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昭陵的四大谜团

清昭陵的四大谜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861 更新时间:2024/2/6 20:46:07

清昭陵,即清北陵,为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自建陵以来没有被盗掘过。在抗战时期,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伪满州国,对清朝在关外的三大陵墓(昭陵、福陵、永陵)进行了保护,即便在战火纷飞的时候,也未被盗掘过。

皇太极的陵墓,定名为昭陵,是为了将皇太极的功德彰显于后世。作为大清朝的第二位皇帝,埋葬在关外的昭陵,却备受后世清朝皇帝的尊崇,历代帝王均派重兵看守昭陵,遇到重大节日也多去昭陵祭拜。

清昭陵作为清朝关外三大皇家陵园之一,一直以来有着四大谜团未曾解开。

1、昭陵的命名

第一种说法是它仿效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而提出这一说法的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认为,皇太极和李世民都是开国的第二代皇帝,两位皇帝的庙号均为太宗。而且清昭陵的石马是仿照唐太宗昭陵内的“六骏图”建造的,所以皇太极的陵寝也叫“昭陵”。

这种解释看似合理但仔细推敲,人们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乾隆皇帝的牵强说辞。因为清昭陵定名时,清军刚刚进驻北京,落败的明朝和李自成的农民军,都还有相当的实力,胜负尚未确定。此种情况下,清太宗和唐太宗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皇太极陵定名为“昭”的第二种解释则要简单得多,人们认为,定名为昭陵就是取了“昭”字本身的含义,是为了将皇太极的功德彰显于后世。

2、孝庄皇后未葬入昭陵

孝庄皇后为何未葬入昭陵,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谜团。

历史上有三种说法,一是说孝庄皇后不想惊扰已故去的皇太极,二是说孝庄皇后在皇太极殡天后,秘密嫁给了摄政王多尔衮,依大清祖制不得葬入昭陵,三是说清初时盛行火葬,孝庄不愿意火葬,所以未能葬入昭陵。

至于哪一种说法更靠谱,不得而知,不过,孝庄皇后死后未葬入昭陵,已是铁的事实,这个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3、护陵兽身上拴铁链

去过清昭陵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昭陵隆恩殿后的护陵兽身上,拴着一根根铁链,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当年雕刻神兽时,石匠的手被划伤,鲜血滴在石兽身上,使石兽有了灵气,经常伤害守陵的士兵。于是,皇帝下令用铁链锁住石兽,以免其危害人间。

不过,现在的铁链怕已不是当年的那一根铁链,而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护陵兽,却依然屹立在清昭陵前,守卫着这座历经风雨沧桑的皇家陵寝。

4、蛇神庙的修复

清昭陵前的蛇神庙,在清末民初时就已倒塌,关于蛇神庙的修复,民间有二种说法。

说法一:当时的奉天省长,在看到破败不堪的蛇神庙时,自己出资复原修建。说法二:张学良派人修复了这座神庙,原因是赵四小姐在此居住时,曾在夜里梦见一条巨蟒向她求救,请求她帮忙修复蛇神庙。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2001年8月24日:越洋航空236号班机事故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越洋航空236号班机是越洋航空在加拿大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和葡萄牙里斯本机场之间的航班。在2001年8月24日,由机长罗伯特·皮切(Robert Piché)和副机长Dirk DeJager驾驶的236号班机,于大西洋上空漏尽燃料并失去动力,后来成功以滑翔方式降落在亚速尔群岛,无人死亡,并打破了民航

  • 《金瓶梅》作者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一直众说纷纭,为“金学”研究中的第一悬案。自清康熙间谢颐提出作者应是王世贞以来,各个研究者已提出了70余位兰陵笑笑生的“候选人”:如王世贞说、贾三近说、屠隆说、李开先说、徐渭说、王稚登说、赵南星说、李渔说、卢楠说、冯梦龙说、丁纯父子说、汤显祖说、李先芳说、沈德符说

  • 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事件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简介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

  • 啃老族的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事件

    啃老族,又称吃老族、傍老族、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

  • 2020年7月21日:李吉均因病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李吉均,1933年10月出生于四川彭县,地理与地貌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1952年李吉均考入四川大学地理系,一年后随专业调整至南京大学地理系;1956年本科毕

  •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陆战并不重要。西西里岛是个多山地的岛屿,陆地上的冲突大多是小规模的袭击,围攻城市或封锁交通。主要封锁目的是海港,为了防止对方从本土来的增兵,军货和通讯。前262年,罗马围攻Agrigentum,已败复胜,军心大振(阿格里根特之战)。前256年-前255年,罗马再次计划大规模陆战。罗

  • 扎马会战的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扎马会战发生于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罗马名将西庇阿打败了被一些西方国家称之为“战略之父”的迦太基将领汉尼拔,迫使迦太基与罗马签订和约,第二次布匿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终。战役背景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以前,迦太基已成为西地中海的主要大国。在这以后的数世纪期间,迦太基

  • 扎马之战的经过前期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起初,迦太基元老院在遭到新的沉重打击后,仍然异常镇静。他们向西庇阿的舰队发动攻势,并险些摧毁了这支舰队。与此同时,他们从意大利召回了汉尼拔和马戈。但是不久,主和派在迦太基元老院里占了上风,迦太基元老院决定与西庇阿媾和。罗马人的条件非常苛刻,其目的是使迦太基沦为一个一蹶不振的非洲国家,只保持名誉上的独

  • 贞观之治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贞观之治是唐朝627年-649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复苏经济,文化繁荣,对外交流众多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

  • 贞观之治的不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事件

    要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唐太宗就算再厉害也是个人,是人就有不足,不能因为他的功绩而忽视它的不足。同样,不能因为贞观之治很厉害就全盘肯定,也要发现其中不足,而这些不足才能使我们更加完善的去看待事物。贞观时期的初唐处于帝国的上升阶段,贞观之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唐太宗本人施政的问题上。按照儒家经典教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