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元祐更化背景及具体内容介绍

北宋元祐更化背景及具体内容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487 更新时间:2024/3/2 3:47:20

元祐更化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春,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赵煦(宋哲宗)即位,年仅十岁,其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

元祐更化,发生在王安石变法十余年后,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

1、元祐更化的背景

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宋神宗病危,宰相王珪率宰执入见,请求立储,由皇太后同听政。神宗已说不出话,只是点头首肯。王珪他们所说的皇太后即指神宗的母亲英宗高皇后。高太后出身将门,曾祖是宋初大将高琼,外曾祖就是曹彬。他对熙丰新法一直持否定态度,但严格恪守宋朝的家法,并不出面干预。

三月一日,高氏垂帘听政,宣布立神宗第六子赵煦为皇太子。高太后知道大位更迭在即,一方面命侍卫禁止神宗的兄弟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頵随意出入皇帝的寝殿,一方面暗地让人按十岁孩子的模样缝制一件黄袍。尽管赵颢和赵頵也是高太后所生,但她在皇位传递上显然主张父死子继,而不像太祖之母杜太后那样希望自己的儿子一个个都当皇帝。

在神宗弥留之际,另一个宰相蔡确与职方员外郎邢恕密谋,准备拥立赵颢或赵頵,由邢恕去找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兄弟,高公绘一口拒绝:“你这不是陷害我们高家吗!”蔡确、邢恕见谋立不成,反咬高太后要立赵颢。

五日,神宗去世,赵煦即位,年仅十岁,此即宋哲宗。高太后在哲宗即位典礼上向群臣特别表明自己的态度:“子继父业,其分当然!”在其后九年里,她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顺利地完成了皇位的交接。

神宗去世,司马光从洛阳进京奔丧。卫士见到他,都致敬行礼。老百姓在道路两旁欢迎他,高喊着:“无归洛阳,留相天子,活我百姓!”高太后派使者问他当务之急,他上了好几篇奏札,归纳起来,一是广纳谏言,一是废除新法。尤其对新法,他持全盘否定态度,认为变法派完全在“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不久,司马光以门下侍郎入朝,吕公著也以尚书左丞被召。这时,宰相是蔡确与韩缜章惇知枢密院事,他们都是变法派。司马光执政以后的第一道札子就是《请更张新法》,他把新法比成毒药,认为必须全部废止。

2、元祐更化的内容

宣仁太后是前此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各种反变法的

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如差役法,知开封府蔡京依司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内全部恢复,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严重。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章惇曾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的主张一一进行批驳,反变法派动员全部台谏力量,对章惇屡加击逐,直至被迫赋闲。列为王安石等人亲党的变法派官员,全被贬黜,其中蔡确写《车盖亭诗》,以为皆涉讥讪,贬死于新州。变法派人人怀自危,惶惶不安,吕惠卿在谪籍不敢喝口冷水,唯恐因此得病,而被反对派抓住把柄。对西夏,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以偷安一时。这些倒行逆施,激起社会上广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泛不满。头脑较为清醒的人们曾劝告司马光,要为年幼的宋哲宗设身处地,异日若有人教以“父子义”,唆使哲宗反对今天的“以母改子”,后果不堪设想。司马光说:“天若祚宗社,必无此事!”司马光及其后继者,无视小皇帝,因而愈益激起宋哲宗的不满。哲宗亲政后说,他在垂帘听政期间“只见臀背”,斥责反对派全不懂君臣之义。宣仁太后一死,复辟旧制的反变法派随之垮台,并受到倍加沉重的打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北宋“乌台诗案”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乌台诗案简介:元丰二年(1079),苏轼移任湖州(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

  • 蒙古帝国四大汗国历史介绍: 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四大汗国在研究蒙古和元代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分别是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出现,是蒙古族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1、钦察汗国钦察汗国,元朝西北宗藩国,亦称金帐汗国或术赤兀鲁思。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主要辖区是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

  • 北元历史介绍 北元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克通州,元惠宗于七月二十八日,仓惶北逃,徐达率军攻陷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北京),元作为一个全国性质的统治结束。元惠宗北遁,朱元璋认为

  • 元朝军事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元代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仍过着兵民合一的游牧生活,战时出军,平时便屯聚牧养。在汉地,元朝军士的来源采取从固定的军户中签发的办法。蒙哥二年壬子(1252年)大规模籍户时,已明确地区分民户和军户。进入内地的大多数蒙古人户及被收编的金、宋降军之家,皆以军户著籍;此

  • 元朝的政治体制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1、政治蒙古国对华北的统治方式,是草原贵族原有的统治体系,在它所征服的定居农耕地区的延续。汉地户口的一部分直接领属于大汗,一部分被大汗分封给诸王、宗戚和勋臣。蒙古统治者把主持军事、财赋征敛的部分官员和监临各级地区的达鲁花赤派到华北,同时又以款服入质、领军从征、缴纳差发为条件,允许自金末战乱以来出现在

  • 辽朝“捺钵”制度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辽朝由于常年的游猎生活方式,这个朝代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制度,捺钵,这个政治制度,为辽国疆域面积和民族文化习俗,其实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都不应该被后人所忘记。1、“捺钵”起源“捺钵”是契丹语音译而来,也翻译成“纳拨、纳宝”等词。这个词

  • 西夏灭亡的过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夏仁宗去世后,西夏也开始步入了由盛转衰的时期。内乱不断,外患频频,国力衰弱,在强大的蒙古兵团的不断打击下,西夏终于灭亡了。夏仁宗于乾祐二十四年(1193)去世,长子纯祐即位,是为桓宗。桓宗即位后,大体遵循仁宗时期的大政方针,继续推行附金和宋的政策。桓宗在位的最后一年,天庆十三年(1206),铁木真带

  • 西夏音乐有什么特点 西夏音乐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西夏人热爱中原诗词音乐,宋朝的官员在西夏境内见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永)词”。西夏的石窟壁画、岩画中也都有许多反映西夏音乐文化的画面。今天,当我们踏上西进的旅途,到达古代文化宝地甘肃敦煌时,就会发现在敦煌莫高窟的77个西夏窟中已知的有乐伎图的洞窟就有11个,其中有伎乐图

  • 西夏文字是谁创造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工具,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李元昊命野利仁荣创制记录党项羌族语言的西夏字,据说野利仁荣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怪人,接到圣令后,他几年一直居住在一座高楼上。野利仁荣在创制西夏字时采用了与汉字相仿的方块字形式,并吸收了当时吐蕃、回鹘拼音文字的合理成份,制成&l

  • 西夏军队的构成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党项羌人在内迁之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阶段。这时,党项社会中设有专门的常备武装力量。部落成员出则为骑,入则为民,个个都是战斗者,因此,党项内部“贵壮贱老”成为社会风尚。随着战争的频繁,党项部首领的权力逐渐加强,这时也出现了部落兵。这是游牧民族所共有的特点,各级酋长就是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