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印度河文明到底是什么

印度河文明到底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036 更新时间:2024/2/29 9:54:29

印度河是世界上较长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纪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这条藏身于沙漠、人迹罕见的河流曾有过堪与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璨昨天。而且与其他古代明相比,完全是史无前例的。

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是18世纪哈拉帕遗址的发掘。19世纪中叶,印度考古局长康宁翰第二次到哈巴拉时,发掘出一个奇特的印章,但他认为这不过是个外来物品,只写了个简单的报告,此后50年,再也无人注意这个遗址了。

后来,考古专家以含哈拉帕在内的旁遮普一带为中心,东西达1600千米,南北1400千米的地域内,发现了属于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

这个发现震动了考古学界,因为涵盖范围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19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人们发现了位于哈拉帕以南600千米处的摩亨佐·达罗遗迹。这里出土的物品与哈拉帕出土的相似,人们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帕出土的印章,考古学家开始注意这两个遗址间的广大地区。

这些遗址位于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据考证,遗址始建于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令人激动的还不仅是它的面积年代,不久,人们就发现虽然这些遗址属于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并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对哈拉帕出土的印度印章进行研究的结果令人失望,没有人能释读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水准,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经济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

而且印章只在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出土,于是专家们推断,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都是都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处于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准不一样,当然这只是推测。

为了进一步证实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都市性质,考古学家对摩亨佐·达罗进行了最广泛的发掘。摩亨佐·达罗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分西侧的城堡和东侧的广大市街区。西侧的城堡建筑在高达10米的地基上,城堡内有砖砌的大谷仓和被称为“大浴池”的净身用建筑等,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谷仓的庞大,这似乎显示了这个城市当时的富足。不过装满大谷仓的谷物是怎样征集来的呢?

市区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东西走和南北走向的各宽10米,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烧制过的砖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是难以置信的,因为在其他古代文明中,砖块只用于宫及神殿的建筑。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其完整的排水系统。

其完善程度就连现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现代都市也未必能够达到。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由墙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

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内沉淀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纵横交错,遍布整个城市。面对如此密集的地下水道,人们不禁瞠目结舌。住宅区各处均设有岗哨。

从挖掘结果看,这是一个十分注重市民生活公共设施的城市。这是一个什么形态的社会呢?为什么它没有宫殿,所有的住房水准又都一样,完全不同于宫殿、神殿林立的古印加,美索不达米亚及国王、法老陵密布贫富悬殊的埃及呢?

除了完善的公共设施之外,还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这是国内外广泛而积极的经济活动的表现。这所有的一切出于人的规划?这个设计师可以说具有现代化的头脑。另外,整个摩亨佐·达罗没有防御系统和攻击武器,也没有精美夺目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唯一先例。

这些城市的统治者是什么人?考古学家按照惯例首先在摩亨佐·达罗寻找王宫和神殿,结果一无所获。

这又牵涉了一个问题:是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方法统治这块辽阔的国土?而且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有着完全相同的城市建设,难道它们都是首都?因为没有神殿,能不能用其他古文明中的例子——古印加、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的国王同时兼任法老或祭司王来推测统治者呢?

所有遗址中确实没有发现有祭司王统治的痕迹,难道5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已经废弃了君主制?这么大的国土不可能没有统治者,考古学家又仔细研究第一块和以后出土的印章,但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印章上的字还是无法读解。

那么,它是否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如果是,这两个城市为什么又没有神殿和宫殿呢?

因为有一小部分印章上刻有神像,于是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宗教遗物。但也有人反驳说,这完全是家族或个人的保存品,不能说明整个国家具有宗教性质,况且出土的近3万枚印章有神像的只是很小部分。

谜团越来越多。有人认为只要能够释读印章上的文字,就可以解释这个文明的来龙去脉。其实,文字固然可以使人了解整个文明的起源和衰落,但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必须从多方面研究,以触类旁通。

究竟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个文明?开始人们曾误以为它是受其他文明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但是进一步考古发现,无论是文字还是印章都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而且对出土人类骨骼的鉴定也表明这里的人融混了许多人种的要素,不是现在已知的某个特定民族。

那些当时在今天已经无法居住的地方建设如此高度文明的城市的人,如果不是印度人的先人,那又是什么人呢?印度河文明是怎样被废弃的?后者可以从摩亨佐·达罗出土的人骨上找到一些线索。

这里出土的人骨,都是在十分奇异的状态下死亡的,换言之,死亡的人并非埋葬在墓中。考古学家发现这些人是猝死的,在通的古文明遗址中,除非发生过地震和火山爆发,否则不会有猝死的人。

摩亨佐·达罗没有发生过上述两件事,人骨都是在居室内被发现的,有不少居室遗体成堆地倒着,惨不忍睹。

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的遗体用双手盖住脸呈现出保护自己的样子。如果不是火山爆发和地震,那是什么令这些人瞬间死去呢?

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一个谜,考古学家们提出了流行病、袭击、集体自杀等假说,但均被推翻了。无论是流行病还是集体自杀,都不能解释这“一瞬间”的死亡。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印度考古学家卡哈对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分析。卡哈博士的报告说:“我在9具白骨中发现均有高温加热的痕迹……不用说这当然不是火葬,也没有火灾的迹象。

”是什么异常的高温使摩亨佐·达罗的居民猝死呢?人们想起了一些科学家推断的远古时代曾在世界不少地方发生的核战争。摩亨佐·达罗遗址与古代假想中的核战争有无关系呢?

事实上印亚大陆是史诗神话中经常传诵的古代核战争的战场。公元前3000年的大叙事诗《玛哈巴拉德》中记叙的战争景象一如广岛原子弹爆炸后之惨景,提到的武器连现代化武器也无法比拟。

另一首叙事诗《拉玛亚那》描述了几十万大军瞬间完全被毁灭的景象。诗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大决战的场地是被称为“兰卡”的城市,而“兰卡”正是当地人对摩亨佐·达罗的称呼。

据当地人说:1947年印巴分治后属巴基斯坦而被禁止发掘的摩亨佐·达罗,有不少似广岛核爆炸后遗留下来的“玻璃建筑”——托立尼提物质(即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托立尼提沙漠中试爆后,沙因高温凝固成的玻璃状物质)。

答案似乎出来了。但推断毕竟是推断,虽然科学家越来越相信地球上出现过数次文明并被毁灭,但要人们信服摩亨佐·达罗的遗弃与核战争有关还为时过早。

有人认为,印度河文明与其他文明是同时崛起并存的。是不是可以说,印度河文明发展之初,受到过外来文明的影响,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独特的高度文明。

还有人提出,印度河文明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众说纷纭。

有一点可以肯定,印度河文明的特殊性和神奇性,使其过去、现在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奉献着无法取代的财富,它不仅是印度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环,揭开它的谜底是今人的重任,最终定能揭开。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古印度刻章文字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已发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其中很多符号是象形的,可能还处在象形文字阶段,但又因有表音节和重音的符号,所

  • 印度死亡之丘是怎么消失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摩亨佐-达罗(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摩亨佐-达罗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该段时期

  • 1966年4月13日:小六龄童病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小六龄童(1950年3月12日-1966年4月13日),本名章金星,又名妙良,上海著名演员。汉族,祖籍浙江绍兴,小六龄童三岁即随浙江绍剧团演出并从父六龄童、伯父七龄童学艺等,八岁成为该团正式学员。曾主演绍剧传统戏《西游记》、《打半山》、《齐王哭殿》。1966年4月13日,因患白血病去世,年仅16岁。

  • 1743年4月13日:托马斯·杰斐逊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托马斯·杰斐逊(英语: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年─1809年),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与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并称为美利坚开国三杰。除了政治事业外,杰斐逊同时也是农业学、园艺

  • 1906年4月13日:塞缪尔·贝克特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爱尔兰作家,创作的领域主要有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物生平塞缪尔·贝克

  • 1901年4月13日:雅克·拉康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公元1901年4月13日—公元1981年9月9日),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者。出生和逝世于法国巴黎。拉康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依德的学说,他提出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被称为自笛卡尔

  • 1695年4月13日:让·德·拉·封丹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7月8日-1695年4月13日)是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寓言诗人。他的作品经后人整理为《拉·封丹寓言》,与古希腊著名寓言诗人伊索的《伊索寓言》及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所著的《克雷洛夫寓言》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主要著作有《寓言诗》

  • 1917年4月14日:柴门霍夫病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Zazarz Ludwik Zamenhof,1859年12月15日—1917年4月14日),波兰籍犹太人,语言学家,世界语的创始人。他出生在比亚韦斯托克,当时波兰正受沙皇俄国统治,根据俄国的户籍规定,取名为拉扎鲁·马尔科维奇·柴门霍夫。世界语简介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

  •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

  • 1866年4月14日:安妮·莎莉文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安妮·莎莉文,1866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5岁时因一场眼疾(俗称沙眼)失去大部分视力。1880年10月进入帕金斯盲人学校。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从帕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年3月,安妮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安妮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