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谡用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在街亭一战,结果输了,这是何解?

马谡用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在街亭一战,结果输了,这是何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429 更新时间:2024/2/2 11:36:31

马谡的街亭之战,其实是完全可以打胜的。马谡的策略似乎也没有什么错,而且很符合古代名将用兵之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者,马谡必须“先声夺人”。马谡指挥的是先锋军,他的任务不是牵制敌人。牵制敌人的任务,其实是守箕谷的赵云邓芝在做。作为先锋,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先声夺人。也就是说,在和张郃交战的时候,一次性打败张郃。只有打败了张郃,才能提振蜀军的士气。在主力部队到达之前,占得先机。所以,马谡急于打胜这场仗,并没有什么错。

二者,马谡充分利用“地利之险”。摆在马谡面前的地利之险有两个,一是山下的城市,二是山上。这两个对比,肯定选择依靠山上是明智的。因为山下的城市,本来就多年失修,城防各方面肯定都靠不住,根本无险可凭。而山上居高临下,无论射箭,冲杀,都很有优势。

三者,马谡“陷之死地而后生”。有人说,马谡依靠山上地利之险没错,但是,山上没水啊。不错,山上是没水。但是,马谡又不打算在山上长久居住,只是想利用山川之险,打一场胜仗而已。有没有水,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了,兵法上讲“陷之死地而后生”,马谡正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士兵们没有水,他们想活命,就只得拼命打。就像韩信背水列阵一样。

所以说,马谡这个饱读古代兵书的人,其初期想法,其实是没错的。

可是,既然马谡的想法没错,为什么最终却没有把好的想法,转变为好的结果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马谡对“陷之死地而后生”没有完全搞明白。

我们分析一下韩信的“背水一战”。韩信最后之所以把“背水一战”打赢了,并不是只在水边布阵这么简单,而是还有一系列的配合行动。

第一个行动,是在山谷两边埋伏两队人马,等赵军出来后,对赵军进行夹攻。

第二个行动,是“拔旗易帜”。韩信另外还派了一队人马,等到赵军出城后,爬到城上,拔了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旗帜。

也就是说,实际上背水一战,目的只是要“引蛇出洞”,真正打,靠的是两边埋伏的士兵。同时再靠“拔旗易帜”给赵军带来的恐慌。如果没有这两步行动,光靠水边列阵的士兵,肯定只有死路一条。

但是马谡在把士兵布置在山上的时候,并没有其他配合性的排兵布阵。没有这样的排兵布阵,那就只有“陷之死地”,没有“后生”了。

二、马谡过高估计了蜀军的战斗能力。

马谡想先声夺人,一战而胜,壮蜀军声威。但是他显然过高估计了蜀军的战斗能力。

实际上,刘备入川后组建起来的蜀军,根本就没有打过什么大型的战役,没有得到过锻炼。唯一打的一次,就是夷陵之战。而夷陵之战,又是一次失败的惨痛记忆。而且,夷陵之战留下来的,也只有不足两万人。这两万人,还主要镇守在白帝城,并没有参加北伐行动。

诸葛亮组织的北伐战争,差不多是这批蜀军打的第一仗。

反而张郃的军队,是久经考验的,是多次在战场上历练过的。所以,马谡用新军打张郃的“熟军”,能力上显然是不足的。

能力不足,用来打马谡想象中的那种战争,如何打得赢呢?

三、马谡的部队缺乏执行力。

马谡的部队,明显缺乏执行力。缺乏的原因,是一开始大家都不服气马谡。当时大家推举魏延吴懿统领先锋军,可是诸葛亮却派马谡带兵。马谡完全是个新兵蛋子,从来没有单独带过军,大家都不服他。不服他,自然对他的排兵布阵深为怀疑。,执行力便很成问题。

王平反复规劝马谡,应该放弃在山上扎营,应该把军队拉进城中防守等等,就可以看出,整个部队有多么大的意见分歧。这样的意见分歧,肯定会影响到士兵。这样打起仗来,还打得赢吗?

所以,看起来马谡用兵之道,都符合古代兵法,实际上真的就是“纸上谈兵”。最终失败,也是必然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八贤王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和《万花楼》等有过了解的大概都知道八贤王,这位敢于在皇帝周旋,对抗奸臣,总是在杨家将关键之时出手相助,那在历史上他是谁呢?根据实际记载在历史上是没有八贤王这个人的:“八贤王”是文学人物,不是历史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

  • 明朝奸臣严嵩最后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严嵩是被贴上“白脸奸臣”标签的历史人物,后人评价他专擅朝政二十年,戕害他人以成己私,结果“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干了很多坏事,《明史》更直接了当地称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其实,严嵩前半生,还是个相当不错的官员,简直称得上一个贫寒子弟努力向上的励志楷模了。

  • 为什么六国之中楚国是最难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秦灭六国战争,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意义超凡,对世界历史发展也是影响相当大。秦国灭掉六国,前后用时仅仅十年时间,而春秋战国历时长达数百年,各国之间相互混战,也没分出个胜负,也没哪个国家能实现统一,所以秦国仅仅用十年时间就灭掉六国,统一华夏大地,这个速度之快简直令人惊讶。不过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也不是逢战

  •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的事迹及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有许多的民族英雄,但是论到明朝那于谦,绝对算得上一号人物,那我们今天就谈谈关于他的事迹和经历,于谦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个人经历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

  • 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四一二政变 他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同时也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经过四一

  • 明朝奸臣,竟然在明朝前的多个朝代有记载,真相令人惊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山上有许多的贪官奸臣,可是在明代历史上,有一位不得不说的奸臣,那就是严嵩,可是关于他却发生了一件很玄乎的事情就是在其它朝代中也有他的记载,甚至是明朝以前,那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下他。生平经历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

  • 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何写到一半就不写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

  • 宦官是没有子嗣的 那曹操为何被称为宦官之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宦官,就是太监(指没有生育功能的男性),是没有后代的啊,为什么还会有宦官世家?我们就来参考参考曹操,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了解为什么会有宦官世家吧。首先曹操出生于宦官之家,曹操也就是宦官之后。但是曹操的父亲并不是宦官,曹操的父亲还是正常人,曹家成为宦官还是要追究到曹操的爷爷身上。曹腾就是曹操的爷

  • 两弹一星之父 邓稼先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一书称,“两弹'是指原子弹和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卫星。因为仅有核弹头而不能把它发射出去,也是没用的。导弹就承当了运输的作用。当时我国仅刚刚研制出近程导弹,必须加紧研制中远程导弹。当时的七机部就是专分管导弹的部,二机部是专分管核弹头的部。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枚

  • 井冈山会师的意义是什么 井冈山会师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来到了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