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为什么会死在秦国?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为什么会死在秦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115 更新时间:2023/12/6 1:20:51

有了商鞅推行的秦法,秦国才真正有了灵魂,有了横扫六国的可能。战国七雄中法制最完备的,非秦莫属,那么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为何无法立足于秦国,最终身死他国呢?由商鞅到韩非,秦国有个怪现象:秦国因秦法越来越强,但推行秦法之人却大多不得善终。

师从儒家,却成法家集大成者

韩非子,师从当世大儒荀子,与李斯同门。荀子开儒家先河,开创了“性恶论”,认为人生下来不是善的,而是恶的,需要通过后天接受教育,规范言行。但荀子并没有超脱儒家思想范畴,对于所谓的恶,荀子主张通过道德约束、教化。

韩非子不同,他认同荀子的“性恶论”,但对于人性之恶,他主张通过法制约束。韩非子师从儒家,却成为了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法、势、术”相结合。《韩子》一书中,韩非子总结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主张,灌输新的理念,将法家思想推到了顶峰。

韩国不喜,而秦王思之如狂

韩非子作为韩国贵族,对于故国多有庇佑之心,奈何韩王并不看好他的法家学说。善于著书、辩解义理,连李斯都甘拜下风的韩非子,在自己的母国却无伸展抱负的良机。韩王对韩非子弃而不用,尊而不崇,认可他有学问的同时,并不推行他的学说。

直到秦王嬴政,偶然间读到《孤愤》一书时,感叹道:世间竟有如此人物!询问李斯后,嬴政才知道《孤愤》出自韩非子之手,也就是李斯的同门师兄弟。

秦军兵临城下,韩王畏之如虎,用了以“辩才”闻名列国的韩非子,出使强秦。其实,韩非子不仅不是巧辩之士,还患有严重的口吃,也就是结巴。那么结巴的韩非子,为何会以善辩闻名列国呢?

其实韩非子自己并不善辩,但他教别人怎么善辩。在他撰写的《说难》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向君主谏言的理论,可以说是培养辩才的教科书。

因此口吃的韩非子,成为了列国盛传的善辩之士,以韩使的身份出使了秦国。

存韩灭赵,服毒自尽于秦

嬴政朝思暮想的韩非子终于到了,于秦廷之上,口吃的韩非子慷慨陈词,诉说自己的治国理念。慢吞吞的语速中,传播的是振聋发聩的法家思想,嬴政渐渐地醉了,沉醉在了韩非子描述的法制世界里。

面对秦廷众臣们的质疑,嬴政力排众议,选择征用韩非子为秦国大员,哪怕他是一个韩人。韩非子和嬴政洽谈颇为愉快,对于韩非子集“法、势、术”为一体的法家思想,他十分赞赏,也不吝夸赞。

但直到一件事改变了嬴政、韩非子和睦的君臣关系——李斯提出覆灭六国。雄才大略的嬴政,和李斯的意见出奇的一致,先灭掉最弱、也是最近的韩国,然后步步蚕食。韩非子则提出了“存韩灭赵”的不同建议,先留下韩国,出兵征伐赵国,打开东进之路。

听完韩非子的建议,嬴政十分不悦,灭韩有益于秦,而韩非子过不了故国这一关。“存韩灭赵”之策,韩非子私心极重,他在试图保留韩国,哪怕如此有损秦国利益。

李斯此人,深谙权谋之术,而且功利心极强。虽然他和韩非子同为荀子高徒,但对于到来不久,却深受嬴政青睐的韩非子,十分愤恨。于是李斯向嬴政进言:韩非子作为韩国公子,来到秦国本就是迫不得已,他不会尽心尽力为大王筹算的。“存韩灭赵”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韩国,他不会在意秦国的切身利益的。

嬴政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对于韩非子他很喜欢,但秦国的基业重于一切。最终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派人捉拿韩非子。在阴冷的监狱内,韩非子试图通过书信,请求嬴政赦免自己的罪行。但面对大权在握的李斯,韩非小小的要求,也难以实现。

披头散发、狼狈不堪地韩非子,眼见在劫难逃,最终服毒自尽,身死秦国。等到嬴政原谅韩非子,决定释放他时,韩非子早已不在人世。

世间无韩非,法制传万代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在同门李斯陷害,秦王嬴政默许之下,结束了韩国公子的一生。但韩非子是韩国的公子,“法、势、术”的思想却不是韩国之法。

嬴政很清醒地认识到了韩非子,在法家学术思想上独一无二的造诣。韩非子在秦国没有获得立足之地,但《韩子》中的法家思想却在秦国扎下了根。“法、势、术”等理论,成为了秦国新时期的治国理念。

嬴政能够成为“千古一帝”,荀子的两位高徒功不可没,凭借韩非子的法家理论思想,李斯亲手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由于韩非子早早遇害,许多人认为大秦帝国的设计师是李斯,其实李斯更像是韩非子理论的实践者。

秦国很独特,这个国家自孝公时期,推行商鞅变法起,就和法家思想有了不解之缘。法家使秦国由衰弱,一步步走向了富强,甚至在华夏大地上首次建立了大一统政权。但由商鞅到韩非子,秦国的变法者居功至伟,却不得善终。

归根结底,在于秦人仰慕的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变法者本人。“画龙画虎难画骨”,秦人学到了法家的真谛——法制非人治,人治不言法。因此,商鞅、韩非子亡故后,他们的法家思想都顺利地传承了下去,融入了秦国的血脉之中,不可剥离。

“行其法而毁其人,秦也”,嬴政在韩非子亡故之后,并没有过多的感伤,而是推行了“法、势、术”的法家思想。将有限的精力,用到了横扫六合的征途之中。最终,华夏大地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大秦出现了。韩非子没能在秦国生还,但他的思想融入了大秦帝国,并且流传到了后世。

标签: 韩非子春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河道官员到底有多有钱 果然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官员,历史解密

    康熙年间,里河同知张灏请河道总督赵世显饮酒,在树林中挂了六千盏明灯,又让三百名兵丁持火点烛,用剪刀剔除烛花。半个月后,赵世显回请张灏。宴会上,灯有万盏之多,但点烛剪烛的不过十来人。可等到赵世显吩咐点灯,只听飒飒有声,万盏灯火一起点亮,不需要剪烛花且能通宵光亮。张灏不解其故,于是花重金收买了赵家奴仆,

  • 司马懿用五十年证明自己是个忠臣,为何最后还是造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司马懿,在曹操当丞相时任文学掾,主管教育,后又随曹操转战汉中,到曹丕执政,获得重用,曾为曹丕献五路伐蜀计谋,曹丕临终时受辅政之托,事曹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使离间计,让魏帝曹睿将司马懿罢官贬庶,后魏军接连败退,司马懿又临危受命,官复原职,担当抗击蜀军的大都督。曹丕好不容易继了位,却又增添了对他

  • 王莽篡汉,如何实现权利不流血过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莽,汉朝,历史解密

    话说王莽制造了“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的古代太平盛世之后,公元6年才14岁的汉平帝又适时地死了(病死或被王莽毒死),当时尽管有年长的汉宣帝曾孙,但王莽却别有用心地出台了一个“兄弟不能相互继承”的皇权承继规定,目的也就是防止成年皇孙误了他操纵帝国权柄的好事,一定要

  • 古代皇帝费尽了心思去设置各种机关来保护皇陵 为什么最后还是被盗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代,皇陵,历史解密

    古代皇帝的地位都是非常的尊贵的,他们不仅掌管着天下的权力,而且还拥有着无尽的财富。他们在生前的时候享受的东西都是最好的,但是人都是有生老病死的,谁也逃不掉。因为皇帝也是人,所以也不例外。古代许多皇帝生前拥有着最珍贵的东西,因此他们想在自己死后也让这些东西陪葬。这不得不说皇帝们的占有欲都是非常强烈的,

  • 此人虽篡位,却让大明成了世界强国,来朝拜的国王就算死也要葬在大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而自从朱元璋接受这个烂摊子后,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国力渐渐强盛,而等到朱棣继位,大明帝国更是扶摇直上,威名远播。让我们回到永乐大帝的时代看看。朱棣虽然是篡位坐上了皇位,然而这位帝王的文治武功却可圈可点,他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大明在他的治理下,国力

  • 夷陵之战后,虚弱的蜀汉为何再度强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在刘备建立蜀汉时,东吴已经偷袭了荆州,并斩杀了关羽等将领。为了给关羽报仇,并夺回荆州,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此战,东吴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 徐达真的是吃了朱元璋赐的蒸鹅才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徐达,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关于徐达的死因,在历史上一直有一种说法,说他是被朱元璋给害死的。徐达因背上生疮不能吃鹅,朱元璋为加害他,赐给他蒸鹅吃,徐达含泪吃完后病发身亡。这种说法均出于野史,在正史中从无记载,属于道听途说,没有多少可信度。而在《明史》中却有这样的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徐达生背疽而死。朱元璋亲至葬礼,列其

  • 古代人为什么要建塔,塔有什么用途?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我国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一种高耸的古代建筑物——塔,它们丰富多彩,点缀着河山景色,有的已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塔是宗教建筑物,我国建塔是从佛教传入开始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佛教源于印度,塔也是从印度传来的。中国佛塔源于印度的窣堵坡(Stupa),翻译成中文最常见的是“浮屠”,后来中国人创造出“塔”这个

  • 1200年来仍受欢迎的美白方法,杨贵妃是什么美白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唐朝女子如何美白养颜?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为此费尽心机,经过上千宫女临床试验后,终于从数千种中药材中研制出一物——美白霜,并迅速风靡长安,甚至出口波斯和东瀛等地。而1200年后的今天,杨贵妃当年所使用的方法,仍然受到爱美女子们的欢迎。杨贵妃所使用的美白方法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唐朝时期,从李世民开

  • 真实的商纣王容貌俊美、力大无穷?雄才大略、文治武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商朝,历史解密

    成王败寇,历史多半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隋炀帝因为做了亡国之君,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在《唐史》中被替换成了凶狠残暴,并被戴上了“暴君”的头衔。崇 祯皇帝因为做了亡国之君,他曾经的励精图治在《清史》中被说成昏庸无能,甚至被称为“傻瓜”皇帝。那些取而代之的“幸运儿”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向世人 阐述自己改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