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本11世纪出版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文学上地位很高。
为了翻译好这本书,丰子恺经常独自在书房查阅资料,整理翻译稿,力求尽善尽美。
而周作人,则是被出版社邀请来,负责校订工作的人。
校订,并不负责内容的审阅。
可看到丰子恺的翻译稿,周作人却非常生气,认为他简直践踏了这本好书。
原来,为了方便大众理解,丰子恺用章回体进行翻译,而周作人认为只有文言文,才能体现《源氏物语》的韵味。
但他也没多说什么,毕竟,负责翻译的人不是他。
可他还是压不住心里的火,给朋友写信:“近见丰氏源氏译稿,乃是茶店说书,似尚不明白源氏是什么书也。”
茶店说书,这个评价非常准确。
但丰子恺是故意的。
他恰恰是因为知道《源氏物语》是什么样的书,才选择了章回体式翻译。
而作品发表后,一炮而红,受到很多人的青睐。
叶圣陶曾评价这次翻译,说:“译笔极好,如此作品用如此文笔翻译最为合适。”
而翻译过村上春树作品的林少华,也认为翻译得很好:翻译最重要的,就是把作品中的“味”表现出来,而丰子恺的翻译,恰到好处。
但周作人却依旧保持自己的观点,认为丰子恺的翻译很差。
其实,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对丰子恺不满了。
12年前,丰子恺51岁,已经是名声在外的著名画家了。他的画师承李叔同,对中国现代漫画的发展有引领作用。
在外人眼中,丰子恺的画是一画难求,但周作人却评论说,丰子恺的画“浮骨肤浅,难登大雅之堂”。
周作人,就是鲁迅先生的亲弟弟,抗日战争时,他为保命,担任了伪职,后来,他因为担任伪职被判刑14年。
后来,他被关了3年,保释出狱,时年64岁。
那会,他无依无靠,辗转来到了上海,想要靠卖字为生。
他写了72篇记录儿童生活的诗歌,他想以“郭东生”的笔名出版。可谁会买一个叛国人的书呢?
所以,书出版后,销量并不好。
为了增加销量,主编唐大郎便想到了丰子恺。如果他愿意为周作人的诗配插图,书的销量一定会大涨。
丰子恺和周作人并无交集,也没什么交情。
但他为人和善,很爽快地答应了此事。
只是,他的一片好心,却被周作人当成了驴肝肺。
丰子恺为诗配图后,作品大卖,广受好评,不仅书大卖,连连载它的报纸《亦报》也期期被抢售一空。
72首诗,丰子恺为其配了69幅插图。
连载时,遇到没插图时,出版社还会特意在上面标注“今日无图”字样。
可见,丰子恺的画有多受喜爱。
周作人也因此有了不菲的版税收入,可他一点不感恩丰子恺,还给朋友写信:“丰君的画我向来不赞成,浮骨肤浅,不懂‘滑稽趣味。”
面对恶评,丰子恺一向大度,并没计较什么。
2次合作,周作人都对丰子恺不满。
我们可以认为他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可在最落魄时,丰子恺愿意为他的作品配图,不亚于雪中送炭。
周作人不但不感激,反而贬低丰子恺的画作,实在是不太地道。
当然,我相信周作人肯定没什么坏心思。
他素来傲气,对文学也有自己的追求。
他对丰子恺的不喜,也是因为两人观念不合。
可我总觉得,天下之大,求同存异。
就算和自己观念不同,至少也因对作品有基本的尊重,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