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李叔同

李叔同——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李叔同

李叔同的资料

中文名:李叔同

别名:弘一法师,字息霜,别号漱筒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出生日期:1880年10月23日(庚辰年)

逝世日期:1942年10月13日(壬午年)

职业:佛教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先驱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代表作品:《送别》《南京大学校歌》《三宝歌》等

李叔同的介绍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有关“李叔同”的历史故事

  • 近代李叔同简介-近代李叔同(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李叔同简介: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小编今天讲一位近代历史人物:近代李叔同,历史上评为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李叔同,近代历史李叔同是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中文名:李叔同,别名:弘一法师,字息霜,别号漱筒,国籍: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

  • 才子李叔同为何岁就遁入空门了?(遁入空门李叔同为何出家)

    说起李叔同,我们都知道,这个人在民国时期是个天才,但是在39岁的时候,他躲在了空门。所以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这背后有很多故事。下面我们继续分析其中的奥妙,看看具体情况!1918年8月19日(民国七年),李叔同在杭西南大慈山定慧寺出家,法名"玩",没有"弘毅"。我想李叔同出家的原因

  •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

  •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恋爱史堪称丰富,最后还是看破红尘!

    1905年,李叔同将母亲的灵柩从上海一路运回天津,叔父却带着家人到李母的是一间妾房,不让灵柩走到前门。葬礼上,李叔同没有穿丧服,也没有哭。相反,他搬着钢琴,优雅地演奏着音乐,还唱着歌......1918年,39岁的李叔同在杭州出家。他的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冲到庙里,打碎了自己的头,恳求再见到他。即

  • 李叔同简介生平,李叔同后人都有谁

    李叔同简介主要是李叔同一生的简要介绍。他生活的时间是1880年到1942年。祖上是浙江人,后来到天津,父亲乐善好施和爱好禅道对童年的李叔同产生很深的影响,父亲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为他留下很大的家产。李叔同图片1898年,李叔同听从母亲的命令和俞氏结婚,女方是做茶叶生意的商人家庭。同年六月,发生有

  • 李叔同出家的深层原因(李叔同为什么会突然遁入空门)

    李叔同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社会名流,突然遁入空门,出家为僧,当时在社会上还是引起不少轰动。大家众说纷纭,纷纷来推测各种假说,大致有破产说、遁世说、幻灭说、失恋说、政界失意说等等。但笔者认为他主要的出家缘由还是断食疗法,正因为断食疗法迫使他以前向往佛界的想法成真。今天借此李叔同出家百年之际,就此梳理一下前

  • 李叔同简介的生平经历(李叔同的事迹及简历)

    物道君语:半世繁华,半世空门,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他从未变过,这一生对极致的追求。海河是天津这座城市线索,似乎这里的一切都从此展开。老三岔河口的不远处有座宅院,是由四个四合院组成,另有小花园,含假山亭阁,有些江南意味。少年时代与朋友也时常在门口玩耍,未觉得宽大。唐山地震后全部改为民居,这里也不例外。

  • 李叔同的四个女人(李叔同一生几个女人分别是)

    心理学上说一个人受到伤害时,实际上受到伤害的还有他身边的人。在无比重视宗亲关系的中国更是如此,中国人家庭意识浓厚,无数人为了天伦之乐奋斗终生,对他们来说家是一个人的归属,家庭成员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可人首先还是一个个体,终其一生,都要面对孤独这个课题,面对人生意义这个课题,行至深处,甚至有人因此放

  • 李叔同的送别蕴含了什么情感(解析《送别》表达的意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树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当你轻轻哼着这首词曲,眼前是否立即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风光迤逦,如诗如画。幽静质朴的小亭伫立在空旷与惆怅中,斑驳沧桑的古道边,萋萋的芳草从路边蔓延开去,连连绵绵伸向远方,如茵缤纷之间与天际相连,微微的晚风吹拂着柳枝在风中摇曳

  •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做和尚(弘一法师出家的深层原因故事)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弘一法师因缘际会,有幸在《十三邀》里许知远和徐峥的谈话中再次听到李叔同,徐峥说自己是一个处于安全区的人,很羡慕那种肆意改写人生的人,便提到了李叔同。李叔同就是一个“肆意改写自己人生”的人,他一生学贯中西,艺专多科,在音乐、戏剧、美术

  • 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话(李叔同经典语录及诗词名句赏析)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天才,不管是书画还是音乐、戏剧等,他都有着不小的成就,他前半生是翩翩公子,后半生是得道高僧。丰子恺曾经给过李叔同先生这样一段评价: “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凡事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弘一法师每做一种人,都十分认真,十分像样……都是‘凡

  • 弘一出家的真实原因(李叔同决绝出家的故事简介)

    被誉为天才作家的张爱玲,眼界何其高。可她却这样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作家林语堂也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李叔同,俨然是那个时代杰出文人心中的偶像,也是文化先驱。李

  • 李叔同简介的生平及代表作品送别(弘一法师个人资料简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歌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过吧?这首歌叫《送别》,听起来很古风,但它的曲子却是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只因为它配的词太好,所以才被中国人从民国一直传唱到如今。为它配词的,是民国全能才子李叔同。女装大佬李叔同戏剧茶花女扮相李叔同,名岸,字息霜,

  • 李叔同为何没长寿(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弘一法师是近代佛学界乃至是文化界的奇人,其入世之时以才学闻名内外,斩断红尘之后精研南山律宗,数百年内与之并肩者可谓寥寥。且不说当今之人对于他传奇一生的不断感怀,就是与他同时代的文化名人,对于弘一大师也赞誉倍加。一生刚硬如鲁迅者,却以得到弘一墨宝为荣,欣欣然而不能自已。而一向以毒舌薄凉著称的张爱玲,更

  • 李叔同后裔在哪(李叔同在日本的后裔找到了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当我们哼起这首歌,总被那优美的意境所打动,送君千里,总归有一别,李叔同用他的笔触道尽了相思愁,离别苦。那么,李叔同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能写出如此直击灵魂的歌词呢?他究竟为什么出家?出家之后子女过得怎么样? 李叔同是近代文艺界的一

  • 李叔同活了多少岁寿命(弘一法师为什么才活62岁)

    看过《西游记后传》的都知道,妖魔鬼怪与唐僧师徒四人围绕着舍利子争得难舍难分。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舍利子是存在于神话中的稀罕物。实则不然,舍利子在人们的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通常来讲,高僧圆寂后会被火化,烧出的骨灰结晶体就被称之为舍利子。我国近现代的弘一法师圆寂后,就烧出了1800多颗舍利子。弘一法师

  • 送别李叔同原文及翻译(《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送别》 弘一法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

  • 李叔同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1942年弘一法师在泉州圆寂)

    弘一晚年四肢浮肿溃烂,神经衰弱扰其一生:小病从医,大病从死!民国时期,我国文坛人才辈出,但是有一位奇人获得了文坛上上下下的尊敬和赞赏。鲁迅以得到他的手书而感慨万千,张爱玲在他面前低下高傲的头颅。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这是后世对他的评价和认知,他就是被称为文学史上最遗世独立的天才——

  • 才子李叔同为何39岁就遁入空门了?

    说到李叔同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很厉害是民国时期的才子,但是在他39岁的时候,他却遁入了空门,那么有的人要问了,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其实这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的,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的情况吧!1918年(民国七年) 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西南大慈山虎跑定慧寺出家,法名“

  •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

    1880年10月23日“弘一大师”李叔同出生。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