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封土是什么意思

封土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165 更新时间:2024/1/24 22:20:20

封土,既俗称的坟头。《礼记·檀弓》上说:“土之高者曰坟,葬而无坟谓之墓。”在墓穴的上面培土垒坟、种树,大约是从周代的春秋前后开始的,据《史记》《汉书》《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东周以前的墓葬是没有封土的。

古人自从迷信灵魂以后,凡事都要先向祖先祈祷,在庙堂祷告总不如直接到墓前祷告好,为了更方便的辨认出祖先墓穴的位置,他们就在墓穴的上面垒坟或种树为标志。

《礼记》上有一段孔子寻找父母之墓的故事,说明了垒坟和种树的作用。孔子是春秋时人,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孔子成人后,想去祭祀父亲时,却找不到墓地,后来经过许多老人的回忆,费尽工夫才找到了。孔子是一个很“重礼”的人,他认为子孙祭祀祖宗是必要的礼节。为了经常方便的前来祭祀、悼念祖先,于是他就在父亲的墓上培土垒坟作为标志。孔子说:“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在墓穴的上面垒坟可能在孔子以前就有了,但引用这段故事作为封土的起源,还是比较合理的。

在墓穴的表面垒坟种树,开始是为了辩识墓穴的位置,方便祭祀,但后来就变成了显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标志。《周礼》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与其树数。”就是说,按照官位的等级来定坟头的大小高度和种植树木的种类、数量。《白虎通·崩薨》明白地说明了封土的高度和植树的种类:“天子坟高三仞(周代一仞为八尺;西汉为七尺;东汉为五尺六寸),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一种落叶乔木,又叫灯笼树);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扬柳。”虽然如此,敢于奢侈逾制者也大有人在,如东汉明帝时,桑民枞阳侯

因坟冢“过制”就被处以“髡削”(剃光头)之刑。

随着墓葬封土的普及与发展,封土堆逐渐变的高大起来,形状好似山丘,因此墓葬的名称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各类墓葬统称为“墓”,到了战国时出现了“陵”、“冢”、“坟”

“丘”等多种名称。“陵”的原意是高大的土山,这时用作了帝王墓葬的专用词,“冢”和“丘”也都指高起如山的土堆,《方言》说:“冢,秦晋之间谓之坟。”《周记·冢宰》说:“山顶曰冢。”用“丘”来作墓葬名称的有如春秋时吴国国君阖闾的虎丘,战国时赵武灵王的灵丘,楚昭王的昭丘。历史上最早将坟墓称“陵”的是战国时七雄之一的赵国国君赵绁(公元前349—326年)。《史记·赵世家》记载:“肃侯(赵绁)十五年(公元前339年)起寿陵。”

封土三种形式

(1)垒土为陵。

是早期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种,叫做方上,就是在帝王的墓穴之上用层夯筑,使它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就像倒扣着的一个斗,因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顶,没有尖部,所以叫“方上”,也称“覆斗”。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就是迄今为止封土最大的一座垒土陵墓,它高115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顶部东西长24米,南北长10米,看上去像一座小山,它的形式就是方上。

汉代帝王陵墓的封土也都是方上形式,现在在陕西西安附近还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方上帝王坟头。汉代封土的等级不仅表现在封土的高低大小上,同时还表现在封土的形状上。皇帝的陵墓封土为正方形或长方形覆斗式。高级贵族和大官僚的封土多呈正方形。封土以方形为贵。

(2)以山为陵。

它是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的坟头。秦始皇陵是用了38年的时间建造的,动用劳动力最多时达70万人,当时,秦国人口有2千万人,劳动力只有400万,这就是说,有六分之一的劳动力每年要从事建陵工作。象秦始皇陵这样大的封土(秦始皇陵的封土体积达11241375立方米),用工之多(仅土方工程就用了170130000多万个工日),工程之大,不是一般的帝王所能办到的,而且高土垒筑也不安全,容易被盗掘,于是就出现了以山为陵的形式,如唐代帝王陵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安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选择了长安西北礼泉县海拔1188米的九嵕山为坟,凿山建造。

据说这一葬法是长孙皇后提出的,她在临终前对李世民说:“为了节俭,要薄葬,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这实际上是李世民自己的主张,借长孙皇后之名提出的,她在为长孙皇后撰写的碑文上说:“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贼盗息心,存没无累”。说是如此,实际上李世民并非薄葬,而是非常的厚葬。以山为陵,不过是利用人工难以造成的山岳雄伟的气势,以体现帝王气魄宏大,而且还可以达到防止盗掘的目的。

以唐代帝王以山为陵的方式来看,唐代帝王陵墓的雄伟气势,连秦始皇硕大的封土也难相比。至于防止盗掘,唐太宗的昭陵却没有能逃过,唐亡时被军阀温韬所掘。而高宗武后合葬的乾陵一直没有开掘过,这与山石坚固、巨石铅水封固是有很大关系的。其实,这种以山为陵的方式,也不是从唐代开始的,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如陕西西安白鹿原上西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河北保定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等,就是开山凿洞建成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只不过没有唐代帝王的雄伟宏大罢了。

(3)宝城宝顶。

自秦汉时期帝王陵盛行的方上形封土,一直延续到宋代。但是经过唐代的以山为陵后,帝王们对方上和以山为陵的形式有所触动,因为方上形土丘的尖棱很容易被雨刷风蚀,成为圆钝,山形也很难如方形。因此在唐末五代时期不少的帝王陵封土出现了圆形(即馒头形)。如南京五代时南唐李升、李景两个帝王的钦陵和顺陵,四川成都前蜀王王建的永陵,都采用了园形封土。王建墓为了保护封土的流失,在封土的脚下还砌筑了条石基础,这种形式在以后的一般墓葬坟头上也被广泛采用。

北宋时的帝王陵墓虽然又恢复了秦汉旧制的方上坟头(宋时称陵台),但是规模已经小的多了,并且发展为重层方上的形式,如山东曲阜宋代建筑的少昊陵全部是用石板砌成的方上形式,与埃及的金字塔如同一辙,可谓巧合。到了元代,却又回到了远古时期墓而不坟的古制上去了,地面上没有任何封土标志,直到现在,元代帝王陵墓只知记载在起辇谷,确切位置没有找到。

从明清时期起,帝王陵的封土完全改变了方上之制,两个朝代30多个皇帝和上百个后妃的封土都采用了宝城、宝顶的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是在墓穴上面砌筑一个高大的砖城,然后在砖城内填土,使土高出城墙形成一个圆顶,在城墙上面设置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这种城墙就叫作“宝城”,高出城墙的圆顶叫作“宝顶”。宝城的形式有圆形和长圆形两种,明朝帝王陵一般为圆形,清朝帝王陵多采用长圆形。

在宝城的前面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一个方形明楼,叫做“方城明楼”,楼内竖立着死者的谥号碑,方城明楼是和宝城、宝顶一起联体建筑的。这种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建筑构造上比以前的方上复杂多了,它不仅突出了陵墓的庄严气氛,也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明清时期的陵墓封土算是达到了高峰。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01年9月24日:重庆日租界协议书签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事件

    重庆日租界,是近代中国5个日租界之一(另外4个是汉口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和天津日租界)。是重庆开埠后帝国主义在重庆建立的第一个租界,也是帝国主义在重庆建立的惟一一个租界。专界约书内容1901年9月24日,清政府川东兵备道兼重庆关监督宝棻才同日本驻重庆领事山崎桂正式签订《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

  • 1956年9月24日:顾城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顾城17岁

  • 1941年9月24日:赖传湘壮烈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赖传湘,号镇之,1903年农历正月二十日出生于江西南康县东山乡马草村。兄弟4人,镇之排行第三,大哥传鸿、二哥传宾、四弟传江。传湘父母务农,家境颇贫,但仍望子成龙,省吃俭用让三个儿子读书。三子中只有传湘勤奋好学,成绩名列前茅。因而,父母就仅让传湘一人继续学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90师中将副师长。194

  • 渐冻症是什么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渐冻症一般指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叫运动神经元病(MND),后一名称英国常用,法国又叫夏科(Charcot)病,而美国也称卢伽雷(Lou Gehrig)病。我国通常将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运动神经元病混用。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所谓球部,就是指的是延髓支配的这部分肌肉

  • 1583年9月24日:华伦斯坦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事件

    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捷克语:Albrecht Valdštejna,德语:Albrecht Wallenstein;1583年9月24日-1634年2月25日),是波希米亚(今捷克)杰出的军事家。在三十年战争中的丹麦阶段和瑞典阶段,率领天主教阵营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与反哈布斯堡同盟作战

  • 1877年9月24日:西乡隆盛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西乡隆盛(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男,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通称吉之助,号南洲。生于萨摩藩(今鹿儿岛县)。1844年起任下级官吏。1854年成为开明派藩主岛津齐彬的亲信扈从,随其住江户(今东京)

  • 1924年9月24日:瑾妃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端康皇贵妃(1873年—1924年),即瑾妃,他他拉氏,原任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满洲镶红旗人,是光绪帝仅有的三位后妃之一。瑾妃有一妹,同为光绪帝妃,即珍妃。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光绪帝的选后大典上,瑾妃和妹妹珍妃同时入选,成为光绪帝的妃子,并在隔年元月行大婚礼,之后分别以瑾嫔和珍嫔的身份入宫。

  • 扣篮的历史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扣篮(Slam Dunk),又称为灌篮、入樽,是篮球比赛的一种常见得分方式,篮球运动技术名词。扣篮时,运动员高高跃起并用力把球扣进篮框内。其具有护球好、持球点高和不易被封盖等优点。通常分为原地跳起扣篮和行进间跃起扣篮,单手和双手扣篮,正手和反手扣篮等。历史演变扣篮是上篮的自然演变,几乎从篮球被发明出

  • 双彩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双彩虹是在水滴内进行两次反射后形成的特殊现象,在原彩虹的外围出现一条直径稍大、颜色反转的同心彩虹,内层彩虹称为主虹,外侧为红色,内侧为蓝色,颜色较亮;外层彩虹称为副虹,外侧为蓝色,内侧为红色,颜色较暗,型似发箍。通过实验验证,彩虹的主虹是水点内的反射造成,而副虹则是两次反射形成的。这就是自然界的奇迹

  • 中暑该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临床表现根据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