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每一场战争的爆发,都关乎着国家的存亡,在当时那个时代,很多人为了保家卫国,还没等成年就参加了革命事业。其中,王扶之就是这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之一。
王扶之1923年,出生在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王扶之的家庭世代为农,母亲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是跟在爷爷和爸爸身边长大的娃。
由于年幼丧母的原因,爸爸一个人支撑这个家很辛苦,加上爷爷年龄也比较大,王扶之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为家人分担家务活。
为了减轻爸爸的压力,王扶之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去隔壁地主家放牛,目的就是讨一口饭吃。后来,王扶之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也想向其他的小朋友那样读书写字。
于是,他就祈求爸爸送他去念书,爸爸就他一个儿子,当然希望他日后能够有所作为,然后便背井离乡打工赚钱凑学费,但尽管爸爸多么努力,王扶之也就只上了三个月的学。
下学后的王扶之,每天只能“与地为伴”,就这样王扶之已经12岁了,也就是在他12岁这一年,他所住的村子,迎来了一批红军。
王扶之看着穿着军装的红军十分羡慕,加上常年遭受地主的压迫,这就让王扶之萌生了参军的想法。
当时王扶之参军的时候,年仅12岁,由于他从小就生活在各个田地里面,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显得比较壮,加上他的个子也比同龄人高出许多,还给自己的年龄报到了17岁,这才蒙混过关。
就这样,王扶之瞒着家人偷偷地加入了红军的队伍,成为了红军一员,由于当时红军队伍中枪支数量有限,很多新兵都分不到枪杆。
对此,王扶之不但不抱怨,还凭借自己的智慧,用一杆梭镖从敌人的手上缴获了一些枪支弹药,也正是因为他足够的英勇,年纪轻轻就在军队中颇有名气。
后来,王扶之又在新四军中当上了参谋一职,在黄克诚手底下做事,在1939年与日军的一次作战中,他又缴获了敌军的一辆自行车。
黄克诚因为高度近视,在指挥作战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吃力,然后王扶之就苦练骑自行车的技术,等到王扶之的骑车技术熟练之后,他就骑着自行车,让黄克诚坐在后座指挥作战。
在和黄克诚的配合下,王扶之也学到了很多的作战经验,还成为了红军中,非常厉害的一名猛将,并且在解放战争结束了,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年仅28岁就当上了师长。
在这场战争中,王扶之曾经差点丢掉了性命,当时他和几个战友,遭到敌人的突击,被敌人的炮火埋在了一片废墟中,经过长达四十个小时才得到救治。
王扶之从1935年参军以来,经历很多次战争,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的场面。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国内的安危基本稳定。
王扶之就想起,当初离开家的时候才12岁,如今20几年过去了,自己参军当上了将军,不知道家中长辈还好吗?于是王扶之就稍作收拾,买了一些小礼品,打算回家探亲。
回到家乡后,他看着周围的变化,感慨家乡变化真大,加快了回家的步伐,在路途中他碰到一个农民打扮的老人。(其实这位老人就是王扶之的爸爸,两人并没有互相认出自己)
老人看着这位身穿军装的男子,气度不凡,走路有劲儿,肯定是一个当官的军人,于是就热情地接待了王扶之,两人一面面就有说不完的话,聊了一路,这位老人聊着聊着就抹起了眼泪。
王扶之见状,连忙询问老人怎么好好地突然伤感起来了呢?这位老人说:“见到你,我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十多年前他突然没了音信,如果他还活着,现在应该跟你差不多大了吧。”
之后这位老人,又向王扶之透露了自己的家庭住址了名字,王扶之这才发现这个老人,原来就是自己多年未见的爸爸啊。
然后就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喊了一声“爹”,这个老人左看看右看看,意识到眼前这位军官,原来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随后老人激动的哭了出来,就这样王扶之半路认亲,搀扶着年迈的老父亲高高兴兴的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