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揭秘:秦二世与崇祯有什么相似之处?

揭秘:秦二世与崇祯有什么相似之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945 更新时间:2024/1/2 20:30:03

历史的一个有趣之处,就是会有一定相似的重复,虽然不尽相同,却会有惊人的相似,让我们对那些久远且记录不多的历史,有了更多参考。

比如对于秦帝国的灭亡,船夫曾经用汉宣帝教育太子的例子,推论出公子扶苏并非合格的继承人选,即使扶苏继位也未必做得会比胡亥好。同样,今天船夫再来用崇祯继位后的困局,试图去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秦二世,若不赞同,不妨权当笑谈。

崇祯的困局

皇帝和秦始皇一样,死的都很突然,且都没有来得及为继任者扫除障碍。这里的障碍不仅是指大宦官魏忠贤,还包括势力庞大且掌控舆论的东林党。天启皇帝在位时,两股势力间一直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宦官势力和文官集团斗得不可开交,甚至剑拔弩张,一旁的皇帝却可以始终置身事外,坐收渔翁之利。

东林党和魏忠贤虽然心知肚明,但面对木匠皇帝的阳谋,也无可奈何。这就形成另一个十分巧妙的三角平衡,稳固且牢靠。此时的皇权,虽然无法做到朱元璋或明成祖时期那样的一言九鼎,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却也不会因为一家独大,而蒙蔽天子视听。因为不论一方说了假话还是真话,另一方定然会来“告密”,两个不同的剧本,一对比自然不难找出逻辑漏洞,真相就浮出了水面。

天启皇帝这手玩的不亦乐乎,以至于心情好时会去做木匠活,这与他那位沉迷炼丹,却将臣子玩弄于股掌间的先祖嘉靖皇帝倒是有一拼。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将此中心得传给宝贝弟弟崇祯,便一命呜呼了。遗孀张皇后又因为早年丧子之痛对魏忠贤恨之入骨,便潜移默化地加深刚继位不久的崇祯帝对魏忠贤的仇恨。《明史》中对于张皇后与为魏忠贤夫妇的恩怨有着详细记载:

三年,后有娠,客、魏尽逐宫人异己者,而以其私人承奉,竟损元子。帝尝至后宫,后方读书。帝问何书。对曰:“《赵高传》也。”帝默然。

就这样没多久,崇祯帝便设下杀局灭了魏忠贤及其背后的宦官集团。但接下来他所要面对的却不是一片坦途,而是绝望的深渊。没有了宦官集团的制衡,东林党一家独大,彻底蒙蔽了崇祯皇帝的视听,这下子皇帝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政令出了紫禁城就不好使了。或许从崇祯赐死魏忠贤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明朝最终的结局。这里千万不要误会魏忠贤有多么忠君爱国,而是两只恶虎争斗正酣,旁边的人却突然用枪打死了其中一只,那另一只自然会对人张开血盆大口。

崇祯破坏了平衡,却没有补救措施,这才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那么不杀魏忠贤,而是杀文官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秦二世的结局便是答案。

秦二世的选择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强势君主,所以在皇帝、宦官和文官这个三角平衡中,秦始皇扮演的就不是简单的“裁判员”了,更像是威严的老师,让宦官和文官只有唯唯诺诺听命的份,不敢有半点违逆之心。这一点在秦始皇死后的初期可以看出,李斯和赵高惯性地维持了一段蜜月期,就是因为秦始皇的余威仍在,让他们下意识地还想抱团取暖。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仓促继位的秦二世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其威严更不足以压制在宫里势力根深蒂固赵高,以及在朝堂上一呼百应的李斯,攻守之势逆转。如果此时秦二世选择和天启皇帝一样的做法,鼓励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内斗,或许秦朝完全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只可惜秦二世和崇祯一样冲动,只不过他将矛头指向的不是宦官,而是文官集团的领袖——丞相李斯。

皇权的余威仍在,在秦二世授意,赵高推波助澜的“努力”下,李斯惨死狱中,赵高终于一家独大了。当赵高在朝堂上牵来一匹鹿却将其说成是一匹马时,群臣的符合或许会让秦二世“思念”丞相李斯的存在吧。

秦二世的犯罪时间?

不可否认司马迁也是文官集团的一员,所以在其所著的《史记》中对秦二世的骄奢淫逸大书特书,并直接将陈胜吴广的起义,归咎于秦二世为修建宫殿而征发的徭役。但我们要知道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考虑到尸体腐败用咸鱼遮掩,所以当时应该是夏天,当回到秦都咸阳至少也是秋天了,秦始皇发丧,秦二世继位,每一项没有个把月都很难完事,所以这一年秦二世干不了别的。

到了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还要忙着跟赵高一起除掉李斯,而就在这一年秋天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一个人想要犯罪,总要有犯罪事件吧,但就上面的时间顺序来看,秦二世就是想骄奢淫逸,时间也很紧张。古时候可没有互联网,虽然不至于“交通全靠走,交流全靠吼”,但也强不了多少。所以我们很难想像,秦二世刚放松了几个月,远在六国故地的百姓就人人皆知了。

这不是在说笑,而是在嘲笑人们的智商,地方与中央的信息交流,时间至少会有几个月的迟滞,陈胜吴广的起义,更可能是类似于沙丘之变那样的蓄意为之。即使秦始皇不死,秦二世不继位,又或者是公子扶苏继位,它都会爆发。

至于它的口号或许会将“公子扶苏”换成“公子胡亥”吧。

标签: 崇祯皇帝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浪漫乐派有着怎样的特点?音乐特色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浪漫乐派,古典乐派,历史解密

    浪漫主义音乐的着重点从形式及其正规发展转到个性化的旋律写作上来。浪漫乐派作曲家认为精工编织的一长串旋律线条,远比主题的严格发展来得重要,因此,他们的旋律写作往往不受传统的公式或小节线的束缚,只要求旋律像自由的呼吸那样诉述作者心里的话或表达他们直接从独特的心境或印象产生的激情。如果必须从一支美妙的旋律

  • 德军二战能横行霸道,该公司功不可没,其武器能打穿10米厚混凝土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德国,二战,历史解密

    1942年6月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当地苏军依靠着提前准备的“斯大林”、“西伯利亚”、“马克辛姆高尔基”炮台,将进攻的德国人死死的咬住,使其每前进一步都将付出成百上千士兵的代价。因而苏军在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打的特别的轻松,然而“美好的事物”往往是不长久的。在某一个天气还有点晴朗的日子里,德

  • 权势滔天的东晋四大家族,在历史上的寿命多长?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东晋四大家族,晋朝,历史解密

    古代社会里,士族林立,有很多士族的权利都很大,甚至能够在某地称霸一方,自古士族与皇家的权力之争就没有停止过,士族多兴盛于承接秦的汉朝,这个时期还有很多战国时期的大族存在,先秦遗风浓厚,而士族最兴盛的时期就是皇权最衰落的时期,最典型的就是皇权极度衰弱的东晋时期。东晋权势最大的士族就是琅琊王氏。琅琊王氏

  • 朱祁镇复位后为什么要立钱氏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祁镇,明朝,历史解密

    朱元璋开国建都后,为了防止外戚干政,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因此钱皇后的出身自然不高贵,但却是张太皇太后亲自把关,千挑万选出来的,不论颜值还是品性,那都是万里挑一的。由于朱祁镇早在7岁就登基继位,不像之前的皇帝继位时已经成年了,因此,钱皇后和他的大婚,就成了明朝皇帝

  • 朱元璋当时处于底层,为什么能起兵?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对于任何一个开创帝业的帝王来说,横扫天下群雄的滋味并不容易。朱元璋虽然是穷苦出身,可是年幼行乞四方的经历给与了朱元璋很多的帮助,古代行军打仗靠的是什么?是对于地形的了解程度,对于地势的利用程度。而正是年幼的行乞时光让朱元璋深层次的了解到了元王朝统治之下的万里河山,这位朱元璋以后在指定北伐计划的时候起

  • 著名隐士陈抟,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陈抟,北宋,历史解密

    在宋朝,隐士的社会地位很高,不仅民众景仰,皇帝们每当发现境内出现了著名隐士,都会隆重、周到、热情地召见他们,他们不仅生前能得到许多精神及物质方面的鼓励,死后还会获赠谥号,极尽哀荣。宋代开国以来的第一位著名隐士是陈抟,在民间传说中,他是神仙般的存在,他和吕洞宾是好友,能够未卜先知,预知天命,所以在五代

  • 唐代诗人:李端的代表作品及人物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端,唐朝,历史解密

    李端(737-784) ,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北齐文宣帝皇后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

  • 努尔哈赤死后,代善有实力登基为什么放弃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努尔哈赤,清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努尔哈赤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努尔哈赤作为清朝奠基者,他25岁统一女真各部,57岁时称汗建立后后金,明万历47年努尔哈赤率领6万大军参与萨尔浒战役,在人数劣势的情况下战胜明朝,成功夺取明朝70余座城池。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

  • 文景之治背后的真相,依然有“卖田宅,鬻儿女”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景之治,汉朝,历史解密

    文景之治,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上都学习了解过。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恢复经过战乱破坏的社会生产。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盛世之下,似乎百姓

  • 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却无法迅速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万历初年,由于张居正秉政,施行“一条鞭法”,规定地租赋役除缴纳谷物和钱钞外,还可以银缴纳。即所谓“计亩征银,折办于官”。从此在赋税上由缴纳实物逐渐转变为缴纳货币。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一大进步,金银也逐渐成为贵重的货币。伴随着海外西班牙等殖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