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发展的历程中,秦国曾以一己之力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因此,秦国在历史上一直被公认为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国家之一。
但军事力量如此强大的秦国,也曾在一场战役阴晋之战中遭到重创。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阴晋之战中,秦军为何元气大伤,且魏军为何没有趁机灭秦呢?
一:阴晋之战发生的背景及结果
在阴晋之战前,魏国国力强盛,对秦国发起攻击,攻占秦国城池。至公元前389年,秦国下定决心,准备重新夺回河西重地。魏国不断抽调军队,加大防守力度,阴晋之战一触即发。
在当时,秦国主公秦惠公见河西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地方,下令调集五十万军队,对阴晋发起进攻。而魏国虽然不断的调集军队,但是驻守河西的也只有五万军队,及少数骑兵,重武器也只有五百辆战车。双方在军队人数上存在着很大的悬殊。
但战争结果却在我们的意料之外。
当时,有一位守护河西的郡守,名叫吴起。此人英勇无畏,有谋有略。吴起在秦军进攻之前,得到情报,做出精确的判断。
吴起认为:虽然秦军人马多,但是军力不强。他决定必须趁这次机会,率领军队,一举击退秦国。
后来,吴起凭借着经验和智慧,率领将士们,以少胜多,成功击退秦国,创下了辉煌的战绩。
二:秦国在阴晋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一)秦国军力虚弱
秦国虽然人马众多,但其中的大多数营队中战士们的身份都是农民。反观魏国,军队中都是精兵,长期接受正规的训练,战斗力极强。
两国军队实力的差异,注定了秦朝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
(二)魏国吴起具有良好的战略素养和战术素养
吴起很重视战争前的准备工作,同时,吴起还认为国家应该时时刻刻处于戒备状态,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
而且吴起具有良好的战术素养。在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吴起率领鲁国军队与齐国谈判。在谈判之时,他让老兵、弱兵排列在队伍的前面,使齐国放松警惕。趁齐国放下戒备的时候,出其不意对齐国军队发起进攻。齐国军队匆匆应战,一击即溃,鲁国反败为胜。
在阴晋之战中,吴起采用先防后攻的战术,将秦国军队击退到洛水一带。秦国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军心溃散。
(三)魏国军队实行激励政策
魏国经常给予士兵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在河西之战结束后,吴起向魏武侯请命,为将士们举办庆功宴,鼓舞士气。同时吴起建议:国家对有功战士的家属进行赏赐,对不幸战死的战士家属每年也派使者进行慰问和赏赐。
这个政策自河西之战结束后就一直实行,直到阴晋之战。于是,在阴晋之战中,魏军士气高涨,而且在当时魏国士兵的武器装备比秦国士兵的完善。
魏国军队有一种强弩,此强弩射程远,威力大,而且每个士兵还配备铁剑和长戟。因此,魏国军队无论是从远距离和短距离上,都可以对秦军造成较大的伤害。
三:魏军为什么没有乘机灭秦呢?
上文提到,魏军以五万人马大败秦军五十万人马,导致秦军士气低落。但是魏军当时为什么没有乘机灭秦呢?
这个原因在于魏国自身。
吴起依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累积了声望。他的功劳越来越大,威望也越来越高。
吴起也因此遭到了魏国相国的嫉妒。魏国相国怕吴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跑到魏武侯的面前说:吴起怀有不忠之心。
魏武侯听信谗言,下令让吴起率领军队原路返回,不再继续攻打秦国。
吴起听到此话,当下觉得魏国的不公,他怒火中烧,一起之下跑到了楚国。
因此,秦国趁此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慢慢恢复了国力,以至于后来成为了大陆上实力最强的国家。
结语:
阴晋之战可以称得上是秦国的最大耻辱,在阴晋战役后,秦国遭受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冷眼。因此,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几乎烧毁了关于记载此战役的全部史书。阴晋战役的细节也无从考证了。
从阴晋之战中,我们明白:虎落平阳众人欺,国家正确决策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我们。我们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去努力建设好当下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