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真的在吃隋朝老本吗

唐朝真的在吃隋朝老本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521 更新时间:2024/2/2 0:45:55

一直以来,关于隋朝和唐朝一直有着一个令人颇为匪夷所思的理论——唐朝的农业远不如隋朝发达,贞观之治远不如开皇之治,其证据之一就是唐朝一直在吃隋朝的粮食,甚至还吃了五十年之久。

那么问题来了,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唐朝真的吃了隋朝五十年的粮食吗?

关于这个事情,其实还真的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到底这个理论出自哪里呢?我们看看贞观十一年给事中马周的记载:“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这里所提到的一些事情应该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马周先生表示:自古这个国家兴亡,和积蓄了多少(钱粮财宝)没啥关系,这个隋朝当年在洛口仓囤积了海量的粮食,结果全送了李密了,在洛阳囤积了海量的布帛,全送了王世充了(当时布帛基本等于钱),其中西京长安(隋大兴城)的存储仓库至今都没用完。

这段话也就成了这个理论的重要论据之一,其实类似的话还真的不是第一次提出,之前贞观二年,李世民先生就亲自提出过所谓的“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根据李世民自己的说法,隋朝的粮食足可以供给天下五六十年,可以说是中国农业社会从来不可想象的景象。

那么这些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其实这里存在三个很重要的问题:

1、古人论据的不严谨

2、隋朝粮食储备确实多

3、信息了解不全面。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深度解析一下这三个问题,到底都是如何产生的。中国社会记载上面亘古不变的一个规律就是——年代越久远,越容易离谱。

关于第一个问题,古人论述的时候,经常有一个特色就是夸张。

《旧唐书·刘世龙列传》:时草创之始,倾竭府藏以赐勋人,而国用不足。这里所说的是李渊刚入长安时候的情况,当时李渊进入长安为了笼络功臣之心将府库之中的所有储备都用于赏赐,但是储备实在是太少了,根本不够。那么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其实似乎根本就不成立,毕竟李渊时期储备就已经尽了,更别提李世民时期了。

但是这里估计大家可能会提,这里说的是赏赐的钱财,那估计是用尽了,但是马周说的可能是西京长安储备的粮食啊。就这一条,我们不妨先看看唐朝关于粮食储备的规定:“《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其后洛、相、幽、徐、齐、并、秦、蒲州又置常平仓,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于令。”也就是说,唐朝规定,粟和米的储藏上限分别是9年和5年,但是从隋朝灭亡(619)-贞观十一年(637)中间可是经过了18年,这粮食早就过期了,讲道理即便是现代的储藏粮食的手段,这么长的时间也是完全不能吃的。

其实看到这里大家也大致就能明白了,之所以说唐朝还在吃隋朝的粮食,其实根本上来讲,是用来论述观点的——隋朝很富裕,但还是灭亡了。而不是用来论证事实的,当然隋朝确实很富裕,但是这可不代表唐朝还在吃隋朝的粮食。

但是我们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第二点了——隋朝粮食确实多。之所以隋朝给唐朝不少人留下所谓“粮食多”的印象,其实和一个人关系非常大——李密。

李密这个人是隋末群雄里面非常有特色的的一个人,他极盛时期远超李渊,是最有可能夺取天下的人,但是后来因为自己突然脑残(先打宇文化及后被王世充坑),结果兵败势微,李密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第一的名头,成为反王之首,其靠的就是隋朝强大的粮食储备。

当时李密兵锋所向最关键的地区就是洛阳,李密在攻陷洛阳的主要粮仓洛口仓和回洛仓之后,决定“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相属”结果造成了极大地声势,“群盗来就食者并家属近百万口,无瓮盎,织荆筐淘米,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也正是依赖于此,李密聚众超过百万,成为了关东最强的诸侯。

当时李密仅仅占据了隋朝洛阳地区的部分粮仓就拥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可见隋朝粮仓里面囤积的粮食之多在当时肯定是天文数字。但是当李密开仓放粮结束之后,实际上洛口仓和回洛仓的粮食基本就耗尽了,后面当唐军进攻的时候,“及大军东讨王世充,仁弘转饷不绝”也就是说,当时李世民大军的后勤工作都是依赖关中地区的基地转运粮食的。

不过正是因为李密放粮等留下的深刻印象,所以对隋朝仓库家底的厚实唐朝人也多了一层“神化”的感情,所以有所夸张也是情理之中了。

在上面两大原因的催化之下,第三条原因就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中国古代缺乏准确的数字记录和数学人才,所以经常出现各种诡异的“估算”。比如宋朝经济神话的来源之一就有“本朝二税之数,视唐增至七倍”。意思是宋朝的两税总额比唐朝高七倍,这个乍听上去感觉宋朝要么是苛捐杂税一堆,要么就是非常的富裕,居然比唐朝的税收高七倍。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因为统计出错导致的,宋朝的两税其实根本没有达到盛唐时期的七倍,毕竟宋朝顶峰人口也不到唐朝的一倍,税收怎么可能高出那么多呢?

这里的粮食吃五十年也是同理,因为缺乏对数字概念的准确把握,所以脱口而出粮食可吃五十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之所以很多人盛传隋朝比唐朝富裕,其实还有一种奇怪的“翻案心理”在作怪,毕竟隋炀帝看上去并非昏聩至极的皇帝,所谓物极必反,对于他的翻案实际上导致了对唐朝经济的质疑,但是谁都否认的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朝代,其经济更是曾经达到人均粮食300斤的历史高位(与1982年基本相当),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辉煌时刻。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粮仓的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事件

    我国一直存在着人多地少的矛盾,粮食安全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3年林甸粮库的失火,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古代同样重视粮仓的建设,粮仓在当时扮演什么角色?具体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呢?粮仓的建立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必须从粮仓的建立入手,这样才能得到系统全面的答案。粮仓出现的具体时间

  • 云南蝴蝶为什么大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这是一个据称在云南十年罕见的奇观——蝴蝶爆发。进入五月份来,在云南省红河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密林里,上亿只蝴蝶宝宝即将化羽成蝶。据专家介绍,此次将是十年来该区域蝴蝶爆发规模最大的一次生态景观,一起来看看这场蜕变奇迹。受气温偏高影响蛹期比往年提前据蝴蝶观察员介绍,受去年气温偏高影响,谷内箭环蝶生

  • 2021年5月5日:大卫斯文森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大卫·斯文森,生前系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早年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曾在华尔街崭露头角,后应恩师之邀于1985年出任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并在耶鲁大学商学院教书育人。大卫·斯文森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在耶鲁创造了佳绩,也向哈佛大学捐赠基金、麻省理工大学捐赠基金、普林斯顿大学捐赠基金、洛克菲勒基金会、希尔

  • 5月20号发行的心形纪念币长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中国人民银行自2021年5月9日起,发行2021吉祥文化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纪念币共7枚,其中金质3枚,银质4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其中,3克心形金质“琴瑟和鸣”纪念币和30克心形银质“琴瑟和鸣”纪念币20日发行。中国人民银行自2021年5月9日起发行2021吉祥文化金银纪念币一套。该

  • 42000颗星链卫星会不会威胁天宫空间站安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正式开启天宫空间站建造进程。就在同一天,马斯克的SpaceX发射了60颗卫星,至此近地轨道星链卫星数量增至1438颗;5月4日,星链计划26批卫星升空,将在轨卫星总数提高到1498颗。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以来,人类总共发射了9000个卫星和

  • 中国三大最凶民族是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中国比较厉害的比较凶狠的三大名族都有哪三大呢?这个问题问得比较有意思,小编不太懂这个凶狠是什么意思,是指的贬义词还是褒义词呢?就当是褒义词吧,凶狠就代表他们比较的骁勇善战了,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最会打仗的三大名族是那三大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1、匈奴匈奴是公元前3

  •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建自己的空间站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4月29日,伴随着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发射升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中国天宫号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建造工作,宣告全面展开。在今明两年,中国预计通过11次航天发射,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届时,中国宇航员将常驻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新的阶段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的“旅游签证”升级为“暂住证”近地

  • 古代仵作怎么验尸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随着《法医秦明》电视剧的热播,让我们对现今“法医”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法医们又是如何验尸的呢?现代的法医,仰仗于医学的发展,有很多时候是可以用科学知识推断出结论的,而在古代,仵作们往往是依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来推断结果。于是,留下了许多关于刑讼的案例著作,比较有名的包括五

  • 古代的捕快是什么职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捕快,通过编剧的引导,演员的演绎,对于捕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且大部分人肯定也将捕快和现今的警察划上了等号,毕竟他们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抓捕坏人,为民除害。可是如果真正了解了古代的捕快,便会惊觉:古时候的捕快还真不是人当的,这是为什么呢?一、来源是谁发明了捕快这个职业呢?如果追溯其形

  • 古代的通缉令真能抓到人犯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要是有人犯罪逃跑,官府就会下发全国通缉令,并且画上犯人画像,贴在各个城门上。然而,古代的作画技术实在不敢让人恭维,实在是太抽象了。比如说在水浒传中,鲁智深打死镇关西之后,见到一群人围着捉拿自己的通缉令指指点点,鲁智深起初不知道,就上去看。刚挤进去,还没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