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中,唐代的女性服饰无论是衣料还是款式,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色,在我国服饰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时期的女性服饰形制的特点和成因。
唐王朝的服饰不仅种类丰富多变,而且风格非常开放。唐代刘昫的《旧唐书》中曾有过记载:“既不在宫廷,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其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可以看出人们的服饰在唐朝时期发展繁盛,达到顶峰。
一、襦裙服式为主
纵观整个唐朝,在初唐,盛唐,直至晚唐时期,女性的服饰都是以襦裙为主要的形制。襦裙,最早是在先秦时期被人们设计出来的,上衣很短,下面的长裙系在胸部以下,走动时将身体比例拉长,显得更加窈窕动人。
(一)上身以襦为主
“襦”就是长度不超过膝盖的,在单衫外面穿的一种短衣。
唐朝初年时,女性服饰中的襦衫袖子一般比较小比较窄,因为这样设计方便活动,后来在胡服的影响下,这种服饰样式逐渐流行了起来。
当时的小袖又细又窄,没有缘边,到了盛唐,袖子越来越宽,朝廷后来只得颁布法令才能强硬地遏制住这种风气,唐朝末年,这种宽大的袖子更是发展到极致,达到唐朝初期衣袖的十倍以上。
除此之外,唐代女性还有一种叫做“半臂”的服饰,穿在襦衫的外面。半臂通常为对襟,衣襟上没有设置纽袢,只是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在胸前系扎。
隋朝和唐朝的时候,半臂的样式非常多,翻领的,套头的,对襟的等等,样式繁多,十分漂亮,半臂的衣领开的很大,甚至可以露出来胸部,由服饰的这一变化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中开放和浪漫之风盛行。
(二)下身着长裙
唐代女性上身穿短衣,下身则束裙子。初唐时期,女性裙装的腰线很高,在腰部以上或是腋下,束于短襦外,以丝带系扎固定,裙长通常及地。此种装扮能够增加下半身所占全身的比例,从而凸显女性修长的体态,凸显女性的翩翩风姿。
盛唐时期,女裙随着襦服袖子的加宽加大,裙摆也变得肥大宽阔了起来。裙子的功能从之前修饰女性身材变得更加注重舒适宽松,裙子形状在一步步的改进中膨胀了起来,下摆收缩成圆弧形,走路时拖在地上。
到了晚唐时期,这种时尚肥阔的风气达到了顶峰,有的裙摆像铜钟一样垂下来,可以将鞋子遮住。当时女裙用多幅巾帛拼制而成,宽度不受限制,有甚者裙宽可达到3至4米,裙子的宽阔程度可见一斑。
女裙不仅变宽,还变得更长,行走时更加飘逸,再加上当时裙子的布料本来就是很轻薄柔软的罗织物,从腰部垂下来时更能使人增添魅力。
(三)女子襦服裙形制的成因
唐朝时期的开放与包容,使得唐朝的经济无上繁荣,迅速发展,再加上交通方式增多,世界各地往来便利,李唐王朝逐渐变成了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像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当时闻名遐迩的大都市,已是中外文化长期频繁交流的地方,而长安到盛唐时极度辉煌,人口已达百万。
那里居住着许多来自异国他乡的王侯、留学生、求法僧,以及美术家、舞蹈家、音乐家,还有许多外国的经商者和出使者,更有甚者,外国人可以在朝中做官。
那时的唐朝无论从哪方面看都难有匹敌者,却难能可贵地不自视甚高,而是制定了开明宽松的对外开放政策,将世界上的所有文化吸收并蓄,加以采纳。因此,在这样开放的社会风气下,唐代女性的服饰样式繁多也就不足为奇。
二、女着胡服
(一)胡服的基本形制
唐代女性服饰随着唐王朝的开放交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整体风格从之前流传下来的襦裙向少数民族的胡服改变。
“胡”是古代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对周边其他民族的统称,由于唐朝的开放交流,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使原本属于少数民族服饰的“胡服”逐渐流传到中原地区,与汉族服饰融合形成新式服装。
唐代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国的许多外来文化,这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女性服饰的改变。
唐贞观至开元年间(627年至741年)盛行胡服新装,女性的装扮常常和男性一样,戴着圆顶小帽,穿着翻领长袄或者圆领的小衫,以及束口的裤子。
(二)胡服盛行的原因
唐代前期的太平盛世里,百姓们不会再为能否吃饱肚子而忧愁,娱乐生活也占据了寻常百姓生活的很大部分,且娱乐生活也是相当丰富的,人们经常在街头、广场、酒肆里尽情歌舞。
唐代举行舞乐最为盛大和集中的地方当属大明宫中,在那里有世界各国的特色舞乐聚集在一起。在唐玄宗执政期间,世界各国敬献舞乐达到顶峰,比如康园、波斯、室利佛等国,都曾派使者到长安献上舞乐与唐王朝交好,当时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和宠臣安禄山都擅长跳胡人舞蹈,所以备受唐玄宗的喜爱。
而封建时期的流行模式多是由上而下传播的。流行的领导者是具有高度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实力的上层阶级,放到当时的环境中,这些引领潮流的人就是皇室成员或者与皇室交往频繁的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在下层阶级的人们模仿他们,逐级向下,逐渐流行起来,兴起一波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