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895年10月8日:乙未事变

1895年10月8日:乙未事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156 更新时间:2024/2/9 5:38:17

乙未事变(朝鲜语:을미사변)又称城事变、闵妃弑害事件,是指1895年10月8日(农历乙未年八月二十日)朝鲜王后闵氏(明成皇后)在汉城(今首尔)景福宫被日本浪人谋杀的历史事件。这次事件由日本驻朝鲜公使三浦梧楼策划,并有部分朝鲜人协同参与。

乙未事变的缘起是日本人谋求重在朝鲜的优势地位,因此暗杀了亲俄排日倾的明成皇后。事后日本虽在朝鲜重建亲日政权,但由于掩盖工作不力,使事变真相披露,引起国际舆论的谴责和朝鲜人民的反抗。俄国亦趁虚而入,激化了日俄矛盾。乙未事变历来争议很大,至今众说纷纭。

掩盖罪恶

三浦梧楼一心想把“乙未事变”掩饰成朝鲜大院君和训练队引发的宫廷政变,日军不过是奉了国王和大院君的旨意才入宫护卫的,闵妃本人则在“政变”中失踪。而其真正目标则是杀死闵妃,肃清宫中的亲俄势力,重建亲日政权。因而闵妃被杀以后,三浦梧楼谒见高宗时,要求罢免朝中的亲俄派,扶植已经失势的亲日派执政。

于是,重组以金弘集为首的内阁,原内阁除了金弘集和金允植仍任总理大臣和外部大臣以外,其均被撤换:俞吉濬为署理内部大臣,赵羲渊为军部大臣,郑秉夏为署理农商工部大臣,张博为法部大臣,鱼允中为度支部大臣,光范为学部大臣,载冕为宫内府大臣。这个新内阁表示乙未事变全系朝鲜人所为,其中的日本人也是朝鲜人假扮的,同时照会俄国、美国等国公使,帮助日本人隐瞒闵妃死讯,掩盖事实真相。

同时,在日本人的胁迫下,朝鲜高宗于事变后两天(1895年10月10日)颁布了《王后废位诏敕》:“朕临御三十二年,治化尚未普洽,而王后闵氏,援引其亲党,布置朕之左右。壅蔽朕之聪明,剥割人民;浊乱朕之政令,鬻卖官爵。贪虐遍于地方而盗贼四起,宗社岌岌危殆。朕知其恶之已极而不能斥罚者,诚由朕之不明,亦顾忌其党与也。

朕欲遏抑其势,于上年十二月宗庙誓告有曰:后嫔宗戚勿许干政,以冀其闵氏之改悟。而闵氏犹不悛旧恶,与其党与及群小之辈潜相引进,伺察朕之动静,防遏国务大臣之引接。又矫朕旨,欲解散朕之国兵,激起是乱。及其变出,离朕而避其身,蹈袭壬午往事,访求而不为出现,是不啻不称于壸位之爵德而已,其罪恶盈,不可承先王宗庙,朕不得已谨仿朕家故事,废王后闵氏为庶人。”

从“诏敕”的内容可知,日本人并不想宣传闵妃已死来刺激朝鲜百姓和世界舆论,而是让她永远“失踪”下去,并透过“废后”来将此事平息下去,以期永久掩盖真相。废后诏颁布次日,王太子李坧上疏请求退位,于是高宗便下诏说:“顾念王太子诚孝与情理,特赐庶人闵氏嫔号。”此后,日本人又指使亲日政权为高宗上“皇帝”尊号,并拟定于10月26日举行登基大典,以此为契机另立皇后。这样一来,日本的阴谋就彻底得逞了。

阴谋暴露

但是纸包不住火,日本的阴谋和行凶最终还是暴露了。俄国和美国对事变反应强烈,10月8日晨7时,三浦梧楼进殿拜见高宗,俄国公使韦贝尔、美国代理公使安连(霍勒斯·艾伦)闻变,也准备进宫,但被阻止。两国公使很不爽,认为只许三浦进宫,不准他们进宫,事情一定有异。于是三浦梧楼被迫同意他们进宫。俄、美两国公使进宫时,均目睹了宫中的日本浪人和日军守备队,并在殿廷上质问三浦。三浦解释说朝鲜发生宫廷政变,日军只是奉国王命令前来护卫而已。

至于浪人是日本民间人士,与日本政府无关。他还反复强调:“关于日人的事,有身为日使的我处理,决不许第三国容喙。”当俄、美公使问及“今后贵国能否保证不再发生此类事变?”时,三浦梧楼放言说:“不能保证尔后不发生此类事变”。俄、美两国对日本不信任,先拒绝承认废后诏,随后将调遣军舰上的官兵登陆(俄国21人,美国14人),驻屯汉城,并竭力劝阻高宗不要称帝,局势一时十分紧张。

当时,《纽约先驱报》记者考克里尔(Conlenel Cockerril)作为驻汉城的特派员,透过多方途径了解事变经过,而且采访了亲身经历乙未事变的美国教官戴伊和俄国技师士巴津,将日军和浪人行动及逞凶的真相透过《纽约先驱报》向全世界披露,引起国际社会的震惊。三浦的掩盖工作就这样很快破产了。

当时日本遭到了国际舆论的谴责,面临巨大压力;朝鲜国内的儒臣如李建昌、崔益铉等纷纷上疏,称“日本人虽异于廷臣,外臣亦臣也,果有其犯,独不可以伏我法乎?”并要求诛杀那些与日本合作的朝鲜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和朝鲜亲日政权为挽回局面,收买人心,不得不做出让步。

1895年10月10日,日本政府派外务省政务局长小村寿太郎赴朝鲜“调查”真相,在感到事情已经彻底泄露、无法再掩人耳目的情况下,日本于10月17日解除了三浦梧楼的公使职务,以小村寿太郎为代理公使,并于10月18日和22日对三浦梧楼、冈本柳之助、楠濑幸彦、杉村濬等56名日本浪人和公使馆职员下达“退韩”命令,利用日本在朝鲜享有的“领事裁判权”将他们逮捕并押回日本审判。

由于这些浪人绝大多数出身九州,因此由广岛地方法院以“谋杀”、“暴徒聚众”等罪名对三浦梧楼等48人其提出公诉,楠濑幸彦等8名军人则由广岛军法会议收审。日本又以井上馨为慰问使,于10月底访问朝鲜。在日本的指示下,朝鲜金弘集亲日内阁不得不取消了高宗的称帝及立后的计划,并于11月26日(阴历十月十日)将闵妃复位,5天后将隐瞒了近两个月的闵妃死讯公诸于众,准备举行国葬。

另外,为了给日本人开脱罪名,并缓解国内外压力,亲日政权假惺惺地对几个朝鲜人作了审判。朝鲜人重要合作者范善、李斗璜等闻讯后逃往日本,因此亲日政权只能抓几个边缘人物做替罪羊。1895年12月30日,朝鲜高等裁判所对前军部协办李周会、日本公使馆通译朴铣、训练队参尉尹锡禹进行审判,查出李周会指挥暴徒作乱,朴铣刀砍闵妃,尹锡禹擅自埋闵妃尸骨且不报告,均被处以绞刑。

而日本方面则以朝鲜已审出主谋为朝鲜人,且三浦梧楼谋杀“证据不足”为由,于1896年1月20日将凶手们全部判无罪释放。三浦等人被释放时,还受到日本国民如凯旋将军般的欢迎待遇。

最终结果

尽管日本人和朝鲜亲日政权用尽各种办法缓解舆论、收买人心,但已无济于事。朝鲜国内已经动荡不安,1895年11月28日发生亲俄派企图夺取政权的“春生门事件”,随后又有许多百姓喊出“为国母报仇”的口号而掀起义兵运动,金弘集内阁摇摇欲坠。1895年12月30日所颁布的“断发令”更是激起了朝鲜全国人民反日反政府的怒潮。李范晋、李完用等亲俄分子见形势急转直下,已对日本十分不利,于是请来俄国的援助,于1896年2月11日诱使高宗李熙逃往俄国公使馆避难,史称“俄馆播迁”。

同日,高宗以涉嫌谋杀闵妃为由,下令逮捕金弘集、俞吉濬、赵羲渊、郑秉夏、张博等“逆贼五大臣”,并重新调查乙未事变。俄馆播迁以后,日本慑于俄国威势,不得不有所收敛,其在朝鲜的地位迅速下降,朝鲜也重新出现亲俄政权。乙未事变虽然使日本暂时拔掉了闵妃这个眼中钉,但其最终结果并没有使日本如愿控制朝鲜,反而是使日本丧失了甲午以来在朝鲜建立的优势地位,外交陷入被动状态,导致俄国趁虚而入,扩张势力,日、俄两国在朝鲜的争夺复杂化,并埋下了日俄战争的种子。

1897年10月12日,高宗正式称帝,改国号称“大韩帝国”,闵妃被追封为皇后。11月6日,定闵氏谥号为“明成皇后”。11月21日,为明成皇后举行国葬,厚葬于洪陵。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五丈原之战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五丈原之战是中国的三国时期发生的一场战役。魏蜀两方在五丈原发生,交战双方为曹魏及蜀汉,时为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年,魏明帝青龙二年)。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六次北伐,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在此,蜀军与魏军对峙了100余天。最后,诸葛亮病逝于此。231年(曹魏太和五年

  • 五丈原之战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五丈原之战是魏蜀双方在五丈原进行的战争,也是诸葛亮病逝的战争。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一百余天,最终司马懿获得胜利,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北原之战234年(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攻魏,并派遣使节前往吴国相约同时大举出兵。诸葛亮到达县,大军驻扎在渭水的南面。司马懿率领军队渡

  • 1998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每年的10月8日即为全国高血压日,是在1998年,卫生部为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高血压预防和控制工作、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而设立的日子。而在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出现广泛化,低龄化的今天,高血压日的活动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高血压日来历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慢性疾病。它涉

  • 1883年10月8日:阎锡山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人,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晋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中国同盟会会员。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举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间支持袁世凯称帝

  • 五丈原之战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五丈原之战是晋室夸耀先祖功业的事件之一,诸葛亮病死,司马懿大获成功,后把持政局,凌驾曹氏后人之上,间接种下后来三国归晋的基础。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伐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位于今陕西宝鸡),进驻渭水之南。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

  • 魏灭燕之战是什么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一直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魏明帝震怒。魏明帝派荆州刺史毌丘俭出任幽州刺史,时辽水大涨,毌丘俭不利而还。毌丘俭讨伐受阻,使公孙渊更加得意。景初元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

  • 1253年7月6日:立陶宛国家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立陶宛国家日,每年的7月6日,立陶宛共和国重要节日。立陶宛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重要节日,每年的7月6日为立陶宛国家日。该节日源自1253年7月6日立陶宛国王明陶卡斯加冕。立陶宛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Respublika,英语:Republic o

  • 魏灭燕之战的背景与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魏灭燕之战是三国时期曹魏讨伐公孙渊的一场战役。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公孙氏一直占领着辽东地区。随着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加快,一度依附于魏国,但始终离心离德,暗中与东南的吴国政权勾结。景初元年(237年)七月,公孙渊自立为王,是为燕国,并在魏国边境进行骚扰。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派时任太尉的司马懿

  •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恢复独立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立陶宛恢复独立日是1990年3月11日,立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作出决定,恢复立陶宛独立,改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立陶宛共和国,并且选出了苏联七十多年、立陶宛四十多年以来第一位非共产党领导人——兰茨贝吉斯。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名记者集中在

  • 足球红牌判罚标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红牌,是在一场足球比赛中,当一名球员在比赛中严重犯规,在场球证(裁判)会举起红牌(Red card),以下令球员离场。还有,如果该球员本场比赛已经领取到一张黄牌,后来的比赛中又因为犯规领取到一张黄牌,此时裁判会按照“两张黄牌等于一张红牌”的规定将其罚出场。第一种情况俗称“直接红牌罚下”,第二种情况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