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都快赢了,为什么还是签订了澶渊之盟?

宋朝都快赢了,为什么还是签订了澶渊之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3 更新时间:2024/1/27 18:41:51

王安石以这首《澶州》款款之笔叙述了辽兵南侵,真宗亲征,将澶渊之战与宋辽之约娓娓道来,高度赞扬了丞相寇准的远见卓识,说他是“欢盟从此至今日”的第一功臣。澶州宋、辽之间订立的合约使宋辽之间战事告一段落,维持了近120年的和平时期。

岐沟关之战兵败后,宋太宗再也无意北伐,于是对辽国采取守势。淳化四年(993),太宗采纳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在河北屯田的建议,在河北开浚沟洫,种植水稻。这一合理措施起到了在边防积存谷粮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备御契丹,遏制契丹骑兵的纵横奔冲。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十月,辽圣宗与其母萧太后亲率大军二十万大举侵宋。当时忠武军节度使傅潜镇守镇州、定州和高阳关一线,过于怯懦,虽有步骑八万,但不敢交战。于是辽军大肆进攻,先破狼牙诸寨,后攻威虏军、宁边军、祁州、赵州、邢州、洺州。真宗忙派人督傅潜出战应敌,傅潜不得已,就让范廷召等带兵一万,到高阳关迎敌。

咸平三年正月,范廷召和康保裔合兵一处,和辽军大战于高阳关西。由于敌众,傅潜又拒发援兵,宋军将士浴血奋战,范廷召血战而退,康保裔身陷重围,兵尽矢穷,死于阵中。辽军乘胜渡河,劫掠淄、齐。宋真宗于是亲率大军到达大名。辽军见宋大军已到,便率军北撤,范延召一直追到莫州(今河北任丘)夺回大批人口与物资。这就是高阳关之战。

长城口之战与望都之战咸平四年十月,辽军再次南侵,宋真宗命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显在威虏军(今河北徐水)布阵迎敌。初时王显不见辽军动静,就把军阵转移到中山(今河北唐县西南)。十月十六日,辽军骑兵突犯威虏军,宋前阵钤辖张斌和保州团练使杨嗣等在长城口(今河北徐水北)大破辽军。据王显向真宗奏称,此战破敌两万余,斩辽大王、统军、铁林、相公等十五人,敌军丢弃甲马甚众。

咸平六年四月,辽军数万骑兵又犯宋境,进围望都(今属河北省)。定州行营都部署王超、副使王继忠和镇州桑赞率兵救援望都,在城南康村与辽军大战,从午战至子夜。次日又战,辽军烧毁王继忠粮道,围王继忠军数十重。王超、桑赞带兵退守定州。王继忠只得孤军奋战,最后将士们不顾伤重,仍拼死力战,退至白城时,力尽被俘。望都之战因为将领驻兵不援,配合不力而使宋兵大败。宋辽高阳关之战、长城口之战和望都之战,双方各有胜负,基本上势均力敌。

宋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圣宗与萧太后率军南下,号称二十万,围攻定州,来势凶猛,十一月直逼黄河北岸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澶州离都城仅二百多里,朝廷上下闻讯大惊。王钦若奏请真宗迁都金陵,而陈叟则主迁至成都。只有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由宋真宗亲征,以鼓舞士气,安定人心,击退辽军。真宗决定御驾亲征,并在寇准的坚持下,渡过黄河到达北城。寇准说:“陛下若不过河,则人心不稳,难以震敌。现在王超已率精兵驻扎中山,扼敌咽喉;李继隆、石保吉分兵布阵,亦抑辽军两肘;各路援兵将到,不可迟疑。”真宗登上澶渊北门、黄龙旗出现城楼之时,河北将士们远远望见皇帝御盖,顿时人心沸腾,欢声雷动,呼声响彻数十里,宋军士气大振。

真宗命寇准总揽大权,抗御辽军,首战告捷。双方相持十余天,契丹统军、顺国王萧挞览领兵出战,威虎军头领张环掌管床子弩,发出飞矢,当场射死萧挞览,辽军大挫士气。此时宋军几十万已达澶州附近,辽军犯兵家大忌,孤军深入,亦急于撤兵,于是辽就派人求和。寇准想让辽称臣,并献出幽州之地。但是真宗君臣皆不愿开战,一心议和。于是宋派曹利用到辽营谈判。

通过不断交涉,宋辽双方达成协议:一、维持原有疆界,相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真宗为兄,真宗称萧太后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各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逃亡越界的人,双方都要遣返,沿边城市只能依旧修治,不得增加城堡和开挖河道等。另外,在辽军撤退时,宋军不得邀击。澶州又叫澶渊,这个盟约就被称为“澶渊之盟”。至此,宋辽战事基本结束,这一和平局面维持了一百余年,北宋北方州县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生产开始恢复与发展。

标签: 宋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天龙八部:段正明是如何抢走段延庆的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段正明,段延庆,历史解密

    段延庆的父亲叫段廉义,是为上德帝。上德帝段廉义被权臣杨义贞所杀,杨义贞自称“广安皇帝”。所以,窃取皇位的不是段正明而是杨义贞。那后来段正明怎么成为皇帝的?根据《天龙八部》书中的描述,大理国的上德帝段廉义(段延庆的父亲)在位时,被奸臣杨义贞所杀。杨义贞在朝中清除异己,独揽朝纲。皇太子段延庆为了保命,只

  • 秦楚的内乱比齐晋两国少很多,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三杰,春秋,历史解密

    春秋四强分别为齐国、晋国、秦国和楚国,按照当时的实力排序的话,晋国和齐国是绝对全面凌驾在楚国和秦国之上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国和齐国非但没有继续强盛下去,反倒陷入了持续不断衰落之中,以至于到了最后,直接被自己的封臣给夺了国,究其原因,长时间、大规模和高频率的内讧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之形成鲜明

  • 青釭剑是谁的佩剑?青釭剑是否真实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认为,青釭剑是曹操的佩剑,毕竟虽然说曹操的名声不是特别好,但是他的能力却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曹操这样的人,可以不喜欢他,但是不可以否认他。不过,历史上曹操真的有青釭剑这把佩剑吗?小说里面这是谁送给曹操的佩剑,真实的曹操也是真的有这样一把剑吗?会不会其实是后世人虚构出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厉害的

  • 唐朝八年时间,为何发生了五次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从705年到713年为止,唐朝在短短八年的时间里,竟然发生了五次宫廷政变!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一、神龙政变。705年正月,女皇武则天患病,长期不接见朝臣,引发政局的动荡。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大臣趁机发动政变,他们先杀死了张易之、张宗昌兄弟,然后带着太子李显进入宫

  • 他参与平定太平军,最后沦为袁世凯发达的垫脚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吴长庆,清朝,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军大力支持地方发展团练,在这期间,清军涌现出了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更有一些人清朝末年成为朝廷的肱骨之臣,有大家所熟知的李鸿章、左宗棠、鲍超、刘铭传、冯子材,也有少有人知的吴长庆等。今天小佛就给大家说说吴长庆。李鸿章、左宗棠、鲍超、刘铭传、冯子材等人都是自己起步,而

  • 秦汉至唐宋的铁甲,到了明清为什么被替换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在各种影视剧中,都能看到明清时期盔甲的形象。与唐宋时期传统的甲胄形象相比,明清时期的甲胄似乎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材质,因为唐宋时期的甲胄以铁甲和皮甲为主,到了明清时期,则是出现了大量的棉甲,传统铁甲的数量已经非常少见了。那么,到了明清时期,棉甲为何取代了传统的铁甲,棉甲的防御能力又怎么样呢?今天,

  • 蒙古好不容易摆脱俄罗斯的控制,为什么却仍对中国心存戒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虽然北洋政府曾一度恢复外蒙主权(苏俄与白俄内战时期),但这种恢复主权终究短暂。二战后,蒙古早苏联这个超级强国的强势支持下在法理上获得独立——民国政府签订条约放弃蒙古的所有权。不过蒙古的独立只存在于表面,其实质是苏联的附庸——在政治上受苏联的控制,且严重敌视中国。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国力大幅下降,其对

  • 晚清收复胡雪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何最后会叮嘱后代不再经商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晚清,胡雪岩,历史解密

    胡雪岩是安徽徽州人,他家移居杭州的时候,他只有十三岁,是中国近代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也就是“官商”。说他是官,他是个二品官,被皇帝赏赐了黄马甲,手里掌握着不少实权。说他是商,是因为他算是当时安徽商界的代表人物,他曾经在世界各地多次买进军火,在全国开设了各种钱庄和药店,说他是官人可以,商人也可以。

  • 冯道经历了4个朝代,曾侍奉过10个皇帝却被后人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冯道,唐朝,历史解密

    在古代有一位这样宰相,他经历了4个朝代,侍奉了10个皇帝,久经官场爱民如子,但是这样一位忠臣在皇帝和后人来看这位宰相却被骂的狗血淋头。其实在古代作为朝廷大臣,他们就认为皇帝就是上天派来的真龙,所以皇帝做什么事下臣都得服从,更重要的是忠诚。不过后来他也被后人骂不知廉耻,因为在古代的时候都提倡精神较忠于

  • 曹琴默的角色评价如何 她在历史上的原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甄嬛传,曹琴默,历史解密

    曹琴默是在中国大陆古装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中前期重要人物之一,由青年演员陈思斯扮演。为温宜公主的生母,属于华妃一党,颇有心机,曾为华妃出谋划策。角色评价曹琴默最为人诟病的是她事主不忠,可她也有她的无可奈何。曹琴默没什么特别之处,皇上都不怎么宠爱她,她身无所长,这点比陵容还要惨。华妃虽然嚣张跋扈,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