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403 更新时间:2024/2/14 13:02:30

端午节,在人们的心中,早就已经和屈原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了,而对于屈原,很多人的印象或许只是停留在课本上,说他是一位爱国诗人,高洁,不与人同流合污,但其实这些都是别人将他们的评价施加在自己身上,如何要去评价一个人,需要看他的生平。那么,如果从屈原的经历来看,你是否真的了解屈原这个人呢?

端午节,很难不想起屈原。或许是因为他,我们才有三天小长假?又或许,屈原跟端午节和粽子根本没半毛线关系?这些问题暂且不讨论,我们先来看看被流放的屈原的一生。

屈原的前半生,是幸运的。公元前340年左右,屈原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那时候,楚宣王去世,楚威王即位。

这父子俩,共同经营出了楚国最鼎盛的“宣威盛世”,直接威胁到年轻气盛的秦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三户,指的是楚国的三个大氏,也是楚国的政权掌控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姓芈。

我想,若不是因为《芈月传》,很多人是不会念这个芈(mǐ)字的。话说回来,那时候的“姓”和“氏”是分开的。同族一个姓,社会地位不同,才有不同是“氏”。屈原厉害的地方在于,屈是他的“氏”,其实他跟楚国王帝一样,都姓“芈”。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而不是芈原。跟王帝同姓的屈原,天生就是贵族中人。跟今天千万考生奔赴考场不同,在没有高考的年代,当官就靠拼爹。

屈原出身好,又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楚国的左徒。左徒,相当于王帝的左膀右臂,跟今天的副总理差不多。屈原值得炫耀的资本可不仅是官职,主要还在于颜值。他少年时代便英俊不凡,大概长易烊千玺这般模样。

从《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又可以大概揣摩屈原的样貌: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面如冠玉,目若朗星,美男子一枚,衣品也绝对比别人好,引领楚国时尚潮流。

屈原的帅气和自恋,近乎狂妄:众女嫉余之娥媚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意思是,女孩们爱慕我的容颜,又得不到我的宠幸,才会因爱生恨,说我风流不检点。言外之意是:帅是我的错吗?

还有一次,少年屈原去旅游,因为太美被一群人驻足围观。就跟现在小鲜肉走到哪,被粉丝追到哪一样。这是得有多帅啊。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靠才华。这话用在屈原身上,最合适不过。才二十出头,他就开始着手改编了楚国民间祭祀乐歌,编录为《九歌》。青年屈原,背负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名声和压力。

当时“战国七雄”的形势是,曾经最大最强的楚国逐渐衰落,新锐势力秦国迅速崛起。秦国虎视眈眈,吞并六国志在必得。落后就要挨打,楚怀王和屈原眼前只有两条出路:一是联盟抗秦,二是变法图强。

素来爱民如子的屈原,拿着冲锋枪冲在了这两条路的前方。先是出使各国,召开轰动一时的G6峰会,试图说服各国首脑联盟抗秦,推举楚怀王当盟主。大会并没有达成共识,首先站出来捣乱的是来自魏国的张仪

这个张仪,跑去投靠秦国,到处破坏G6友好合作关系,还靠一张嘴皮子游说G6加入秦国。时光匆匆,此路不通,屈原只能实行B计划:改革变法。搞了三年变法,把楚国的旧体制改了一个遍,也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屈原没能逃过被益集团谗陷、打压的命运,惨遭降职流放。位高权重的左徒,被贬为三闾大夫,管文化和教育,没什么实权。后来虽然得到了平反,但很快又被流放江南。这一次,一直流放到他生命的终点。

杜甫在怀念李白时说过一句话:文章憎命达。意思是说,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这话又何尝不是对屈原的总结呢。在流放途中,失落又愤懑的屈原写下了将近2500字的长篇抒情诗《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记不得《离骚》写了什么的人,看到这些金句仍会心头一震。只因想起了中学时代最怕看到的那句:阅读并背诵全文。

中学时“阅读并背诵全文”的《离骚》究竟有多厉害?我们先从“楚辞”讲起。

屈原在文学史上很大的贡献在于,他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楚辞。简单来说,楚辞就是带有“兮”字的诗歌体裁,比如我们熟悉的这一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因为楚辞的发源和最高成就都是《离骚》,所以楚辞也叫“骚体”,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很是“风骚”。“风骚”这个词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可能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到位。所谓风,就是《诗经》里“风雅颂”的“风”;骚,指的就是《离骚》的“骚”。

武侠江湖中,有“南慕容北乔峰”的说法;古代文学江湖中,则有“南诗经北离骚”之说。也就说,一部《诗经》,一部《离骚》,都是文坛的殿堂级神作。那么“风骚”显而易见,就是就是赞美文才和文学作品的最高等级。

所以当时的诗人也叫“骚人”,如果说一个人风骚,不是骂你,而是说你这个人文采一等一,绝对流弊!屈原,大概是第一个称得上“风骚”的男人。多年之后的唐朝,李白和杜甫分别高举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面大旗,还得感谢屈原。他才是浪漫主义的开宗立派之人,也是该流派的掌门人。

屈掌门的“骚体”有多重要呢?根据这种文体,后人衍生出了赋、骈文,也才有了汉乐府,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散文,都受楚辞的影响。或者这么说吧,屈原是中国文学祖师爷级别的人物。

公元前278年,那是一个冬天。一位形容枯槁的老人站在汨罗江畔,老泪纵横。“啊,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说完,老人毫不犹豫抱着一块大石头,跳下了浑浊的汨罗江。

风萧萧兮易水寒,骚人一去兮不复还。这位投江老人,就是屈原。但屈原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

他死后百年,即公元前176年的一天,湖南汨罗江边。一个24岁的年轻人面对滔滔江水,突然想起了屈原。“宝宝和屈原好像,都是忠心耿耿,都是报国无门,都受权贵排挤,宝宝委屈!”想到此,年轻人写下了一篇《吊屈原赋》。

这个人就是贾谊,中学课本上《过秦论》的作者,是不是很厉害?更厉害的还在后头。贾谊的这篇《吊屈原赋》,首开一家之言,从那以后,汉代的一批文人骚客纷纷端起笔墨,写下了众多“吹捧”屈原的美文。论屈原的众多粉丝中,贾谊绝对是元老级铁粉。

又过了70年,又一个粉丝读了无数遍《离骚》《天问》《招魂》以及《吊屈原赋》。他经常到长沙调研采访,每每来到汨罗江边,想到屈原和贾谊就暗自垂泪……后来他在撰写《史记》时特地留了一个位置,把屈原和贾谊放在一起,写了一篇《屈原贾生列传》,成为后世研究屈原最重要的史料。

这位粉丝是谁,恐怕不用我说了吧。经过贾谊和司马迁等大V的联袂推荐,屈原算是火了。当时,江湖上刮起了一阵学习、模仿屈原的复古风。这时候又一个大V加入了屈原粉的行列,他叫刘向

他将屈原的作品,连同那些模仿屈原的作者,如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作品一共16篇,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一出,“骚体”得到广泛普及和传播。只是屈原作为鼻祖,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独领“风骚”数百年。

时间来到空气中都充满诗意的唐朝,屈原老师被捧上神坛。有人曾统计说,唐朝有近50位诗人,留下过70多首歌颂屈原的作品。刘禹锡一生被贬无数,巧的是经常被贬到屈原流放过的地方。所以每到这些地方,他继承了屈原“骚怨”的传统,但这样的遭遇倒也成就了他的创作。

屈原不是写过一首《天问》嘛,全诗374句,问了172个很玄乎的问题,历朝历代没人答得上来。柳宗元为了向偶像致敬,专门写了一篇《天对》,对这172个问题一一作答。这波操作,绝对是追星中最溜的。

说到唐诗,怎能少了李白。李白和屈原,文体和文风虽然有所不同,但精神内核是一样的,那就是浪漫主义。李白大概也是屈原最忠实的粉丝,经常在文章里各种提及屈原。他被唐玄宗流放后,彻底放飞自我,三次来到楚国故地,探寻屈原的足迹,也写下了著名的那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

不仅如此,他还将屈原的“骚体”发扬光大: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是不是继承了屈原的“风骚”衣钵?李白的好基友杜甫自然也少不了,他尤其喜欢屈原《九歌》中的《山鬼》,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句,灵感多半来源于屈原在《山鬼》中的“风飒飒兮木萧萧”。

王维的模仿则更简单粗暴,他曾写过一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追本溯源,我们在《楚辞》里找到了这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若是放在今天,王维的操作难免有洗稿的嫌疑。

到了宋代,苏轼把对屈原的膜拜推向高潮。苏轼被贬时,经过屈原生活过的旧地,同情屈原,也感慨自己的命运,苏轼含泪写下《屈原庙赋》。他曾在文章里说过: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唯屈子一人尔。我苏轼就算写一辈子文章,也不及屈原老师的万分之一啊。这马屁,真香。

屈原去世2300年后的今天,关于他的讨论从未停止。只不过这场讨论变得更加复杂,似乎什么地方变了味。

有人说,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屈原这个人物;有人说,屈原不是爱国诗人,不是殉国而死;还有人说,屈原是同性恋等等,不一而足。

现在的编剧为了营销,脑洞大开,给屈原老师强行加戏:屈原和楚怀王、郑袖上演了一番三角恋,郑袖是楚怀王的爱妃,也是一个醋坛子。屈原和楚怀王走得太近,打破了醋坛子,最后被流放乃至沉江……

前面我们说过,屈原在文学兴盛的唐代是神级人物,传说还是在五月初五那天沉江的,所以唐朝为了纪念屈原,很多地方就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起来。

今天随着历史学家们的深入研究,一个主流结论是:端午和粽子不是因为屈原才有的。所以不管有没有屈原,端午小长假都会有。但如果非要用屈原老师来加持端午节,我觉得也挺好;想必屈原他老人家知道,也不会反对。

我们姑且认可屈原是自杀投江的,他在汨罗江自杀是殉国之死,这样就符合了他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的要求。毕竟,我们是需要某种信仰的。至于历史上的屈原到底存不存在,屈原是流放还是漂泊,屈原死于自杀还是谋杀……(此处省略n个问题)

如果读懂以上全部,这些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标签: 历史趣事

更多文章

  • 宋江死了吴用为何也自杀了,吴用为何吊死在梁山的聚义堂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趣事

    在《水浒传》当中,梁山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之下,最终被朝廷招安,轰轰烈烈的梁山故事就拥有了这样一个不咸不淡的结局,多少还是让人有些怅然若失的。而且梁山好汉最终也基本上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领头人宋江也没有活下来。但为什么在宋江死了之后,吴用也选择吊死在梁山的聚义堂?吴用为何要选择一条死路,自己没有继续活下

  • 大乔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孙策死了之后大乔嫁给谁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孙策其实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小妾叫大乔,但是很多人以为孙策的老婆是大乔了,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哦,大乔只是小妾,也就是打仗的时候抢来的战利品了,但是在当时这样的现象也是十分的正常的,所以也很尴尬啊,那么大家也知道孙策死得很早,最后大乔又嫁给谁了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其实孙策和

  • 东方不败的师父是谁,东方不败是男还是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趣事

    东方不败,在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这是一个受到很多人喜爱的角色,而喜爱的原因,大部分其实来源于影视剧的演绎,在很多影视剧中,东方不败都是一个豪情恣意的女子形象,虽然与原著相去甚远,但是这一点仿佛已经深入人心了一般。东方不败的武功非常高,算是顶尖级别了,那他的师父又是谁,谁教会了他一身的武功呢?东方

  • 项羽火烧阿房宫真正的原因,项羽为什么要烧阿房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趣事

    说到三国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三国是古时候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故事传奇,现在影视业的发展也是将三国演义拍成了电视剧,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眼中。关于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桥段,最近,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项羽火烧阿房宫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烧阿房宫呢?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具体的小

  • 三国时期的荆州指的是哪里,三国时期荆州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趣事

    很多人都知道荆州,三国时期的荆州就是一个必争之地,因为正好位于魏蜀吴三国势力的交界处,拿下这个地方,对于日后的发展是非常好的,但也正是因此,谁也不敢妄动,所以荆州地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稳的,在三国那个年代,安稳是难得一求。不过,现代也有一个荆州,它们是一样的吗?三国时期的荆州指的是什么,是一个城市还

  •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出自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趣事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句话我们肯定都听说过,不过放到现在这句话肯定就不对了,因为有歧视女性的意思,不过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呢?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罗贯中让这句话从刘备的口里说出,因为刘备有好几次都抛弃自己的老婆孩子,独自逃跑,所以在刘备的眼里老婆的重要性还不如兄弟。虽然在那

  • 沈括一生成就有哪些,沈括为什么号梦溪丈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趣事

    沈括是北宋年间官员,他也被认为是当时少有的科学家。沈括一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都有着一定成就,虽然不能和现代科学相比,但在当时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发明者。不少朋友好奇沈括为什么号梦溪丈人,实际上这跟他晚年隐居于梦溪园有关,在那里沈括创作出了《梦溪笔谈》。这部作品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等内容,

  • 曹操败走华容道为何不杀,关羽华容道捉放曹操错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趣事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随后准备从华容道撤离。诸葛亮已经算到了这一步,于是提前让关羽前去拦截,关羽虽然碰见了曹操,但他既没有杀他,也没有将他拿下,而是为了报恩将曹操给放走。关羽义薄云天,这天下人皆知,不过就这样放走曹操是不是也有点太草率了?其实刘备、诸葛亮早就猜到关羽会做出如此决定,才会让他去完成此事。曹

  • 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干什么用,秦始皇12金人下落去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趣事

    说起秦始皇,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大一统君王,同时也是第一位统一华夏的君王。关于秦始皇的传奇也是非常多的,就比如说文字的统一、修筑万里长城、度量衡等等,他给自己所建造的陵墓至今也无法让人探索。今天要提到的是他的又一个建树十二金人,这十二金人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铸造它的目的是什

  • 杨玉环没有生育能力吗,杨玉环为什么会没有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趣事

    杨玉环是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不过杨玉环从来都没有为李隆基生过孩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杨玉环没有生育能力,这倒是也有可能,毕竟古代也会有不孕不育症,而且以哪个时候的医术估计也很难治愈好。而且当时杨玉环体态偏胖,多多少少也会产生一点影响,但是这些也不妨碍杨玉环成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毕竟有颜就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