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119 更新时间:2024/1/1 2:36:21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又称马戛尔尼来华,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朝最高当局谈判,想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的事件。

1793年农历八月十三日(乾隆八十大寿),乾隆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马戛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

然而,由于中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而双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在各自的利益上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因此,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并由此导致外交谈判的失败。

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背景

那个时代欧洲有许多中国迷,也就是往和崇拜中国的人。那时欧洲学者们认为要向中国学习,要与中国接轨。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马戛尔尼就是在这样的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迷,他一辈子最向往的事就是去中国。

欧洲人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他们传说,中国是以孔子的理论来指导的国家,整个国家就和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统治者是“充满了仁慈”的,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的。莱布尼茨说:中国老百姓“服从长上,尊敬老人。……中国(即使)农夫与婢仆之辈,日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

清朝此前于清缅战争中大大削弱了缅甸历史上最强盛的贡榜王朝,导致后者已吞并的暹罗复国,缅甸失去成为地区稳定强国的机会。而廓尔喀之前屡屡与英军作战不落下风,1792年竟被清军迅速击败。清朝在东印度附近一系列大型战争动作刺激了英国,其意识到在东方的发展不得不与强盛的中国合作,与尚武好战的乾隆帝达成一种协调。最终在廓尔喀之战中国胜利的几乎同时,英国派出了马戛尔尼使团出发访华。

评价

史学界一些观点认为这样的结局造成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五口通商,以及一系列条约,而这些都是半个世纪前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来华提出的要求。

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实质上是极其虚弱的,“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要击败它并不困难。从此,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关于中国强盛富庶的看法开始改变。

对于“马戛尔尼访华受到清朝不平等的待遇,成为导致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这一解析,沈艾娣指出18世纪的欧洲,没有所谓的“主权国家外交平等”的理念:“在马戛尔尼还没有离开伦敦去中国前,英国就有了这样一幅漫画:英国大使面向高高在坐的中国皇帝,单膝下跪。它表明,英国人早就预想到了他们的大使会见中国皇帝的场面。

马戛尔尼的日记里也记载了他对于中国‘磕头礼仪’的担忧。果不其然,之后的很多英文资料大都对‘磕头礼仪’进行了渲染。19世纪关于马戛尔尼出使的记载,讲的也是这样的故事:中国自高自大,不肯和英国平等相处,进行平等贸易。……英国人自己不会讲英国是帝国主义,要侵略他国,卖鸦片给它们,于是,他们讲‘我们打仗是有道理的’……在讲中国近代史时,英国人继续把马戛尔尼访华的事件放在前面,继续引用这封乾隆给乔治三世的信,继续强调那时的中国自大愚昧,对别国不平等,继续讲这个能够为鸦片战争‘自圆其说’的故事。”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麦田怪圈的发现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最早的麦田怪圈被认为是来自1678年的一份轶闻小报道。在名为《割麦的魔鬼(全称:The Mowing-Devil: or, Strange News out of Hartford-shire)》的图画中,一个恶魔手持镰刀在麦田里做了一个椭圆形,此图被当作是17世纪就存在怪圈的证据。不过插图显示魔鬼

  • 麦田怪圈的形成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麦田怪圈是在麦田或其他农田上,通过某种神秘的力量把农作物压平,产生出的几何图案。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人在汉普郡和威斯特一带屡屡发现怪圈,而且大多是在麦田里,所以正式将它命名为“麦田怪圈”。30多年来,科学界对怪圈是如何形成的一直存在争议,关于它的成因,世人也有多种看法。人为形成相当一部分人认为,

  • 揭秘麦田怪圈的各种图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麦田怪圈(Crop Circle),是指在麦田或其它田地上,透过某种未知力量(大多数怪圈是人类所为)把农作物压平而产生出来的几何图案。草圈草圈一般出现在3~5月,常常是每年最先出现的圈。草圈多现于荷兰。油菜圈油菜圈多现于4~6月。麦田圈出现最多、最精美的地方——英国威尔特郡每年的麦田圈,往往是从油菜

  • 冰雹的形成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冰雹(Hail)也叫“雹”,俗称雹子,“霸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如徐州,甘肃等地),是一种天气现象,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以空

  • 冰雹的预测防范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冰雹是春夏季节一种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冰雹出现时,常常伴有大风、剧烈的降温和强雷电现象。一场冰雹袭击,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气象台站根据天气图、卫星云图分析和雷达监测,虽能提前作出预报,但准确中仍然不是很理想。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人们总结了一些常见的预测冰雹的经验。常见经验科普感冷热:如果

  • 白俄罗斯战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事件

    白俄罗斯战役发生于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实施的最大的战略性进攻战役之一。是苏联红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参见十次斯大林突击词条)的第五次打击。苏联红军使用集中的火炮、坦克和作战飞机之多,用两侧平行追击结合正面追击在深远纵深合围德军重兵集团,以及炮

  • 白俄罗斯战役的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事件

    白俄罗斯战役中各方面军、各军兵种妥善组织协同动作,对保障军队在战役过程中顺利作战具有重要意义。苏联红军实施了以在宽大正面同时突破德军防御为目的的数个协调突击,合围了德军重兵集团,并向大纵深追击德军退却部队。战役中,苏联红军与游击队之间广泛进行了协同。在白俄罗斯战役开始前,赋予游击队的任务是:扰乱德军

  • 白俄罗斯战役的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白俄罗斯战役目的是粉碎“中央”集团军群,解放白俄罗斯。总参谋部根据军事政治形势和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的建议拟制了战役计划(代号为“巴格拉季昂”)。5月22日—23日大本营召开会议对这一计划进行全面讨论之后,定下了在白俄罗斯实施战略性进攻战役的最后决心。战役企图规定在6个地段同时突破德军防御,在维捷布斯

  • 台风黑格比的发展历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强热带风暴黑格比(英语:Severe Tropical Storm Hagupit,国际编号:2004,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3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Dindo)为2020年太平洋台风季第4个被命名的风暴。“黑格比”一名由菲律宾提供,意为鞭子。预计“黑格比”将于8月3日夜间至4日凌晨在浙

  • 2020年8月3日:台湾艺人罗霈颖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罗霈颖(1960年8月12日-2020年8月),出生于台湾省基隆市,本名罗璧玲,台湾艺人和节目主持人,主持和参与诸多电影、工地秀和电视节目的录影。因喜欢在节目中曝光明星绯闻轶事,被称为“爆料一姐”。知名诗人及画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罗青哲(笔名罗青)为其胞兄。2013年7月,54岁罗霈颖与27岁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