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50年7月13日:东北边防军组成

1950年7月13日:东北边防军组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65 更新时间:2024/1/7 1:55:09

1950年7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组成。东北边防军是在召开的保卫国防问题的重要会议上决定成立的。

根据美国军队武装侵略朝鲜的新形势,为防患于未然,应付最坏的情况发生,会议决定抽调原四野第13兵团(第38军、39军、40军),四野第42军,炮兵第1师、2师、8师和一定数量的高射炮兵、工兵、战车部队,共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分驻凤城、辽阳、丹东、通化、本溪等地,其任务是保卫我国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粟裕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10月8日,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由来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为了保卫东北边防,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主席和中共中央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应变决策,决定调几个军到东北地区,加强东北边防,以作未雨绸缪之计。

解析

东北边防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有区别?

东北边防军成立时是由4个军和3个炮兵师共25.5万人组成,相当于2个兵团,计划的编制为36个师(第一批12个师,后续24个师)及特种兵和配属部队共计70万人。

8月4日毛主席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用志愿军形式”,避免和美国公开宣战。

10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成立时的编制,是由4个军和3个炮兵师组成,与东北边防军成立时的编制完全相同,也是25.5万人。

10月14日,毛主席致电周总理,通报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方针和部署,提出“我军决于十月十九日出动...我们决定还是出发二十六万人(12个步兵师、3个炮兵师)均开进为好”。

志愿军兵力最多时为19个军,连同由刘震任司令员的志愿军空军,以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部队,共134万余人。其中后续出动的部队基本是原东北边防军编制计划中的24个师及特种兵和配属部队。

总之,两者成立时的编制相同,任务也完全相同,志愿军后续入朝部队也是东北边防军时期拟定的,只有两者的名称不同,即在1950年10月8日由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东北边防军首选统帅

根据8月26日周总理主持边防军准备工作会议,说明东北边防军暂时归高岗负责准备,等迫切需要开战时,再派高一级指挥员(此时粟裕休病假,没有过去东北),结合9月3日毛打算派林或者粟去的电报,说明周总理所指的高一级指挥员正是粟裕或者林彪,也说明此时林彪被列入东北边防军司令人选,准备执行抗美援朝任务。

毛主席亲点粟总的将,则说明已经有让粟总率军赴朝参战的意图。主席也深知粟裕的指挥能力,此前担任攻台总指挥的粟裕也是处于临战状态的唯一方面军统帅人物,所以如果粟总身体好的话,无疑将统帅志愿军抗美援朝。

粟裕为何没有统帅志愿军入朝作战?

粟裕身体状况很不好,每天头痛头晕难忍,但仍在坚持工作。得知毛泽东亲自点将,他深感这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自己的信任,觉得义不容辞,立即着手准备担负新的任务。他要求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指挥部的参谋、通信班子,要华东空军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空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中央军委建议增调三野九兵团参战。

不料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头疼眼晕得非常厉害,不仅难以坚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只能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线上。他不得不向毛泽东报告病情。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他专门到山东青岛疗养。半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他心急如焚,特地请到青岛的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再次报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

毛泽东看到粟裕的信,立即复信:

粟裕同志:

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

问好!

毛泽东

八月八日

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最后研究决定,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率军入朝作战。粟裕虽未带兵入朝作战,但他仍十分关心这次作战。

10月2号、4号、5号、6号中共中央关于出兵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在京但称病不愿出征的林彪等参加了会议,而时在南京,病情时好时坏的粟裕没有参加。

11月2日,粟裕抱病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华东军区高级干部会议,并在会上讲话,就抗美援朝的军事战略(主战场与次战场、突击方向与牵制方向、持久战与速决战)、军队现代化建设以及如何认识和对付原子弹等问题,提出了深思熟虑的意见,给了抗美援朝战争很好的参考。

粟裕的病情时好时坏,逝世后才知病根在于头中的三块弹片。当年12月,粟总到莫斯科休养。疗养一年回国后,病根还是没有断,在总参工作时仍然时常由于病重而需要去休养。

东北边防军领导机构

1950年7月7日东北边防军成立时,粟裕任司令兼政委,副司令是时任海军司令肖劲光、副政委是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

1950年10月8日,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成立时,彭德怀任司令兼政委,第一副司令及第一副政委是原四野15兵团司令员邓华(时任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司令)、副司令是洪学智和韩先楚。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44年7月13日:厄尔诺·鲁比克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厄尔诺·鲁比克(ErnőRubik),1944年7月13日出生于匈牙利,匈牙利发明家、雕刻家、建筑学家、魔方的发明者、魔方之父。他为世界所知的是在1974年发明了魔方系列玩具。鲁比克生平经历 1944年7月13日,魔方之父厄尔诺·鲁比克出生。鲁比克于1974年发明了机械益智玩具-魔方(Rubik's

  • 1953年7月13日:金城战役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金城战役(Battle of Kumsong)是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将南朝鲜军4个师打残,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金城战役准备为了保证战役的胜利,志愿军从6月下旬即开始进行了如下准备。

  • 716年7月13日:唐睿宗李旦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轮、李轮,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五位皇帝(不算唐少帝和武则天),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龙朔二年(662年),生于长安。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领洛州牧。嗣圣元年(684年)

  • 悬棺葬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悬棺葬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题,其一个个具体项目,几乎都是悬案,所以也有人以“悬棺葬之谜”作为统称。这里简略介绍一个和民俗学研究关系最密切的问题:这种奇特的葬俗是怎么产生的?生活在福建周宁、福鼎、柘荣、屏南等地区的畲族同胞,有一个关于悬棺葬由来的传说:上古时,畲族的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

  • 践土之盟发生在哪一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事件

    践土之盟指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前632年(左传僖公28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等国,晋被推为盟主。周天子也派出代表参加。该会盟是晋国同年在城濮之战打败楚国之后,与各国约定要求尊重周王室,是晋文公

  • 弭兵会盟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弭兵会盟,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两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共有两次,分别在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执政华元、向戌两次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平分霸权。这两次弭兵会盟中比较有名的是在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7月举行的那一次。宋国大夫向戌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

  • 晋楚争霸的著名战役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事件

    晋楚争霸战争,是指在春秋中期,晋、楚两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进行的战争。因两国实力都很强大,谁也制服不了谁,最终晋、楚达成妥协,战争以形势上两强并霸中原而告终,晋国占据优势。其主要战役有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并称晋楚三大战役。鄢陵之战时晋国俘获了楚

  • 1983年7月13日:运动员刘翔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刘翔,1983年7月13日出生于上海市普陀区,中国男子田径队110米栏运动员。中国体育田径史上、也是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室内室外世锦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以12秒91的成绩追平了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创造的世界

  • 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杀身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1793年7月13日,马拉在寓所被支持吉特伦派的夏洛特·科黛刺杀身亡,终年50岁。马拉之死震动了整个法国。1793年7月16日,巴黎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各地爱国志士铸造纪念章,修筑马拉墓,以寄托对他的哀思。国民公会作出决议,给予马拉进人巴黎先贤词安葬的荣誉。马拉的一生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连。他自

  • 吴越争霸发生在什么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吴越争霸是指历史上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互相征伐的一段时期。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侵越时所获战俘剌死吴王余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吴大举攻楚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又曾攻越,占领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十五年,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吴境,双方矛盾日趋激化。从地缘上看吴国欲争霸中原,必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