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东胡民族历史介绍

中国古代东胡民族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661 更新时间:2024/1/25 14:22:09

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以东而得名。它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代,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从有史记载以来,东胡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部落,春秋战国时曾打败燕国,秦末,曾向匈奴进行敲诈、勒索。

东胡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周秦两汉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今内蒙古东部,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一面和草原上的各族不断互相融合,一面又不断迁入中原与汉族融合,最后都融入汉族之中。因此东胡实际上是汉族祖先的一个主要支系。

东胡族何时建立国家文献中没有更多的记载可说明。但从《史记·匈奴列传》提到燕将秦开曾在东胡做人质、及东胡以有王的记载,可推断出东胡在战国时就已经建立了国家,因此同时也形成了东胡民族。关于东胡的起源,有人认为,春秋时的山戎是东胡的前身。到了战国时期,山戎改称为东胡。按这种说法,“东胡”这个名字之名最早应该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

东胡与山戎也应改是并列的两族。山戎的活动范围在今天的大凌河流域上游,东胡则在今天的西拉木伦河流域。齐桓公大败山戎后,东胡一度南下,占领了原属于山戎的地盘。后来,由于受到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的攻击,东胡北退千里,又退回西拉木伦河流域。在这个时期,山戎族可能有部分融入了东胡,但不能说山戎就是东胡的祖先。

东胡族在商代初年就居住在商王朝正北,西周初年居住在周王朝的北方正东。春秋时期,东胡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的发展阶段。到了战国时期,东胡又从晋、燕之北向东、向南扩张,势力所及已达燕的北部及其东北的广阔地域,即今北京市密云县以北的滦河中上游、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包括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西部以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

东胡人崇尚自然,崇拜日月、星辰、水、火等自然万物,以熊,虎、鹿、狼等动物为图腾。在游牧生活和祭祀活动中,东胡人创造出了以“旋转”为主要动作的舞蹈体系,这种舞蹈一直被后人称作“胡旋”。东胡人还善长制作烤制食品,特别是“烤肉”“烤饼”等食品,一直流传至今。现代烧饼就是由东胡人善长烤制的“胡饼”演变发展而来

由于主体是游牧民族,狩猎、放牧的生活使东胡人民风剽悍,崇尚武力和战争,经常通过战争掠抢财富和奴隶。虽然比中原文明的发展迟缓了一些,但在战国前期,东胡人就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东胡人铸造的铜剑、铜镞、铜刀、铜戈、铜盔,不但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而且非常锋利实用,特别是铜制双侧曲刃青铜短剑和长剑,堪称当时的战争利器。

在近800多年的过程中,东胡人始终生存在以蒙古科尔沁草原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上。通过与中原各国发生的磨擦,,双方加深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加快,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

战国时期,今天中国首都北京辖区内的密云地区原属于燕国管辖,地处燕国东北部。它是中原出入东北、内蒙地区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特殊,是边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当时,中原地区经过东周时的诸侯纷争之后,进入了七雄争霸时期。多年的战乱使中原各诸侯国无暇他顾,北方游牧民族变得异常活跃,密云地区就成了他们南下的必经之路。所以,密云地区就成为拥有此地的燕国与北方游牧民族较量的重要战场。当时,在燕国之北的正是强大的东胡。趁燕国先后几代国君软弱可欺,东胡族迅速占

据了密云一带。籍着这个通路,东胡人横行无忌,大肆劫掠燕国财富和百姓。燕国边境受东胡的威胁,百姓纷纷逃离故土,昔日繁华的村落一片荒凉,杳无人烟。东胡不可一世的风光,一直持续到燕昭王姬职即位为燕国国君。姬职是周召公第38代孙。当年,燕国本也是个大国。王位传到燕王哙手里时,燕王哙听信谗言,要学习舜,竟然把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在韩国作为人质的姬职立即讨伐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趁机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差点将燕国灭掉。

姬职平定内乱后,即位为燕昭王。他眼见昔日强大的燕国已经沦落为七雄中最小的诸侯国,很不甘心,立志要使燕国强大起来。积极物色治国的人才,以求复兴燕国。各国有才干的人见燕昭王诚信招募人才,纷纷赶来求见,其中最有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于是,燕昭王与赵国、韩国、魏国、秦国联合发兵,由乐毅统率,攻打齐国。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齐国军队被打得一败涂地。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了。乐毅却不肯罢休,率领燕国军队一直打下齐国都城临淄。

消除了齐国的威胁之后,燕昭王继续励精图志,国力大盛。经他的努力,燕国已经可以与东胡开战了,只是需要选一个能够率领燕军打败东胡的将领。不久,秦开从东胡逃回来了。秦开是燕国名将。燕国为与东胡达成互不侵犯协议,曾将秦开送往东胡做人质。秦开为人精明,有计谋,富于作战经验,久经沙场。在东胡做人质期间,他表面上对东胡人百依百顺,取得东胡人的赏识和信任,暗中观察、研究东胡的政治、军事、礼俗及山川地势,对东胡各方面情况了然于胸,特别是对东胡军队的作战特点、作战方法一清二楚。

公元前302年前后,赵国武灵王在位时,东胡人经常对赵国进行侵扰。赵国当时以车战为主,常被人健马疾、精骑善射的东胡人打败。为此,赵武灵王实行改革,实行“胡服骑射”学穿胡人窄袖紧身的衣服,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技术,用骑战取代了车战。东胡人最先创建的中国骑兵兵种从此传入中原。

公元前273年,即赵惠王二十六年,一度臣服于赵国的东胡反叛,占领了赵国代郡。赵国于是发兵反击,攻占了东胡的领地欧代。公元前315年前后,燕国被东胡击败。燕王将名将秦开当作“人质”,送往东胡质押。秦开得到了东胡人的信任,熟悉了东胡的内部情况,后来逃回赵国。领兵击败东胡。东胡人被迫退回了科尔沁草原中、东部。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统治蒙古高原西部的匈奴部落发生了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东胡王认为匈奴软弱可欺,先派人索求了冒顿妻子、良马,又打算讨要两国边境的土地。冒顿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遂兴兵伐东胡。东胡人不备,打败,东胡国就此灭亡,分出乌桓、鲜卑两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锦衣卫的历史由来及渊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明代锦衣卫作为明朝统治者强化皇权、控制臣僚的重要机构,其实在历朝历代中都有影子,那么明朝锦衣卫有着怎么样的历史渊源?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汉代的“诏狱”张忠炜先生认为“诏狱”在古代应当有两重含义:“一是,皇帝下诏专命审理的狱讼,涉案对

  • 皇帝征召入仕与九品中正制具体是怎么实行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两晋时期的入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孝廉”为代表,一种以九品中正制为代表。那么皇帝征召入仕与九品中正制具体是怎么实行的?下面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一、两晋时期的社会现状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长期战乱的社会、出现短暂的统一的混乱的年代。华夏大地进入秦汉两朝的大一统时

  • 中国古代九黎民族历史介绍 九黎现在还有后裔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蚩尤,中国传说中上古时代东方(另一说南方)九黎族的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另一说七十二人),骁勇善战,势力强大。后在部落战争时,在涿鹿之战中被黄帝率领的部落联盟击败,一说被杀。 因蚩尤做五兵一词,传统上蚩尤被当作战神、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蚩尤部落一部分归附黄帝,一部分南迁,演化为南方的苗族、黎族

  • 周族兴起于什么地方?周族的历史起源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到八世纪,是中国史上的西周时期。从这时起,中国的历史就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出现了封建领主制的国家。1、周族早期的历史周是兴起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渭水有很多支流,漆水、沮水之间,上地肥沃,物产丰饶。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周能够勃兴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传周的始祖后稷

  • 商朝前期为何屡次迁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商朝从汤开始,到纣灭亡,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近六百年。约当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历史上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汤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安阳市西),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

  • 夏朝的灭亡时间及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孔甲乱政,夏王朝的统治日益衰落。直至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虽然有智有勇,但很残暴凶残,杀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劳民伤财,残害百姓。东边的商国便趁机骑兵伐桀,灭掉了夏朝。夏自禹至桀,历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将近五百多年时间。夏王不降死后,孔甲继位,夏朝开始衰落。孔甲加强了对于天神的

  • 夏代军队的组成及武器装备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夏朝军队,是维护暴力统治的重要手段。禹征三苗,称他所统领的军队为“济济有众”;启征有扈,严厉告诫所属的军队要严格听从他的指挥。足见当时已有强大的军队。夏代是中国以领土和财产为基础的奴隶制军事制度的发生期。夏代还带着浓厚的原始氏族社会的遗迹,由于以族为单位的血缘团体仍是社会组织

  • 西周国人暴动背景 国人暴动爆发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国人暴动发生于公元前841年(一说公元前842年)的西周镐京,是一场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反抗周厉王的暴政。这次国人暴动让周厉王出逃于彘,召公与周公代行王政,史称“周召共和”。一、国人暴动背景1、政治周懿王死后,他的叔叔,也就是共王的弟弟辟即王位,是为孝王。孝王

  • 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出现的原因及背景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自古以来,实行一夫多妻制,子女众多,为了解决死后爵位财产继承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继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到了西周时期,定下了一项制度,叫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由此几乎奠定了此后中原王朝3000年的继承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句话前后两句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优先级降低

  • 周朝政治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1、中央制度按照周制,大国诸侯有时还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如周初卫康叔为周司寇,西周末期郑桓公为周司徒,都是其例。诸侯在其封国内设置的官制,大略与王室相等,还有军队各自成为一方之主。周天子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威,诸侯还能听命纳贡。《左传》昭公十三年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