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2020年3月29日:潘德列茨基逝世

2020年3月29日:潘德列茨基逝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885 更新时间:2024/1/23 7:33:11

克里斯托弗·德列茨基(波兰:Krzysztof Penderecki,1933年11月23日-2020年3月29日),又译彭德雷茨基,波兰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指挥家。

2020年3月29日,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在波兰克拉科夫的家中逝世,享年86岁。

人物生平

1933年11月23日,潘德列茨基生于波兰东南部克拉科夫附近的德比卡,幼年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1958年从克拉科夫高等音乐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3年至1978年又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他经到中国访问演出,并担任中国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他是20世纪先锋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微分音乐。但是从70年代末期起,他转了“保守”的、带有浪漫主义特征的风格。

2020年3月29日,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在波兰克拉科夫的家中逝世,享年86岁。

音乐作品

潘德列茨基作为先锋派作曲家,做过很多惊人的尝试。他经常要求乐手用非常规奏法在常规乐器上奏出新式音响。他的特色音响包括了微音划奏密集音簇,但他从未因此而放弃音乐的旋律性和情感深度这些“传统”要素。

例如在论及他1966年的作品路加受难曲时,潘德列茨基说道:“如形容这部作品并不重要,说它是传统的,是先锋的,都不重要。对我来说它就是我的真情流露,这就足够了。”他从70年代末的第二交响曲“圣诞”开始,回归传统的趋势更为明显。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新浪漫主义者”。潘德列茨基作品中的宗教意识十分浓重,情感亦相当强烈。不少电影曾借用其某些作品作为配乐,例如2007年的波兰电影《卡廷惨案》。

重要作品

为52件弦乐器而作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Threnody to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作于1960年,此曲是潘德列茨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属于相当激进的作品。

《路加受难曲》(St.Luke Passion),作于1962~1965年,这是潘德列茨基早年的一部重要的宗教音乐作品。

《波兰安魂曲》(Polish Requiem),作于1980~1984年,但潘德列茨基曾多次修订这部作品,包括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逝世之后的一次。

第二交响曲“圣诞”,作于1980年。

第七交响曲“耶路撒七道门”,有人声,作于1996年。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变形”,作于1992~1995年,为小提琴家安娜-苏菲·穆特而作。

“活着的贝多芬”

潘德列茨基,1933年生于波兰东南部克拉科夫附近的登比察,幼年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58年从克拉科夫高等音乐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60年,他用52件弦乐器而作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Threnody to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是潘德列茨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1973年至1978年又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他被誉为20世纪先锋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被媒体称之为“活着的贝多芬”。

潘德列茨基在中国乐迷心中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早在1998年,潘德列茨基就在北京亲自指挥过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那也是他第一次将自己作品的“冰山一角”展现给中国观众。在创作之外,潘德列茨基还是一位涉猎广泛的指挥家,他在中国舞台上不仅指挥过海顿、贝多芬、舒伯特、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交响作品,还对中国风格的音乐表现出强烈兴趣。

标签: 历史事件

更多文章

  • 2020年3月29日:志村健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事件

    志村健(本名:志村康德,1950年2月20日-2020年3月29日),日本东京都东村山市出身,日本的喜剧表演艺术家,绰号为(シムラ)(しむけん)(けんちゃん)(ケン坊)等。因其在日本喜剧界的地位,被许多晚辈艺人称为“日本的喜剧王”。在台湾省,泰国,印度,欧美等地也享有高知名度。2020年3月23日,

  • 印度河文明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事件

    印度河是世界上较长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纪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这条藏身于沙漠、人迹罕见的河流曾有过堪与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璨昨天。而且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无前例的。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是18世纪哈拉帕遗址的发掘。19世纪中叶,印度考古局长康宁翰第二次到哈巴拉时,发掘出一个奇特的印章,但他

  • 古印度刻章文字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事件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已发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其中很多符号是象形的,可能还处在象形文字阶段,但又因有表音节和重音的符号,所

  • 印度死亡之丘是怎么消失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事件

    摩亨佐-达罗(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摩亨佐-达罗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该段时期

  • 1966年4月13日:小六龄童病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事件

    小六龄童(1950年3月12日-1966年4月13日),本名章金星,又名妙良,上海著名演员。汉族,祖籍浙江绍兴,小六龄童三岁即随浙江绍剧团演出并从父六龄童、伯父七龄童学艺等,八岁成为该团正式学员。曾主演绍剧传统戏《西游记》、《打半山》、《齐王哭殿》。1966年4月13日,因患白血病去世,年仅16岁。

  • 1743年4月13日:托马斯·杰斐逊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事件

    托马斯·杰斐逊(英语: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年─1809年),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与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并称为美利坚开国三杰。除了政治事业外,杰斐逊同时也是农业学、园艺

  • 1906年4月13日:塞缪尔·贝克特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事件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爱尔兰作家,创作的领域主要有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物生平塞缪尔·贝克

  • 1901年4月13日:雅克·拉康出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事件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公元1901年4月13日—公元1981年9月9日),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者。出生和逝世于法国巴黎。拉康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依德的学说,他提出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被称为自笛卡尔

  • 1695年4月13日:让·德·拉·封丹逝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事件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7月8日-1695年4月13日)是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寓言诗人。他的作品经后人整理为《拉·封丹寓言》,与古希腊著名寓言诗人伊索的《伊索寓言》及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所著的《克雷洛夫寓言》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主要著作有《寓言诗》

  • 1917年4月14日:柴门霍夫病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事件

    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Zazarz Ludwik Zamenhof,1859年12月15日—1917年4月14日),波兰籍犹太人,语言学家,世界语的创始人。他出生在比亚韦斯托克,当时波兰正受沙皇俄国统治,根据俄国的户籍规定,取名为拉扎鲁·马尔科维奇·柴门霍夫。世界语简介世界语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