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张学良唯一在世的儿子张闾琳首次回东北参访,在张作霖的墓前,他用蹩脚的汉语说出的一句话,却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在张学良的孩子中,张闾珣于1954年因病去世,张闾玗1958年因车祸离世,只剩下在美国生活的张闾琳。
1990年,张学良结束漫长的囚禁生涯后,便和赵四小姐来到了美国,从此与张闾琳一起生活。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中,张学良经常对儿子说:“如果有机会,我希望你代替我回大陆看看……”
看着眼前老态龙钟的父亲,张闾琳默默将此事记在了心里,也一直在寻求合适的契机。
1994年春,这个机会终于到来了!当时,中国国家航天局向作为航天专家的张闾琳发出了邀请,希望他可以在5月时,来北京参加航天技术研讨会。
拿到邀请函的那一刻,张闾琳的手都在颤抖。当年他离开大陆时还是个年仅10岁的少年,如今却是64岁的老人了。
是年5月,张闾琳携妻子陈淑贞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回到了祖国大陆。夫妇俩先是北京航空航天公司参观了我国历次发射的卫星、火箭的实物及模型。
看到祖国航天工业的迅速发展,张闾琳感慨良多。在研讨会结束后,二人又乘坐火车来到了抚顺,前往“大帅陵”参观。
“大帅陵”位于抚顺市东北60公里的高丽营盘上,占地面积达12.5万平方米,是张作霖的陵寝。
事实上,这座“大帅陵”是一座空陵,当年张作霖在皇姑屯遇难实属突然,张学良只能将父亲先草草下葬,待“大帅陵”修建好之后再移灵。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做这件事,“九一八”事件就发生了。
从此,张学良离开东北,再也没有能回到老家沈阳,而张作霖的迁灵之事也始终未能实现。
张闾琳本以为这座陵园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定会变得破败不堪。但他亲自参观后才发现这里异常干净整洁,丝毫没有战争损害的痕迹。
后来他从管理员处得知,在抗战时期,这里确实受到过损害,但好在解放以来,由辽宁政府为其做了修缮,才使陵园恢复了原本的面貌。听到这里,张闾琳十分感动,他立即向随行的政府人员表达了自己由衷地感谢。
随后,张闾琳又来到了锦州市马坊村的张作霖之墓。看到墓碑的那一瞬间,他的心头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或许这就是血脉的联结吧。
张闾琳用手轻轻拂去墓碑上的灰尘,随后用蹩脚的中文说道:“我替您儿子回来看您了”。张闾琳自幼在美国长大,中文早就渐渐遗忘了,但此次来大陆,他特地去学了这句话,其目的就为了说过祖父听。
在为期13天的参访中,张闾琳夫妇还去了九一八事变纪念塔,东北大学旧址等地。辽宁省政府在“大帅府”设宴,专门邀请了张闾琳与张学良的一些老部下。那天,老兵们跟张闾琳讲述了当年的那些故事,并表达了对张学良少帅的思念。
在大陆的所见所闻,让张闾琳十分感动,他发现中国早就不是记忆中那个贫穷、充满战乱的国家了。
在回到美国后,张闾琳迫不及待跟父亲讲述了这些天的所见所闻。他拿出好多亲手拍下的照片,让父亲尽情地浏览。
看着一幅幅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张学良想起了敬爱的父亲,想起了曾经的亲友,想起了自己在东北的峥嵘岁月。
看着父亲完全沉浸在往昔的神态,张闾琳说道:“您还有好多老朋友都十分思念您啊。”这句话令张学良十分动容,泪水也情不自禁地落下。
这时,张闾琳掏出了一个神秘的礼盒,这是他离开大陆前,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的馆长亲手所赠。张学良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幅字:千古功臣张学良。这正是周总理曾对他做出的评价。
短短的几个字让张学良无比震撼,过了许久,他才缓过神来,随后走到书桌前,提笔写下了10个字:“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
2001年10月,张学良在美国去世,享年101岁。往事不堪回首,还一段归国情愁。百年沧桑,异国漂泊,割舍不掉他与那片土地的情感。一名爱国者身在何方,身处何境,都会将家国情怀牢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