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木堡之变明军兵力多少

土木堡之变明军兵力多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293 更新时间:2023/12/15 8:55:54

当时京营由班军和在京卫所操练官军、幼官、舍人组成。关于班军,“宣德元年,调河南、山东、大宁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隶淮阳等卫及宣府军士至京备操,令每岁输班往来。原额春秋两班,官军一十六万员名,……正统十四年,令外卫轮班官军京操者,前班三月还,八月到,后班八月还,次年三月到,河南、山东、北直隶强壮官军,皆隶前班”,可见土木之变当年班军轮班之法未废,当时在京营班军满额应有八万人。

关于京卫操军,《实录》载:宣德五年“成国公朱勇言:‘旧时五军每军步骑二万人。后调大同等边备御,今五军总存五万七千余人。而神机诸营比旧亦少,息从、征调不足于用。请令行在兵部如旧取补。’上命兵部于京卫选士卒通十万隶五军训练。正统二年,“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军。先是,勇奏五军营原操马步官军调遣各边备御,并逃亡者共缺二万五千有奇。乞命官于五军属卫及亲军卫分并河南、山东、大宁三都司官军内选补。”

两个月后,“朱勇等奏:奉命选拔三干大营、五军、神机等营精锐官军十五万一干有奇。欲将续选行在锦衣等七十卫官军,与之相兼编伍训练。然于内有守陵、守卫、供役、上直者,乞为处之。上命守陵、守卫各存其半,供役、上直旗校隶锦衣卫官督操,其余俱昕训练备用。十五万军中必然己本包括京卫军,续选即应指所述四类,所增加者,不过原以各种名目推托操练者。

但《明史》卷八九《兵志一》解释朱勇正统二年选兵事说:“令锦衣等卫、守陵卫卒存其半,其上直旗校隶锦衣督操,余悉归三大营。”认为正统时京卫操军包括上直卫军一半和五府所属在京卫所全部。

英宗亲征前一月即六月底,“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京营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富率三万往大同,都督贵、吴克勤率万五千往宣府,各备虏”。可见英宗亲征前京营兵精锐已被抽调出不少。

当时正统年间整个京师所能容纳的常规兵力上限是18万,景泰元年于谦因为把援军留在京城,总兵力24万,结果操练场都不够用。按照北京保卫战容纳极限24万,减去京营留守京师剩余不满十万的羸马疲卒,减去被矢石砸死的皇亲吴克忠、吴克勤率领的1万5000人,再减去中伏被歼灭的朱勇、薛绶率领的4万5000名先遣骑兵。

经过一系列分兵减员,朱祁镇至土木堡时约剩八万人左右,这个数字恰好和《李朝实录》中李朝在明朝内部的情报网所捕获的情报记载:“七月十七日,皇帝领兵八万亲征”相吻合。

相对于十四万士兵的损失,民夫、骡马的损失应该更加惨重。农耕政权与游牧政权的全民皆兵不同,古代游牧军队只需要食饮行军肉糜及马蹄血即可就近打草谷取食,而农耕军队运转的行军体系,北宋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作过一番颇为精确的计算。

书中记载:“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

“若计复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复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

“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放回运夫须有援卒,缘运行死亡疾病,人数稍减,且以所减之食,准援卒所费。)……若以畜乘运之,则驼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比之人运,虽负多而费寡,然刍牧不时,畜多瘦死,则并所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八万驻战之卒的后勤口粮相当可观。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土木堡之变死了多少官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事件

    发生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8月15日的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开国以来所遭受的最惨重失利。御驾亲征的皇帝朱祁镇被俘,扈从的文武群臣几乎全军覆没。今天笔者就来盘点一下明军主要牺牲官员的名单。8月13日,瓦剌军队抄袭明军后路,后军大将吴克忠力战败没。吴克忠:原名答兰,凉州人,恭顺伯吴允诚(原名把都

  • 土木堡明军为什么不堪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事件

    土木堡之变,本是一场明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战争,但出人意料的是,数倍于瓦剌的明军却最终败北,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就连御驾亲征的皇帝朱祁镇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虏。战争结束后,亲历战争的李贤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

  • 卡迭石战役到底谁获胜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事件

    卡迭石战役虽然是双方主力大军之间的最大规模碰撞,却不是一次决定性的会战。不过,此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运用军事计谋调动敌军,步兵与战车兵协同,要塞守军出击与野战部队配合等是这次会战的主要特点。卡纳克神庙壁画中的埃及史诗作者彭陶尔里歌颂了这次战役,这些壁画描绘了战争的全部过程。被

  • 卡迭石战役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作为古埃及最后一位鼎盛时期的大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90多岁高龄去世,在他之前,他的许多位王后和儿女都已先他而去。拉美西斯二世不得不多次挑选王位继承人,最后麦伦普塔(Merneptah)继承了王位。然而,古埃及和赫梯两强围绕迦南及叙利亚地区的争霸战争,双方长达数十年的军事较量,使双方的实力都受到严重削

  • 三国司马家为什么长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事件

    三国才智当世者绝不在少数,但司马家能笑到最后,和他的长寿密不可分。杨修(公元175-219)看他不对付,熬,在司马懿40岁的时候看着44岁的杨修因为老作死,和领导耍聪明断送了性命和前程;曹操(公元155-220)一直想搞他,熬,在司马懿41岁的时候熬死了65岁的曹操;诸葛亮(公元181-234)是老

  • 拉美西斯二世是怎么让国人认为埃及赢了卡迭石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事件

    公元前1274年的5月,当时的世界两大帝国决战于叙利亚境内的奥伦特河畔。尽管有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亲自登场,也没有能让埃及军队完成预想的北进战略。与之对阵的赫挮帝国军队,则由共治的穆尔西利三世和哈图西利斯三世协同率领。他们之间的固有矛盾,让遭遇伏击的埃及人得以侥幸撤出战场。埃及军队仅仅在战斗的最后时刻才

  • 埃及是怎么宣传卡迭石战役的结果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关于卡迭石战役的专属纪念品也必不可少。拉美西斯就专门让弓箭制作了战场还原石碑,将自己连同座下战车进行同比例放大,以此衬托赫悌对手的渺小与无助。为了尽可能显示自己的无可替代作用,连万名为之殊死拼杀的埃及将士也大都被艺术家给故意省略。后人观赏石刻,只能目睹身姿伟岸的巨型法老,无情碾压那些扭头就跑的赫悌战

  • 卡迭石战役后银板和约内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约公元前1269年,埃及和赫梯的和平条约规定:双方实现永久和平,“永远不再发生敌对”,永远保持“美好的和平和美好的兄弟关系”;双方实行军事互助,共同防御任何入侵之敌;双方承诺不得接纳对方的逃亡者,并有引渡逃亡者的义务。和约包括一个序言、九个条款以及一些说明性文件,主要的条款为:1、双方同意缔结永久性

  • 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有文字记载的会战卡迭石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事件

    卡迭石战役(Battle of Kadesh),是埃及第十九王朝与赫梯帝国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的系列战役之一,约公元前1274年5月底,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率领2000辆战车和近16000名步兵,与赫梯国王穆瓦塔里二世争夺赫梯在叙利亚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奥伦特河畔的卡迭石(今泰勒奈比曼德,位于叙

  • 三晋之地指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三晋在古时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和韩国;二是专指山西省。当时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后来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成为新的诸侯,所以此后就把赵、魏、韩三家称为三晋。而三晋的所在地是在山西附近,所以三晋也指山西。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山西东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