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匈牙利亡国之战

匈牙利亡国之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450 更新时间:2024/1/17 11:57:10

匈牙利国路易一世逝世后,他的女婿西吉斯蒙德便继承了匈牙利的王位。在西吉斯蒙德死后,他的女婿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布莱西继承了他的所有头衔,但是阿尔布莱西在抵抗奥斯曼土耳其人进攻的时候突然病死了,他的女儿伊丽莎白生下遗腹子拉迪斯拉斯,试图要继承匈牙利的王位。

但是匈牙利议会选举他的表舅——波兰国王瓦迪斯拉夫三世为国王。于是在匈牙利爆发了两位国王之间的内战。波兰国王获胜。瓦迪斯拉夫三世在1444年的瓦尔纳战役中战败身亡。此时匈牙利议会只能承认年幼的拉迪斯劳斯为匈牙利国王,但任命匈雅提为摄政。1456年匈雅提年病死,拉迪斯拉斯独立执政。过了一年,拉迪斯拉斯也病死了,没有留下子嗣,这样匈牙利王位就空了出来。

1458年,匈雅提的次子马加什·科尔被匈牙利议会选举为新一任的匈牙利国王。马加什·科尔文是匈牙利最伟大的国王,有点类似与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但他没有合法的儿子,只有一个私生子约翰·科尔文。于是,当1490年4月6日他突然去世时,匈牙利王位继承再次出现危机。

回到波兰一边。年轻的瓦迪斯拉夫三世战死后,他的弟弟卡吉米日继位。卡吉米日也是波兰史上比较能干的国王,他娶了哈布斯堡的阿尔布莱希的女儿伊丽莎白(就是之前的匈牙利国王拉迪斯拉斯的姐姐)为妻,生下两个儿子。长子瓦迪斯拉夫天性懦弱,此时已经被波西米亚人推举为国王;次子扬·奥尔布拉赫特比较能干。由于这对兄弟是拉迪斯拉斯的外甥,因此也有资格竞选匈牙利的王位。匈牙利的贵族看准瓦迪斯拉夫容易操控,就抛弃了约翰·科尔文,将前者推上匈牙利的王座。于是,瓦迪斯拉夫得到了两个国王的头衔。

1499年12月,瓦迪斯拉夫与扬这两个兄弟分别娶了布列塔尼女公爵安妮的两个侄女。波兰、波西米亚及匈牙利正式与法国结盟。这是法国对抗哈布斯堡家族的大战略设计。由于需要长期与条顿骑士团对抗,波兰与法国的这种特殊同盟关系一直保持到二战时期。但匈牙利的情况有所不同,作为外来的国王,瓦迪斯拉夫的地位很不稳固,也没有什么实权,匈牙利王国事实上是一个贵族共和国。

面对国内贵族的挑战,法国盟友显然鞭长莫及。因此,匈牙利国王只能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求助。1515年,为了与皇帝搭上关系,他为儿子路易娶了马克西米连的孙女玛丽,又把女儿安妮嫁给马克西米连的孙子费迪南(日后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么一来,匈牙利国王背叛了与法国的同盟,成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卫星国。这当然引起了法国的强烈不满。

1516年瓦迪斯拉夫国王去世。他的儿子路易二世早就被立为共治国王,此时正式继位,成为匈牙利和波西米亚的双料国王。此时年仅10岁的小国王根本无法控制国家,大贵族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

1520年8月,年轻的土耳其苏丹苏莱曼就攻占了贝尔格莱德,一片混乱的匈牙利人才想起来需要认真对待国防事务。但是由于大贵族之间不团结,国王又软弱无力,匈牙利很难建立起一支强大的规雇佣军。其实苏莱曼大帝此后调转方向,着手解决罗德岛的医院十字军问题,留给了匈牙利人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但是匈牙利人把时间都浪费在争吵上。国会向神圣罗马帝国请求援助,当时德意志人正卷入与法国的战争,只能向他们提供一支3000人的小部队(被派到了克罗地亚);匈牙利人又向波兰的亲戚求助,但波兰此时面对鞑靼人的侵袭屡战屡败,只能组织边疆自由牧民进行抵抗(这就是哥萨克的起源),也无法提供帮助。

1525年2月法军在帕维亚战役中大败。战败之后,法国扯下了最后的遮羞布,半公开地与土耳其达成同盟,怂恿苏丹进攻匈牙利,打击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

1526年初,布达方面就获悉苏莱曼大帝正在准备进攻。4月,苏丹带领10万大军和300门大炮北上,此时匈牙利国会里的大贵族还在于国王互相推卸责任。7月,多瑙河上的彼得奥拉丁要塞在坚守了3个月后终告陷落。路易带领3000军队——这是他在布达所能拼凑的所有人马了,沿着多瑙河右岸缓慢前进,一路与各地的民团汇合。

由于指挥失误,匈牙利当时最大的贵族——特兰西瓦尼亚总督扎波利亚伊收到的命令前后矛盾,没能赶上与国王的会师;指挥3000名德国援军的将军克里斯托弗·费朗盖巴,匆匆从克罗地亚赶来,也没来得及追上路易二世。这两个人派出信使叮嘱国王务必不能单独与苏丹交战。但此时苏莱曼的10万大军已经渡过德拉瓦河,在莫哈奇扎营。路易二世为了防范有人临阵脱逃,决定不等援军到来,立刻与穆斯林决战,而他仅有1.6万匈牙利人和8000名外国雇佣军。

8月29日,这支为数不多的部队在莫哈奇以南布阵。国王和全体官员、随军大主教一起站在中军督战。基督徒的重骑兵成功地打退了土耳其人的先锋部队,但在向苏丹中军自杀式冲锋途中被大炮重创,随后在土耳其近卫军的攻击下,匈牙利人全军崩溃,阵亡人数高达15000人。

路易本人也受了伤,两名侍从将他从战场上抢救出来。在渡过一条沼泽般的小河时,国王与一名侍从溺水而亡,另一名侍从回到了布达向国人报告全军覆灭和国王死亡的噩耗。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说蒙古人西征和花剌子模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说起蒙古西征,我们知道这件事可以说影响了整个世界。蒙古西征当时控制了世界上三分之二有政权的地方。当时是横扫整个欧亚大陆。当时整个欧洲都对蒙古人感到恐慌。蒙古军队一度打到了欧洲额多瑙河。往南一直打到了西奈半岛,即将要进入埃及了。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幅员这么辽阔的国家。不过有件事我们没有注意到,蒙古人为

  • 蒙古西征的战争规模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事件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是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蒙古人的战术——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

  • 蒙古西征的铁骑机动性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

  • 古代女子出嫁拿扇子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一部以古代大家庭为题材的宅斗剧,这部剧很多地方虽然是架空的,历史上并无此人,但剧中很多地方都有历史文化的影子,剧中主要借鉴的是历史上的北宋末年的一种社会环境,从皇帝到朝廷官员,再到普通百姓家,很多地方都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和当时的社会习俗来体现的。比如皇帝和太后之间争夺权力,

  • 蒙古军队有哪些装备优势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蒙古人在统一蒙古高原后,通过战略缴获的形式获得了为数不少的盔甲,加之传统的骑射技术较好,和蒙古族传统民风剽悍,使得蒙古骑兵远近战实力不俗。有很多人误解当时蒙古人的重甲比西方防护力轻。实际上蒙古人集中了大量的工匠制造盔甲,同时期西方重甲骑士也仅有锁子甲(锁子甲一套约13公斤重),双方的防护力基本在同一

  • 古代结婚用大雁的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婚礼不管是在哪个朝代,总是最热闹最喜庆的事情。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古代人举行的婚礼,那叫一个精彩热闹。六礼是步步都精彩,每一次男方都要带上丰厚的手礼去女方家,到了大婚的日子,十里红妆更是亮瞎众人的眼。除了一身红妆的新娘子,最有看头的就是聘礼和嫁妆。其实嫁妆绝大部分也是来自于男方原本给的聘礼。常见的就是金

  • 古代洞房的由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事件

    在我国古代的四大喜事之一就是“洞房花烛夜”了。为什么古人会把洞房花烛夜看成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呢?因为不论古代还是现在洞房花烛夜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一夜过后,两个人就真正的组建成了一个全新的家庭,因为结婚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繁衍的重要一个环节。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为什么要叫做“洞房”呢?这就要追溯到

  • 蒙古西征的大军有哪些有效战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因此,蒙古军队战术之一就是一和敌人交锋,首先就是撤退,和敌人拉开距离,用弓箭射杀敌人。敌军因为连续不断的弓箭而不得不发起进攻,这正中了蒙古人的下怀。欧洲骑兵在追逐蒙古轻骑兵的时候会与步兵脱离,这时蒙古人就会让身着重甲的重骑兵与欧洲骑兵缠斗,进而包抄剿灭敌骑兵。蒙古骑兵的箭不易穿透敌人的铁甲,所以就改

  • 蒙古西征出动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事件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对于我国招待发展和文化积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国少数民族中,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势必要属匈奴族了。我国当时的匈奴族在汉朝时相继瓦解,有一部分逐渐汉化,有一部分继续为少数民族。如今的蒙古族,便是当时匈奴的一支演化而来。1206年的春天,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

  • 为什么说蒙古西征时蒙古铁骑队形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欧洲联军的骑士们开始冲锋,蒙古人总是将欧洲的骑士引入散漫的追击,并始终保持在欧洲弓箭短小的射程以外,并不断用箭雨覆盖追击的敌军。追击中原先整齐的阵形变得散乱不堪,步兵远远地落在后面。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在《波兰史》一书中记载了蒙古大军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的情况,波兰火药史学家盖斯勒那时就亲自躲在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