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成祖朱棣的一生是怎样的,如何评价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的一生是怎样的,如何评价明成祖朱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840 更新时间:2024/1/22 10:24:50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今天我们就说说它历代皇帝中最厉害的一位,明成祖朱棣的一生,他所作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大明!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战争打了四年,中间的过程对于最后的获胜者朱棣来说是险之又险,朱棣以一城之地击败拥有整个天下的朱允炆,最早时的班底还只有八百人,不可思议的以弱击强。朱允炆在优势巨大的情况下被击败,除了战场内、外策略上的失误外,对手朱棣的逆天好运气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靖难第二年,朱棣率领的大军和李景隆所率朝廷的大军会战于白沟河,起初朝廷军队占据绝对上风,明军不仅数量远远多于朱棣的私军,在多次交战中战力和战绩也并不落下风,因此气势如虹,朱棣的部下都已经产生畏惧心理了,大战中朱棣本人都几乎被擒,关键时刻老天爷站出来帮忙,一阵大风吹断了李景隆的帅旗:

时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王奋然曰:"吾不进,敌不退,有战耳。"乃复以劲卒突出其背,夹攻之。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古代军队作战,信息传递不便,目测帅旗安全就代表着中枢指挥系统的安全,结果一阵风让明军以为指挥系统出事,被朱棣趁机击败,后世都说李景隆是纨绔子弟、是大草包,其实他不是败于朱棣之手,是被老天爷给打败了。

朱棣击败李景隆后顺势进攻,一路打到济南城下,明军刚刚大败而逃,济南附近暂时没有了可靠的军事力量,成为孤城一座,朱棣率军日夜攻打,济南城守将铁铉眼看着要守不住,想出了一出诈降之计,试图引诱朱棣入城,然后把他干掉,结果朱棣再次被老天爷青睐:

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侯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

朱棣差一点就上当中伏了,也不知是放城门的兵士紧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在他快要进到城门里面的时候,城门自己掉下来了,铁铉的计策在千钧一发时失败,朱棣又一次逃过一劫。

靖难第三年,朱棣在和明军对垒时仅率十余骑就跑到最前方去刺探情报,被发现后没来得及跑掉,明军本来已经将朱棣的这十几人包围住了,眼看着朱棣落网,朝廷平叛大业即将成功,但明军却被一道命令困住了手脚:

王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

双方敌对,建文帝却下令不准对敌方首脑下死手,对于明军的前线将士来说,建文帝实实在在是个猪队友。在这种情况下,老天爷再次出来帮助朱棣战胜明军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是日复战,自辰至未,两军相胜负,东北风忽起,尘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风纵击,庸大败。走德州。吴杰、平安自真定引军与庸会,未至八十里,闻败引还。王以计诱之,杰、安出兵袭王。闰月戊戌,遇于藁城。己亥,与战,大风拔木,杰、安败走,追至真定城下。

"东北风忽起"、"大风拔木",呵呵,老天爷再一次刮起两阵大风,帮助朱棣连续击败盛庸、吴杰、平安所部。这些明军将领估计心都是凉凉的,只要一和朱棣决战就起大风,还都是往明军方向猛吹,这仗简直没法打。"靖难之役"头三年的几次大决战,明军因为气候的突变不断转胜为败。

"靖难之役"一共打了四年,前面三年打完,朱棣虽然只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座城,可建文帝也没落到好,能随时动用的有生力量逐步消耗殆尽。结果在第四年让朱棣孤注一掷,轻骑直下,几乎毫无阻拦的就拿下了首都南京,据一城起兵,占三城决战,朱棣就这么击败了实力远远超过他的建文帝夺得了江山,虽然建文帝的应对策略多有错误,可朱棣在战场上多次借风向败敌,运气也绝对算得上是逆天了,而他之后的一番成就也没有辜负这段运气。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居然跟建文帝一模一样削藩。作为资深藩王,又亲自起兵造反夺得了皇位,朱棣比任何人都清楚藩王制度对于中央皇权的威胁。但是朱棣本身就是打着诛讨主张削藩、变乱祖制的奸臣为借口才起兵的。这边才刚刚当上皇帝,立刻就变脸要削藩,这个就太打自己的脸了。所以为了掩人耳目,他登基之后恢复了周、齐、代、岷四位亲王的封藩。

但朱棣仅仅装模作样了几个月,就立刻展开了行动,他找了个罪名,削除了代王和岷王的军队,接着又将齐王贬为庶人,然后又削除了辽王的军队,将军队最多的宁王转封到了南昌。几年的时间里,所有有威胁的藩王的军队几乎都被拔除。事实证明,藩王制度对于国家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朱棣成功削藩的结果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坚实,牢固。

但是,朱元璋当初分封藩王可不是为了给子孙后代添乱的,是因为朱元璋觉得外人靠不住,才将兵权都交给自己的儿子的。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可都是大明王朝防御北方外敌的中流砥柱。可是朱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亲叔侄也依然靠不住,那怎么办,难道皇帝陛下亲自去北方驻守么?他还真就这么干了,这就是朱棣登基之后干的第二件大事迁都。

朱棣将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往到北京,一来北京是他的发祥地,是他的老底盘了。重回北京的朱棣可谓是龙飞天、凤还巢,自在的不得了。另一方面,首都迁到北京,可以直接加强对于北方的防守,确保国家北方的安定。可是迁都北京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江南向来是古代的富庶之地,住在南京是很舒服的。而北京在当时而言就有些苦寒了,物资也要少很多,不适于皇帝享受生活啊。

当然,皇帝是永远有办法的,为了改善在北京的生活,朱棣又干了第三件大事修河。从朱棣登基的第一年,确定要迁都北京后,他就开始着手修浚大运河。元朝的时候曾经修了通惠,济州、会通三河,连接隋朝的运河形成京杭大运河,但并未全线通航。朱棣登基后,下令疏通整个京杭运河,运河畅通之后,南方的粮米和是丝帛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往北京,保证了首都的物资供应,也增强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抵挡住了北方的侵犯也只能算是解了外患,对于朱棣而言,还有一个内忧始终没有解决,这个内忧不是别人,正是被他抢了天下的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身为一个皇位斗争的失败者,本不应该让朱棣担心,如果他死了或者被活捉了那就更加万事大吉了。可是朱允炆失踪了,生死不知,这甚至比朱允炆活着更让朱棣难受。朱允炆若是活着,朱棣还能想办法去抓住他,可他这般死活难料,让朱棣始终提心吊胆又无处使力。

为了朱允炆,朱棣又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东厂,由宦官管理,除了用以监督官员,镇压建文帝旧部,还有一个秘密使命就是追查建文帝的下落。东厂的设立将明代的特务政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为明代后来的宦官转圈埋下了隐患。

东厂建立了之后,无数探子在整个天下搜寻建文帝的下落,但是依然一无所获,朱棣便又产生了一个想法,难不成朱允炆是逃到了海外么?于是他又干了第二件事派遣郑和下西洋。朱棣在位期间,郑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是在朱棣驾崩之后),虽然朱允炆没找到,不过倒也发展了明朝和西洋诸国之间的关系,也算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

朱棣在位期间,明朝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乃至外交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繁荣了明朝的经济,巩固了政治的根基,并且扩大了外交影响力,提升了国际声望。

纵观朱棣的一生,还是可圈可点的

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

发动了历史上着名的“靖难之役”;

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

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

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而我个人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

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

《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

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血腥的场面可想而知。

不管怎么样,朱棣的功绩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也正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蒙受巨大的亏损,陷入了闭关自守的状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鳌拜的下场如何,康熙是如何应对扳倒鳌拜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鳌拜是怎样成为一号权臣的,康熙是如何应对的,最终鳌拜的下场如何?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和两个小孩子经常相约练武喂招,每次比完了都要回去找师傅教新招术,韦小宝是假,被康熙称为小桂子,韦小宝以为康熙也是小太监,康熙自称小玄子,康熙和韦小宝练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付鳌拜,最后两人设计找几个小太监练摔跤,&l

  • 乾隆活了多少岁,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活了多少岁?在中国数千年的帝王史上,超过八十岁的长寿皇帝有三位:一是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活了八十六岁;二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享年八十二岁,而乾隆皇帝终年则为八十九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是出生于和平时代的天子,但是有一点却和十分相似,那就是对平民百姓十分仁慈;在乾隆执政期间,他非常重视

  • 三国法正是个怎样的人,一个原本可以改变三国历史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法正,一个原本可以改变三国历史的人,若他在蜀汉未必败。孟达机警,与申耽、申仪商议:“我与法孝直同有功于汉中王;今孝直已死,而汉中王忘我前功,乃欲见害,为之奈何?”在申氏兄弟的唆使下,孟达反水,将上庸献予曹魏,并祸及并导致刘封被杀。诸葛亮的这一计策加大了西蜀在失去了关羽和荆

  • 郭嘉字什么,郭嘉追随曹操做出了哪些功绩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郭嘉,字什么,他的名字中包涵深意?郭嘉的名字是从《易中天品三国》之后开始被广大公众所熟知的,易中天对于郭嘉是非常认同的,认为他是曹操的第一谋士。随着公众对于郭嘉认识的加深发现,郭嘉确实有很大的才能,他在诸多方面都帮助了曹操。郭嘉说过很多话,在这里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郭嘉的十胜十败论。这十胜十败论可谓流

  • 秦三世子婴的身世是怎样的,秦三世子婴是谁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秦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一个极其短命的王朝,仅仅存在十几年,就在历史上永远消失了。而今天,虽然说起秦朝的皇帝,大部分人都说“二世而亡”,事实上还有一个秦三世子婴。关于子婴的身世,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人认为是扶苏的儿子,也就是秦始皇的孙子,有人认为是胡亥的哥哥,也有

  • 孔融弑母的故事是真的吗,孔融不孝言论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耳熟能详的三字经,是我们小的时候都曾听过的。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小的时候以恭敬孝顺闻名,那么为什么会走上弑母的道路呢?这要从孔融所处的政治背景开始说起了,孔融天赋异禀,勤奋好学,加之书香门第,在汉献帝继位后,他就

  • 加官进爵是什么刑法,加官进爵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打消皇帝对如懿的猜疑,海兰亲自送走了凌云彻,当海兰说赐给他加官进爵刑法的时候观众便感到好奇,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刑法具有这样美的名字。但是看到凌云彻被拖着佝偻的身子,听到他沉重呼吸声时,我们应该明白他死的很惨。在电视剧镜头中并没有演出凌云彻被行刑的过程,可观众还是为凌云彻感到心疼。只有他死了如懿

  •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画龙点睛的主人公以及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相比大家从小学的时候就都知道了,但是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并不重要,要是随便问一个小孩画龙点睛的主人公他肯定知道,重要的是画龙点睛的典故是什么,还有画龙点睛要用在什么地方才合适。画龙点睛用来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其主人

  • 商鞅怎么死的,商鞅被杀的原因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赢驷为什么杀商鞅,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的人都知道商鞅变法这次历史上的变革,商鞅变法从多方面上做出了变革,给秦国的经济,土地,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可是既然是秦国的有功之臣,怎么在秦孝公退位以后,却被惠文王赢驷杀害呢?1、有私怨。当年赢驷年少时犯法被商鞅新法处置,他的两个师傅也被判刑。所以秦惠王,包括公子虔

  • 刘邦为什么要礼葬虞姬,刘邦也喜欢虞姬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个虞姬就不得不说这个刘邦和项羽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什么的反正小编是看不太懂了,不过不要紧的,看不懂的可以慢慢学习。今天就拿这个刘邦为什么要礼葬这个虞姬说起,看看这个刘邦和虞姬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个关系吧,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看看!刘邦礼葬虞姬一事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作为传说,刘邦礼葬虞姬的原因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