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印度死亡之丘是怎么消失的

印度死亡之丘是怎么消失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181 更新时间:2024/2/29 9:57:07

摩亨佐-达罗(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摩亨佐-达罗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该段时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及克里特文明。多认为是由古印度的白种雅利安人入侵之前达罗毗荼人(即矮黑人)所缔造的都市文明。

摩亨佐-达罗的考古遗址在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与哈拉帕文明并称为古印度文明的代表。

摩亨佐-达罗城遗址大约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的信德省拉尔卡纳县,公元前2500年,它的规模已经相当大。这座古城占地8平方公里,分为西面的上城东面的下城。

上城居住着宗教祭司和城市首领,四周有城墙和壕沟,城墙上筑有许多瞭望楼,城内还建有高塔、庭院,以及享誉全世界的摩亨佐达罗大浴池。浴池的面积占地将近1200平方米,全部由烧砖建筑而成,地表和墙面因为以石膏、沥青填缝,所以滴水不漏。浴场周围并列着单独的洗澡间,入口口狭小,排水沟设计非巧妙。

相对上城来说,下城就显得简陋了许多,不仅没有整齐的布局,而且所有的房屋都建的比较低矮,有人推测可能是一些普通市民或者劳动者的住所。

根据专家们对摩亨佐-达罗城遗址的考察,发现此城的建筑布局非常合理,而且有着非常明确的建设规划,甚至已经具备了现代城市的某些特征。

此城形状为长方形,无论是上街区还是下街区,街道均为棋盘格状,但是也有东西和南北走的宽阔大道。居民的住宅一般分为上下两层,每个住所里基本上都有浴室、便所以及与之相连的地下排水系统。

此外,住宅大多于中心地方设置庭院,四周设居室。因此专家们认为当时人们应该是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这座城市的文明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那么摩亨佐-达罗又是怎样毁灭的呢?在对摩亨佐-达罗城的研究中,一种奇特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城中明显有爆炸过的痕迹,且破坏程度非常大,只有最边远的建筑物得以幸存。

科学工作者还在废墟的中央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碎块,这是黏土和其他矿物烧结而成的。经过一些专家们的实验证明:废墟当时的熔炼温度高达一千多度,只有熔炉或者持续多日的大火火源才能达到这样高的温度。

但是这里从未出现过森林,所以科学家们只好做出大火是源于大爆炸的结论。又有人说核爆炸是导致古城被摧毁的原因,但是常识告诉我们人类拥有第一颗原子弹是在二战以后,而出现在3000多年前显然不可能。

经过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和论证,终于做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大气中电磁场和宇宙射线造成了爆炸。由于空气中的化学微粒异常活跃,造成了一种叫气溶胶的物质的产生,它迅速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小球,又称“球”。“冷球”能毒化空气,城中的居民不堪这种毒气的折磨,接着又发生了大爆炸。

最后,摩亨佐-达罗城灰飞烟灭。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1966年4月13日:小六龄童病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小六龄童(1950年3月12日-1966年4月13日),本名章金星,又名妙良,上海著名演员。汉族,祖籍浙江绍兴,小六龄童三岁即随浙江绍剧团演出并从父六龄童、伯父七龄童学艺等,八岁成为该团正式学员。曾主演绍剧传统戏《西游记》、《打半山》、《齐王哭殿》。1966年4月13日,因患白血病去世,年仅16岁。

  • 1743年4月13日:托马斯·杰斐逊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托马斯·杰斐逊(英语: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年─1809年),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与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并称为美利坚开国三杰。除了政治事业外,杰斐逊同时也是农业学、园艺

  • 1906年4月13日:塞缪尔·贝克特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爱尔兰作家,创作的领域主要有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物生平塞缪尔·贝克

  • 1901年4月13日:雅克·拉康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公元1901年4月13日—公元1981年9月9日),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者。出生和逝世于法国巴黎。拉康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依德的学说,他提出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被称为自笛卡尔

  • 1695年4月13日:让·德·拉·封丹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7月8日-1695年4月13日)是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寓言诗人。他的作品经后人整理为《拉·封丹寓言》,与古希腊著名寓言诗人伊索的《伊索寓言》及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所著的《克雷洛夫寓言》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主要著作有《寓言诗》

  • 1917年4月14日:柴门霍夫病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Zazarz Ludwik Zamenhof,1859年12月15日—1917年4月14日),波兰籍犹太人,语言学家,世界语的创始人。他出生在比亚韦斯托克,当时波兰正受沙皇俄国统治,根据俄国的户籍规定,取名为拉扎鲁·马尔科维奇·柴门霍夫。世界语简介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

  •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

  • 1866年4月14日:安妮·莎莉文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安妮·莎莉文,1866年4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5岁时因一场眼疾(俗称沙眼)失去大部分视力。1880年10月进入帕金斯盲人学校。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从帕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年3月,安妮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安妮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

  • 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事件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俄语:Влади́ми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Маяко́вский,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苏联诗人、剧作家,代表作长诗《列宁》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

  • 2016年4月14日:梁思礼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事件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男,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导弹控制专家,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