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河道官员到底有多有钱 果然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清朝河道官员到底有多有钱 果然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115 更新时间:2023/12/31 16:28:12

康熙年间,里河同知张灏请河道总督赵世显饮酒,在树林中挂了六千盏明灯,又让三百名兵丁持火点烛,用剪刀剔除烛花。半个月后,赵世显回请张灏。宴会上,灯有万盏之多,但点烛剪烛的不过十来人。可等到赵世显吩咐点灯,只听飒飒有声,万盏灯火一起点亮,不需要剪烛花且能通宵光亮。

张灏不解其故,于是花重金收买了赵家奴仆,这才知道赵家的灯火是用火药线串联在烛心的顶部,每一药线串联着百盏灯彩,点燃一线则顷刻之间百盏皆明。烛心用薄绸子做成,每隔半寸放一个极小的鞭炮,蜡烛燃烧半寸,鞭炮即响,烛花被炸飞,因此不需人剪。

当然,赵世显与人斗富并不是每场都赢。某日,扬州一盐商宴请赵世显,十里之外就张灯结彩。酒足饭饱之后,主宾进入闲室小坐,不一会儿,有两名美女呈上两个小锦盒,赵世显打开一看,两只关东貂鼠跃然而出,他拱手行礼。赵世显不得不服。

赵世显之所以敢如此斗富,和他的职务大有关系。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曾对赵世显说:“治河工程非常艰险,愿意去的官员还那么多,如果没有好处,你们怎么会踊跃前往呢?”由此可见,当时的“河工”(管理治河工程的官员)已是官员趋之若鹜的肥缺了。

有清一代,河工任务特别艰巨,面临的仕途危险性也更大。但风险与机会共存。清代中叶以后,河道愈治愈坏,每遇缺口,朝廷投入很大,同时由于河工修防工程的复杂性、准确审核的困难性、河道漫决发生的随机性等因素,给治河官员的贪冒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因而“河工”成为肥缺,大家纷纷钻营求进。

康熙、雍正两朝,因河工经费较少,没有发生大贪、巨贪事件。雍正执政后对前朝官员“审计”时,也未发现赵世显有具体贪冒行为,只是将他在任内逐年支出与前任进行对比时,才发现成倍高于前任,最终将其下狱,家产充公。到了乾隆初年,河工的贪冒就很严重了。到了乾隆中期,尤其是和珅擅权后,河工就彻头彻尾成了清代政治腐败的渊薮。

康、雍、乾三朝虽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河工的贪冒仍屡禁不止,这与当时的捐纳制度有关。

首先,河工通过捐纳获得职衔。自康熙始有《河工捐例》,到乾隆时又将捐纳列入正常的财政预算,还颁布了《推广捐复之例》。所谓的“捐复”,是指官吏降革离任、留任后,纳资捐复原职。乾隆以后,中下级河工中有六成以上都是通过此法获得职衔。

其次,河工通过浮报保住职衔。从康熙起,河工修建的工程有一个保固期,其间如发生质量问题,自两江总督、河督及以下各级河员一体赔偿修复费用的40%。捐纳的河工,按规定上任后不能领取俸禄,必须经历过三汛安然无事,方可正式授职领取俸禄和“养廉银”。如在三汛期内所辖汛段发生溃决,不但血本无归,还要负担修复的部分费用。因此,河工上下串通,往往浮报一倍以上,以备不测。若保固期内安然无事,则浮报银两便入河工囊中。

再者,河工对那些前来巡察的京官,来时接风洗尘,走时馈赠礼品,使贪冒行为得到遮掩。这些额外支出自然巧立名目,纳入河工内开支。

河工贪冒之风如此猖獗,以致几代清帝都无可奈何,无怪乎魏源这样总结:鸦片烟乃“民财之大漏卮”,而河工是“国帑之大漏卮”。

标签: 清朝官员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司马懿用五十年证明自己是个忠臣,为何最后还是造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司马懿,在曹操当丞相时任文学掾,主管教育,后又随曹操转战汉中,到曹丕执政,获得重用,曾为曹丕献五路伐蜀计谋,曹丕临终时受辅政之托,事曹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使离间计,让魏帝曹睿将司马懿罢官贬庶,后魏军接连败退,司马懿又临危受命,官复原职,担当抗击蜀军的大都督。曹丕好不容易继了位,却又增添了对他

  • 王莽篡汉,如何实现权利不流血过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莽,汉朝,历史解密

    话说王莽制造了“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的古代太平盛世之后,公元6年才14岁的汉平帝又适时地死了(病死或被王莽毒死),当时尽管有年长的汉宣帝曾孙,但王莽却别有用心地出台了一个“兄弟不能相互继承”的皇权承继规定,目的也就是防止成年皇孙误了他操纵帝国权柄的好事,一定要

  • 古代皇帝费尽了心思去设置各种机关来保护皇陵 为什么最后还是被盗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代,皇陵,历史解密

    古代皇帝的地位都是非常的尊贵的,他们不仅掌管着天下的权力,而且还拥有着无尽的财富。他们在生前的时候享受的东西都是最好的,但是人都是有生老病死的,谁也逃不掉。因为皇帝也是人,所以也不例外。古代许多皇帝生前拥有着最珍贵的东西,因此他们想在自己死后也让这些东西陪葬。这不得不说皇帝们的占有欲都是非常强烈的,

  • 此人虽篡位,却让大明成了世界强国,来朝拜的国王就算死也要葬在大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而自从朱元璋接受这个烂摊子后,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国力渐渐强盛,而等到朱棣继位,大明帝国更是扶摇直上,威名远播。让我们回到永乐大帝的时代看看。朱棣虽然是篡位坐上了皇位,然而这位帝王的文治武功却可圈可点,他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大明在他的治理下,国力

  • 夷陵之战后,虚弱的蜀汉为何再度强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在刘备建立蜀汉时,东吴已经偷袭了荆州,并斩杀了关羽等将领。为了给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此战,东吴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 徐达真的是吃了朱元璋赐的蒸鹅才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徐达,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关于徐达的死因,在历史上一直有一种说法,说他是被朱元璋给害死的。徐达因背上生疮不能吃鹅,朱元璋为加害他,赐给他蒸鹅吃,徐达含泪吃完后病发身亡。这种说法均出于野史,在正史中从无记载,属于道听途说,没有多少可信度。而在《明史》中却有这样的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徐达生背疽而死。朱元璋亲至葬礼,列其

  • 古代人为什么要建塔,塔有什么用途?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我国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一种高耸的古代建筑物——塔,它们丰富多彩,点缀着河山景色,有的已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塔是宗教建筑物,我国建塔是从佛教传入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佛教源于印度,塔也是从印度传来的。中国佛塔源于印度的窣堵坡(Stupa),翻译成中文最常见的是“浮屠”,后来中国人创造出“塔”这个

  • 1200年来仍受欢迎的美白方法,杨贵妃是什么美白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唐朝女子如何美白养颜?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为此费尽心机,经过上千宫女临床试验后,终于从数千种中药材中研制出一物——美白霜,并迅速风靡长安,甚至出口波斯和东瀛等地。而1200年后的今天,杨贵妃当年所使用的方法,仍然受到爱美女子们的欢迎。杨贵妃所使用的美白方法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唐朝时期,从李世民开

  • 真实的商纣王容貌俊美、力大无穷?雄才大略、文治武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商朝,历史解密

    成王败寇,历史多半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隋炀帝因为做了亡国之君,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在《唐史》中被替换成了凶狠残暴,并被戴上了“暴君”的头衔。崇 祯皇帝因为做了亡国之君,他曾经的励精图治在《清史》中被说成昏庸无能,甚至被称为“傻瓜”皇帝。那些取而代之的“幸运儿”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向世人 阐述自己改朝

  • 在靖难之役后,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棣,明朝,历史解密

    朱标一共有过两位后妃,第一位是常遇春的长女常美荣,她是在洪武四年时,被朱元璋亲自下诏册封为朱标的太子妃,当时朱标16岁,常美荣17岁。三年后,常美容替朱标生下皇长子朱雄英和皇三子朱允熥。但可惜的是,常美容在生朱允熥时,就因为难产而去世。至于皇长子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时也因病去世。在常美容去世后,朱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