好,社会也趋于稳定。但是,与此同时,北宋王朝内部俨然是官僚系统臃肿、转而带来的行政效率极其低。随后,宋仁宗为了提高北宋的国力,便决定进行改革——这便是王安石变法之前,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当然,宋仁宗改革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北宋国内当前的局势逼迫,而是来自外部压

  • 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张居正改革(又称万历中兴),是在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改革自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至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结束。张居正改革,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

  • 张居正改革的经济措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桂萼在嘉靖十年(1530)提出,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一条鞭法”上承唐

  • 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张居正改革是张居正为了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进行了一场变法革新即。这场改革前后持续了十年,据史料记载,“张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的财政收入有了很大的改观,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甚至出现

  • 张居正改革的政治举措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整顿吏治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革新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张居正认为“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明确把“核吏治”当作“安民”、“治理”的前提。他一开始就围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等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整顿,以刷新振举“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

  • 2020年11月22日:潘鹤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潘鹤(别名潘思伟,1925年11月-2020年11月22日),男,汉族,生,广东南海人。中国著名雕塑家、书画家,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从岭南派画家学国画。后在香港、澳门等地从事肖像雕塑。1949年后入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学习。人物生平192

  • 钙华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钙华是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钙华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和文石;质硬,致密,细晶质,块状,空心或实心球状,厚板或薄层,具纤维或同心圆状结构。钙华体形态异离多变,常见钙华锥、丘、扇、钟乳石等。简介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