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加特林是什么枪

加特林是什么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970 更新时间:2024/2/19 5:58:40

加特林机枪是一款手动型多管旋转机关枪,是由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在1860年设计而成的。其人名一译格林,故此枪也被译作格林机枪或译作盖特机枪/机炮,是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第一支实用化的机枪。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后,加特林机枪输入中国,当时称其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50年代以后加特林原理首先被美国经重新改良后应用在枪械及小口径航炮防空炮上,使用该机枪,射速普遍可以达到每分钟每管1000发以上。

制作由来

1861年夏天,理查德·乔丹·加特林开始设计构思转管机枪,设计出每发子弹的连射击,还包括了两点转管机枪所共有的设计特点声明:一个提供锁膛的内有击针的圆柱旋转体,与枪管一起旋转;每根枪管都有独立的击针。这使得以后所有与加特林机枪相似的设计都不能再获得专利。

1862型加特林转管机枪有两种不同结构。第一种使用的是独立的钢制弹膛(弹膛与枪管分离),它的尾部封闭并装有撞击火帽。射手通过摇动曲柄带动沿圆周均匀排列的枪管旋转,装满弹药的弹膛从供弹料斗中进入到每根枪管后面的闭锁槽中。当枪管转到某个特定位置时,击针将弹药击发。而枪管转动到另一位置时,射击后的弹膛退出机枪。弹膛可以重复使用,枪管旋转一周可完成6发弹药的装填、击发和退弹,每分钟达到了200发的射速,但是存在火药燃气泄露等缺点,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流行使用最多的是纸壳枪弹,而金属弹壳尚未普及。

为解决这一难题,加特林使用了当时开发的独立金属弹壳弹药。这种弹药结构被后来所有机枪的设计者沿用。另一种结构使用的是0.58英寸口径的铜质弹壳边缘发火式弹药。在克服如使独立的弹膛与枪膛同轴这一难题上,加特林使用了锥形枪膛,枪膛后部直径更大,使得弹丸进入枪管更加容易。

于是在19世纪末期,它成为了欧洲各国控制并扩殖民地的重要武器;经过改进后的加特林机枪射速最高达到每分钟1200发,这在1882年是个惊人的数字。但它也存在一个问题:它的最大弱点是射手在战场上由于敌军冲锋过程中与自己的距离不断拉近导致情绪激动并杀红了眼不能控制自己,会发疯似得把手柄转动的越来越快,造成机枪过热卡壳或炸膛。

技术改进

加特林机枪于1861年被发明,于1865年作了相应的改进,于1866年装备给美国陆军。加特林机枪可称是现代机枪的先驱。19世纪,当金属枪弹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的时候,美国的发明家们开始了手动机枪的设计。不过,直到美国内战时期,机枪才受到军方重视。在这一时期内,也相继出现了令军方感兴趣的多管“莱普提”机枪、“巴特利”机枪和“克拉通”机枪。但这种机枪的发明者不是枪械工或机械师,而是医学博士理查德·乔丹·加特林。

1865年以后,加特林机枪由4管改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并开始分发给美国的边防部队。1870年,英国政府经过对比试验后,在英格兰建厂生产加特林机枪。与此同时,沙俄政府也购买了加特林机枪,更名为戈洛夫机枪。

从1884年开始,采用管退式、=半自由枪机式等自动原理的自动武器陆续被发明。同这些单管自动武器相比,加特林转管机枪的优势不复存在,缺点却更加明显。当1903年理查德·乔丹·加特林的漫长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多管手摇式转管机枪已基本消失。世界上大部分军队转而使用自动武器,如管退式马克沁机枪,导气式勃朗宁机枪和哈其开斯机枪。许多加特林机枪被当作废铜烂铁,彻底销毁,另一些则湮没在积满灰尘的仓库中,或被发掘利用在博物馆、私人收藏馆中进行展览。

这个原因很简单,一是加特林机枪操作需要4个人,而马克沁机枪只需要1个人便可以完成。二是射速,虽然每分钟200——400发已经很快,但是其他机枪例如马克沁机枪,射速可达每分钟600发。三是加特林机枪的体积和重量都远在其他自动枪械之上,所以大都架设在高耸的大型轮架上才能保证稳定射击,这就使得它的机动性和隐蔽性无法与其他机枪相比。

到了现代,又有人把它的原理应用在机炮上,以求得高射速;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空军使用的20mm M61“火神”(Vulcan)机炮。60年代后的加特林机枪和机炮,无非是把当时枪管旋转的动力来源,由手动改为电动或者用导出发射药燃气的动力来驱动枪管旋转。前者称为外能源(美国使用的加特林机炮习惯使用),后者称为内能源(苏联习惯用)。

还有网上总是流传着另一种被称为"加特林机枪”的7.62毫米口径六管机枪,实际上那是美军的M134速射机枪,它是二战后第一种加特林式轻武器,但不应直接称之为加特林机枪,这导致了很多人对它和早期手摇式加特林机枪的混淆。

退出历史

史料称,俄、土战争中曾有8个连的俄军使用加特林机枪,每连50挺。1879年的祖鲁战争,英国军队借助加特林机枪,主宰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另一支英国海军部队开始在其船只上安装加特林机枪。直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马克沁机枪的问世,加特林机枪才被挤出战争的历史舞台。

激光叠加

在2015年英国伦敦国防与安全博览会上,莱茵金属公司利用四台功率各为20千瓦的激光发射机同时开火,利用一种名叫“叠加”的技术,组合得到一束功率为80千瓦的强大光束。这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新型激光“加特林机枪”。

加特林激光枪可以在500米之外击中无人机。激光还可以引爆炸药和炮弹,使其它船只上的传感器失灵,甚至能在较小的船只上烧出洞来。该公司声称,通过将每个激光枪单元组合起来,该武器可以释放出“无限”的能量。

总体评价

加特林转管机枪从诞生之日起,工作原理就决定了其具有能连发射击,火力猛等优点,但也存在重量大、机动性差等缺点。正如许多其它发明一样,在军用领域,加特林转管机枪是“早产儿”——当时世界主流军事思想还没有为其诞生做好准备。

1862年并不存在对转管机枪的战术需求,因为当时军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将一挺机枪作为高效火力来使用,转管机枪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而将机枪用在步兵进攻中作为近距离支援武器的思想,直到1898年才由美国陆军进行了论证,甚至后来在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陆军都还经采取大规模步兵集群冲锋的战术,可见直到20世纪初很多国家都还对机枪的威力不够重视。

更为不幸的是,就在加特林和其他的天才发明家们在不断解决技术难题,努力完善各自发明的同时,也不自觉地为自己的发明创造掘好了坟墓——当手动武器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也就为自动武器的出现创造了成熟条件。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濒死体验有哪些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大多数的濒死体验都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但并非所有濒死体验都具有每一项特征,某些濒死体验甚至不遵循任何模式。以下是“典型”濒死体验所共有的特征:1、安详的感受——这种感觉可能包括平静、悦纳死亡、情绪及身体的舒适。强烈、极度明亮的光芒——有时这种强烈(但不让人感到痛苦)的光芒溢满整个房间。在另一些案例中,

  • 赤壁之战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战役的爆发不计其数,在这些战役之中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极多。在三国时期发生的赤壁之战就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同时赤壁之战也是三国三大著名战役之一,这场战役标志着中国的军事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致使曹操北归后,孙刘各自夺回荆州失地一部分,这直接奠定了三国鼎

  • 濒死体验的研究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从死亡状态下被救醒并报告大量的濒死体验。不管体验者来自哪一种文化,处于哪个时代,或信仰何种宗教,濒死体验的内容和对本人的影响都极为相似。有人质疑濒死体验的报告究其本质是主观性的个人经验,到底是否有客观的可验证的依据可循?康涅狄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肯耐斯。瑞恩(Kenn

  • 1989年9月20日:全国爱牙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和顾问组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1989年由国家卫生部、全国爱卫会、国家教委、文化部、广电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老龄委九个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其宗旨是通过“全国爱牙日”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口腔卫

  • 赤壁之战的历代评论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

  • 1911年9月20日:罗伯特·赫德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罗伯特·赫德(Robert·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英国政治家;1854年来到中国,1861年起在上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务,1863年正式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休假离职回国,1911年死于英国白金汉郡,清廷追授其为太子太保;赫德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

  • 濒死体验的两种理论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事件

    解释濒死体验的理论划分为两个基本的类别:科学的解释(包括医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的解释)和超自然的解释(包括精神的和宗教解释)。当然,这些解释,缺少证据。对于超自然解释的接纳,是建立在信仰、宗教和文化背景上的。最基本的超自然解释认为,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的确体验过并能回忆起他们的意识脱离肉体之后所发生的事

  • 赤壁之战有哪些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关于赤壁之战,也有一些争议。发生地争议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数百

  • 1878年9月20日:厄普顿·辛克莱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878年9月20日-1968年11月25日)美国作家,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社会丑事揭发派”(muckraker)作家。1906年发表《屠宰场》(The Jungle),描写大企业对工人的压榨和芝加哥屠宰场的不卫生情况,引起人们对肉类加工质量的愤怒,导

  • 濒死体验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濒临死亡,是人的脑部神经细胞接近于死亡临界点,此时,心脏也处于暂时的停顿期。但在对此种情况下的人体实施抢救过程后可使其脑神经系统很快恢复于正常的生命征兆,人们把这种状态称为人的濒临死亡现象。凡是濒临死亡的人或是一种暂时的失去大脑正常功能的人只是一种假死状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体死亡。在这种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