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才能高的将领非常令人崇拜,汉朝时期著名将领霍去病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打出了许多武将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成就。仗打得好的将领除了熟读兵书以外,他们的实战经验也很丰富。如果只知道读取书中的内容而不加以实践,那就是纸上谈兵。
将才同样也是天才,他们把兵书和实战经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特殊的作战体系。上天是公平的,她给这些武将开了一道门的同时也关了一扇窗。许多武将虽然在军事上极具天赋,但他们不擅长政治,很容易招来帝王的忌惮,最后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白起出生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出生的时候秦国是秦昭王掌权,发展势头非常好,也很需要人才,白起开始在这个时代大展身手。白起被称为战神也被称为杀神,他的作战思维非常有全局感,以歼灭战为主。
我国兵法当中有一种说法叫穷寇莫追,因为敌方都已经逃走了,你要是一追说不定他们背水一战,会给自己的队伍造成极大的打击。但白起的作战思想和传统的穷寇莫追完全不同,他的想法更先进一些,与其给敌人东山再起的机会,不如一鼓作气全部歼灭。
白起被人称为常胜将军,他一生作战七十余起,为秦国打下了七十多座城池,无一败绩。从白起作战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的性格,没打过一次败仗的将军必然是骄傲的。公园前266年,秦王想让白起带兵攻打赵国的邯郸城,白起认为秦王做法有误不肯听他的,最终遭到秦王猜忌被杀。
李牧
李牧和白起一样,也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他的战争生涯可以分为两段,一是抵抗匈奴,二是和战国时期的秦国作战。抵抗匈奴时,李牧采用只守不战的方式,匈奴没有从李牧这儿占到任何便宜。
赵王认为李牧太胆小了,不敢主动出击,于是换了一个将领去驻守边境。换的将领和李牧的做法完全不同,只要有匈奴来犯,他就和人家打,结果没一场打赢的,还搅的边境的百姓没有办法好好过日子。赵王看到这种情况,只能把李牧换回去。
只守不战之后,战士们的厌战情绪大大减少,都想和匈奴打一场仗来立战功,李牧看着时机到了于是指挥作战,结果大获全胜 。后来,秦国大王派出王翦攻打赵国,王翦知道要想打败赵国,得先除掉李牧。他找来赵国的郭开,让他诬陷李牧,赵王信以为真,以为李牧要投秦,于是将李牧杀了。
韩信是西汉时期的开国名将,一开始他是在项羽麾下的,后来他为项羽提供了许多好的建议,但项羽都没有采纳,于是他转投刘邦。刘邦和项羽一样,他也没有看出韩信的才能,但是他手下的萧何看出来了。在萧何的推荐下,刘邦开始重用韩信,最终一步步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
我们现在熟知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都是韩信的战术。在西汉建立以后,韩信害怕帝王过河拆桥,于是一直都避免进宫。在恩人萧何的保证下,韩信进宫了,结果进去就再没有出来。所以人们都说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邓艾原本家境不错,是荆州人士,曹操拿下荆州以后,邓艾北迁到了汝南。虽然邓艾在汝南的生活比较困苦,但他目光远大,没有自暴自弃。因为他小时候也受过比较好的教育,所以被人推举成了小官,但由于说话口吃的原因,官位一直没升上去。
后来邓艾遇到了魏国谋士司马懿,司马懿看出了邓艾的才能,并重用他。邓艾和姜维的几次交手中,都没有落下风。姜维为了拯救汉朝,假装投降钟会。钟会见自己的队伍壮大了,想要谋反称帝,于是扣押了魏国的将领,其中就有邓艾。虽然姜维计谋未成,但邓艾最终还是被钟会派人杀掉了。
古代的将军对一个国家贡献是非常大的,这也是百姓爱戴他们的原因。帝王是残忍无情的,古代帝王的自称“孤”和“寡人”非常适合他们所处的位置。要想永居高位,就得除去一切威胁,无论手足兄弟还是知己良友。帝王残忍会杀了那些赫赫有名的战将,但百姓有情不会忘了他们。在史书中,在人心里,我们都能见到他们奋勇杀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