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年,成吉思汗手下的一员大将,不幸被箭射中,血流不止。成吉思汗下令:“快给我牵一头牛来。”
之后,他命人把牛腹剖开,把这位将军塞到牛肚子里。成吉思汗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这种急救的操作,叫做腹“罨”疗法。相传,将成年牛杀了之后,将它的内脏全部挖出来清空肚子,然后马上将失血过多的病人放到肚里,放置的位置是要将人的上半身,靠近牛的心脏部位,然后平躺着,只露出头来。
因为牛刚刚死亡,它的心脏还能轻微地跳动,而且比人的心脏要大一些,和人的身体接触后,间接在人胸部的位置上下跳动,相当于给人的心脏部位做按压,有种“心脏起搏器”的功效。
这位被箭射中的将军失血过多,意识陷入了迷糊的状态。
此时,有体外牛的心脏进行有规律的按压,尽管力度不是特别大,但也能将人心脏中的血液带动氧气,尽可能泵到大脑,不至于让大脑缺氧,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其次,失血过多的患者,通常体温下降会比较快,这个时候就需要采取保温的措施。战场不及其他地方,环境十分恶劣,而且古时也不可能有保温箱。
这时,利用刚刚被杀的牛的肚子还保留着余温,将人放进去,刚好能容纳一个人的体积,就变成了天然的保温箱,及时给将军保暖,防止出现失温的严重后果。
除此之外,失血过多最重要的还是要止血。牛血当中有较多的凝血因子,是很好的止血剂。所有将军身上的伤口,在肚子里面接触到了牛血之后,会产生化学反应,达到一定程度上止血的目的。
对于腹“罨”疗法,还有人认为它和胎儿呆在母亲肚子里相似,温暖又安全。
这位将军失血过度,奄奄一息,此时若是能及时提供舒适的环境,可能会激发其生存本能,顽强地活下去,这种个人意志对徘徊在鬼门关的患者来讲十分重要。
李时珍巨著《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腹“罨”疗法对失血过多患者,还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的。
据传,这种急救措施,是蒙古国经年累月摸索出来的。因为,成吉思汗常年带兵打战,他和士兵的血肉之躯难免遭受刀枪剑戟的伤害。
为了减少死亡率,军医研制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
说回这位将军,成吉思汗不惜杀掉黄牛这样宝贵的物资也要救人,一定是他手下的爱将。他的名字叫做郭宝玉,史书记载,他曾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代。
他本是蒙古的死对头金国的将军,如今已经投靠了过来。最开始,成吉思汗对这类败将一向看不起,但听说他骁勇善战,便决定考验考验他的能力。
郭宝玉向成吉思汗献计,目前的局势金国和北宋若是联手攻打中原,蒙古怕不是他们的对手。为了瓦解敌军,倒不如先去攻击其西南薄弱地区收复势力。
成吉思汗听着有理,在1219年便带着郭宝玉和军队去攻西辽,这一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
郭宝玉为了表现,更是冲在了前头奋勇杀敌,最后在尾声时惨遭乱箭射中,只剩下一口气续命。
成吉思汗已经清楚了他的能力,也清楚了郭宝玉是个有血性的男子汉,这样的人才他是万万舍不得失去的。于是,马上命手下牵来一头壮硕的黄牛,准备用腹“罨”疗法抢救。
众人控制住了黄牛,成吉思汗只一刀抹在牛的脖子上,便结束了它的生命。
黄牛鲜血喷溅,其他人马上对其开膛破肚,争分夺秒挖空牛肚,将奄奄一息的郭宝玉小心翼翼放了进去。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原本面色青紫的郭宝玉,脸色慢慢红润了起来。军医将手放在他鼻子下面试探,呼吸也不再急促变得更加均匀。
虽然他现在浑身血污,但可以确定的是,伤口不再往外冒血,血算是暂时止住了。
郭宝玉勉强睁开了双眼,虚弱得想要向成吉思汗道谢。成吉思汗没等他说完,便派人先把郭宝玉紧急送回了军营,好生治疗。
郭宝玉康复后,自知成吉思汗的救命之恩,从此对他更加忠心耿耿,跟随南征北战,一起收复势力,战功累累。成吉思汗也爱才,赏识郭宝玉,让他一路高升,为蒙古效力。
腹“罨”疗法看着粗糙,但对失血过多病患确有神奇的功效,让人感叹中国医术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