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是怎么回事

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是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690 更新时间:2024/6/22 3:49:46

埃塞俄比亚在历史上与意大利发生过两次大型战争,第一次是埃塞俄比亚胜利,但第二次便不是如此了。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埃塞俄比亚惨败,国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

意大利以1934年12月一次意属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的边界冲突为借口,拒绝埃方的所有解请求,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由于意大利相对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并且违反于1925年签署的日内瓦协议使用芥子毒气,埃塞俄比亚军队迅速溃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于1936年5月5日被意大利军队占领,国王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5月7日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吞并阿比西尼亚帝国使之成为意大利帝国的一部分。

战争背景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希望扩领土,妄图独霸地中海,重新瓜分东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了扩张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并阿比西尼亚,但想达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许。英、法最终对意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功侵占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东北部,是个古老的农奴制的国家,早就是西欧列强掠夺的对象。只是由于地处英、法、意3国在非洲进行殖民掠夺尖锐矛盾的包围点,3国都不愿它成为某一国的单独殖民地,因此直至30年代还保持名义上的独立。

1930年1月,代表保守势力的女皇扎娣图病死,由“青年埃塞俄比亚派”领袖塔法里·马康南即位,称海尔·塞拉西一世。这一派代表处于萌芽状态的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巩固国家独立和统一。

法国当时急于拉拢意大利对抗德国,对侵略计划采取纵容的态度,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Pierre Laval)签署了《意法条约》。而英国则担心意大利此举可能动摇其在东非、埃及和苏丹的统治,所以起初持反对态度。但最后,英国认为和意大利开战的风险太大,并认为犠牲阿比西尼亚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国结盟,最终给意大利暗示,不会干预侵略行动。

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

战争过程

意大利在东非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军队30万人,埃塞俄比亚皇帝卫队和各封建主军队总数虽有35万人,但训练较好的不过万人。意军分三路进攻。北路意军由意大利东非总督德·波诺将军率领,从厄立特里亚进攻提格雷省,10月6日占领阿杜瓦,突破北部埃军防线,11月8日占领提格雷省首府马卡累。从阿萨布进攻的东路意军在埃军的顽强抵抗下进展甚少。南路意军由格拉齐亚尼率领,从意属索马里进攻欧加登,11月8日占领戈腊黑。

此后战事进入僵局。埃军挫败意军速胜企图。国联于1935年10月7日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但在制裁中没有把意大利急需的战略物资石油列入禁运,英、法仍对意大利开放苏伊士运河。

1936年3月31日,在阿散季湖附近的梅丘,埃军主力被击败。5月3日,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5月5日,意军占领亚的斯亚贝巴。5月9日,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属东非殖民地。此后,埃塞俄比亚抗战进入游击战争阶段。

战争结果

1936年5月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被迫流亡英国。英法操纵国联对意经济制裁,但拒绝实施两项重要措施,即禁运石油和封锁苏伊士运河。

1937年夏,抗战部队领袖在首都附近的安博成立“团结和合作委员会”,选出统一的指挥部和政治领导。至1939年游击队已发展到40万人,控制大部分国土。

1941年1月塞拉西率部从苏丹返国,爱国者起而响应,队伍迅速扩大。4月6日,英、埃军队解放亚的斯亚贝巴。5月5日,塞拉西一世进入首都,埃塞俄比亚复国,抗意卫国战争赢得胜利。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埃塞俄比亚哪座火山拥有熔岩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尔塔阿雷火山(Erta Ale)也作艾塔阿雷火山,位于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州境内,是东非大裂谷达纳基勒洼地中的一个盾形火山,是埃塞俄比亚最活跃的火山之一。尔塔阿雷火山是世界上仅存的六大熔岩湖泊之一。尔塔阿雷火山高613米,山顶有两个火山口,其中一个火山口拥有熔岩湖,自1906年以来,这个熔岩湖一直

  • 世界上仅有的六个熔岩湖分别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熔岩湖(lava lake)是由溢出的熔岩在火山口或破火山口洼地内长期保持液态而成的湖,目前世界上仅存有六个熔岩湖泊。熔岩湖含有大量岩浆熔岩,通常由玄武岩、包含出气口、火山口或广泛的沉积物。由于结晶缓慢,岩石结晶程度明显增高,下部与火山通道相连,岩石可达全晶质。世界上只有六个永久火山熔岩湖:夏威夷的

  • 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十三陵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明朝自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以来,传到明思宗朱由检,一共历经了16位皇帝,但是今天北京著名景点明十三陵却只埋藏了十三位皇帝,这里面的故事多于秘密,完全得以于明朝跌宕起伏的276年传奇统治。首先是朱元璋南京称帝之后,本就一直考虑迁都的问题,太子朱标曾经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考察,一直有迁都打算

  • 东吴大都督与史实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孙吴是三国中的一国,拥有众多名称武将,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四大都督”。四大都督的正式名称应该是“东吴四英杰”,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个人都是吴大帝孙权的心腹近臣和孙吴政权的股肱之臣,先后为孙吴政权的建立立下了功勋大业。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先后被拜为吴国大都督,因此也产

  • 美国的反锡安主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在美国,反锡安主义(一译反犹太复国主义)是个敏感词。如果名人与这个词连在一起,铁定是个大新闻。梅吉森7月28日因醉酒开车,被警察截停检查,不知怎的扯上战争和犹太人,梅吉森口无遮拦,说什么战争都是犹太人开始的,他说犹太人应为战争负责。梅吉森随后向犹太人社区道歉,表示那是酒后乱性所致,当不得真。一般而言

  • 犹太复国主义的历史与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16世纪时,唐·约瑟夫·纳西就已经有借奥斯曼帝国之力恢复犹太国家的尝试。19世纪80~90年代在俄国、法国、德国出现反犹太主义浪潮后,形成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1882年俄国敖德萨犹太人医生L.平斯克尔提出:“人们歧视犹太人,是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国家,这个问题的惟一解决方法就是建立犹太国。”同时

  • 二宫之争的背景与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三国时期东吴太子孙和(孙权第三子)与鲁王孙霸(孙权第四子)之间争夺储君之位而引发的党争。东吴东宫称为“南宫”,是发生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事件,发生于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大约始于吴赤乌五年(242年),结束于赤乌十三年(250年)。二宫之争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

  • 2009年11月12日:世界肺炎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事件

    世界肺炎日(World Pneumonia Day)于2009年11月2日由全球近百个组织和机构组成的联盟——全球消灭儿童肺炎联盟(The Global Coalition against Child Pneumonia)发起。并确定与每年的11月12日是世界肺炎日,以督促政府加强对肺炎的预防和治疗

  • 二宫之争的开端与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二宫之争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孙权改立第七子孙亮为太子。开端赤乌五年(242)正月,孙和正式被立为太子。百官同时上奏要求立皇后及令四子为王,孙权以天下尚未安定,不宜尊宠妃妾皇子为由拒绝了。早在229年的

  • 二宫之争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孙权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但是在选继承人上他确实不行,甚至引发了二宫之争。二宫之争,又称南鲁党争,是三国时期东吴太子孙和(孙权第三子)与鲁王孙霸(孙权第四子)之间争夺储君之位而引发的党争。赤乌五年(242)正月,孙和正式被立为太子。百官同时上奏要求立皇后及令四子为王,孙权以天下尚未安定,不宜尊宠妃妾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