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中梓有着哪些治病轶事?他是怎么给人治病的

李中梓有着哪些治病轶事?他是怎么给人治病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43 更新时间:2024/1/3 17:34:06

在明朝的时候,有个著名的医学家,名唤中梓。他的医术颇高,有的病人即便是远隔千里,也要请他来治疗。李中梓是上海人,有一个安徽新安郡的吴邃患者,因病情难愈,不远千里请李中梓前去治疗。

李中梓赶到患者家里的时候,患者告诉李中梓,说他头目眩晕已经三年了,但是李中梓给他诊治的时候却发现,他还有恶寒战栗的表现,而且已经是五月了,他还要烤火取暖,躺在病床上,还要几个小妾围在他身边,为他取暖。

李中梓问他以前请的医生是怎么给他治疗的,患者说,请过几个医生,给他开的是一些干姜、桂枝之类的药材,但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了。李中梓于是就知道了,原来这是在治疗上没有对证,误治导致的疾病加剧。李中梓已然是心中有数,便开始分析眼前的这个患者的病情了。

李中梓认为,这个患者的头目晕眩虽是主诉,但切中病机的证候反而是战栗恶寒,五月火。你想想啊,怕,天热依然要烤火,这说明什么?按照常理来分析,明显是寒证嘛!但奇怪的是,前面几个医生也是按照寒证来治的,开了干姜、桂枝等辛温散寒的药材,不但疾病没有痊愈,反而加重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李中梓还是得拿出他的医学绝技,那就是把脉。一把脉,发现这个患者的脉象在浮取的时候,比较细小,但在沉取的时候,却又搏坚,这种脉象、这种证候迷雾重重,似乎矛盾较多,但仔细理清思路,便会发现,这原本就是表虚里实,内热外寒,郁火伏于内,难以发于外。

李中梓看了这个患者的脉象,对这个病案作出了“虽恶寒而不喜热汤,虽脉细而按之搏指,灼然为内真热而外假寒,热极反兼胜己之化”的论断,所以就处以黄连解毒汤去黄芩之凉药,加柴胡、生姜发散之品,寒热之中,加以甘草调和药性,乘热服用,凉药热服,对待真热假寒,可谓是恰到好处。

李中梓拿出纸笔,在处方上写道:“山栀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一钱五分,柴胡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五片,乘热亟饮之”,患者家属按照这个方子煎好药汁,患者喝了没多久,就感觉到没那么怕冷了,喝第二次的时候,就不要烤火了,差不多一月的时光,卧床不起的疾病也就好得差不多了。为了巩固疗效,强健患者的体魄,李中梓让他再用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用人参汤送服,两月之后就完全康复。

后来,李中梓在给门人讲述医案的时候,提到了这个医案,门人也有疑惑,这个患者的主诉不是头晕目眩吗?为什么治疗方药中并一开始没有治疗头晕目眩的啊?李中梓不紧不慢,为门人们娓娓道来。

这个患者所出现的主症是眩晕、战栗、恶寒、喜暖、不喜热饮,服用干姜、桂枝等药而病势日剧。那么,就得来剖析一下这个患者的病机了。

一般来讲,引发眩晕的主要原因,大多认为与肝风有关,如《黄帝内经》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说法;忧郁恼怒等情志因素也能导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中医有“乙癸同源”之说,由于肾精匮乏,导致肝木失养,也会发生眩晕。战栗在这里是由寒冷所致颤抖;恶寒多见于外感表证或阳虚里证,五月而向火,也证明其为寒,然而寒证应该喜欢热饮,而本案却不喜欢热饮。则应该值得我们反思了,这个细节也许无关紧要,但很可能是“独处藏奸”。此证本为虚证,而出现恶寒、战栗的兼证,而此兼证又有寒热性质的质疑之处。

这个就涉及判断寒热真假了。那么,判断寒热真假的关键是什么?起码要有三个表现,一是口渴引饮(不喜热饮喜冷饮),二是脉搏有力,三是二便燥赤,这个患者具备口渴引饮和脉搏有力两个表现,这也正是整个病案的“法眼”所在,若忽略了这个细节,往往容易导致辨证迷失而出现误诊。

而这个患者的脉象也是扑朔迷离的,“浮之细小,沉之搏坚”,是一对相反之脉,从这个脉象就可以瞧出端倪,浮之细小乃是表虚之脉,沉之搏坚便是内实之兆。

从整个病案来分析,这是一则表虚里实、真热假寒证。火热内郁,难以发越是本病的核心病机,然而致病原因又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患者的眩晕究竟是因而起,究竟病位病性如何?从医者一进门就已经发现了,患者躺在病床上,还要几个小妾围着,这说明了什么?可以晓得,这个患者平时肯定是纵欲过度,损伤下元,导致肝肾亏虚,龙火内伏,难以发越。

所以,刚开始发病的时候,那几个医生用干姜、桂枝等药没有效果,那是因为这个疾病的病因是“纵欲过度,肝肾亏虚,龙火内伏,难以发越”,所以治疗原则是什么?应该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火郁发之”。前面几个医生可能并没有深层次了解疾病的本质,只是根据疾病的表象,屡用干姜、桂枝等药,不仅不能发越郁火,反而会导致内火更甚。

门人们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了解到李中梓用药的奥秘,对于这个患者,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寒热真假的问题,再然后才是解决表虚里实,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眩晕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症状也就自然而然的痊愈了。

对于解决寒热真假问题,李中梓用的是黄连解毒汤加减,方中栀子、黄连、黄柏取黄连解毒汤之意,加柴胡、甘草、生姜,一方面清热解毒,另一方面,发散郁火。在整个方子里,栀子清解郁火,柴胡升解透邪,生姜发散解表,此三药将成为解决此证的关键。

对于解决表虚里实的问题,李中梓采取了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加知母、黄柏的用意在于黄柏的苦寒泻热、补水涸燥,知母的苦寒泻肾火、补中有泻,本方的点睛之笔在于用人参汤送服,人参安神益智,对于这个患者的眩晕必有良效。

标签: 李中梓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张兰德有四个老婆是真的假的 他不是自宫当太监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慈禧,历史解密

    在清朝末年,有一个人叫做张兰德,但是他进宫以后,换了一个名字,那就是小德张。他是太监,从十二岁的时候他就自宫,然后在15岁的时候他进了宫里,成为了一名太监。他有演戏的天赋,还曾经是宫里边的戏班子重要力量呢。他扮的是小生,扮相非常惊人,而且惊艳,而慈禧这个女人最爱看的就是这种戏曲,所以有这个能力的小德

  • 黄马褂在清朝代表着什么?为什么最后会烂大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黄马褂,清朝,历史解密

    黄马褂是清朝时期一种尊贵的服饰,是当时皇权的特殊象征,除了规定可以穿黄马褂的人之外,其他人是不可以穿的。在一些影视剧中,黄马褂常常被赋予特殊的含义,比如在《九品芝麻官》中,李公公给他的干孙子穿上了黄马褂,那么就算是八府巡按也不能打他。而在历史上,黄马褂也是真实存在过的,不过历史上的黄马褂并没有影视剧

  • 吕后独掌朝政的时候,樊哙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樊哙,汉朝,吕后,历史解密

    刘邦去世的那一年,樊哙差点丢了命。刘邦之所以要杀樊哙,而且让陈平和周勃直接提樊哙的脑袋来见他,表面上是因为樊哙不执行刘邦命他讨伐卢绾的命令。实际上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削弱乃至铲除吕后的势力。二是因为他功高震主。刘邦由于觉得刘盈很荏弱,又忌惮吕后越来越独断刚强。再加上他非常喜欢戚夫人,想把皇位传给更加

  • 绿营在清朝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他们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绿营,清朝,历史解密

    绿营兵,这是清朝入关以后,重新组建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的前身,主要来自明朝降军。他们投靠清朝后,被重新改编整顿,重新组成一支军队。绿营军主要是由步兵组成。这也是清朝前期,绿营兵跟八旗军相比,战斗力比较差的一个原因。八旗军主要以骑兵为主,而步兵为主的绿营兵,具有天然的劣势。当然,在绿营兵内部,也有少量

  • 清朝皇帝的子嗣很多都早夭,是医学不发达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清朝皇帝的子嗣很多难以成活,是医学不发达的原因吗?其实不然!说起古代皇帝,很多人想到的是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但是即使是这样,皇室这么多老婆,为何留下的子嗣却不是很多呢?有很多人说是当时的医学不发达的原因,很多子嗣在出生时或者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但是说到底,这些子嗣为什么这么容易得病呢?其实归根结

  • 宋朝神秘天才少年王希孟,一生就留下了一幅作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希孟,宋朝,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不缺天才,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神秘。这个宋朝的天才少年,简直“就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来到人间只为画一幅画,随后匆匆而去,甚至在史书上也难觅他的踪迹。他就是王希孟,18岁创作千古名作《千里江山图》,之后便杳无音讯,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中国有两位入错行的皇帝,一个是爱写诗填词的南唐后主李

  • 安·兰德的作品有哪些?风格都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安·兰德,美国作家,历史解密

    兰德认为自己主要为哲学家而非小说家,但她有时会遭到学术界哲学家们的贬低,批评她的小说和非小说的书籍都只是针对广大的读者,而非出版于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兰德对此则反驳道:历史上有许多将伟大哲学理念以小说形式表达的作家—包括但丁、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阿尔贝·加缪,让-保罗·萨特等哲学家也同时

  • 蒯通为什么劝韩信背汉自立?是在帮他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蒯通,汉朝,历史解密

    汉四年,韩信发兵袭齐,齐国上下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整个齐国便落入韩信手中。至此,项羽昔日在咸阳分封的十八路诸侯,臧荼、张耳、吴芮、英布已经成为汉王刘邦的臣子,临江王共敖仍是项羽的盟友,其他诸侯或是已死,或是下落不明。洗牌完成,韩信认为重新分配利益的时候已经到了,于是向刘邦自请为假齐王,刘邦很大度,

  • 揭秘:谁是《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原型?晚年成为“大清第一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从年龄上看,明珠的儿子,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最像韦小宝,生于公元1655年,比康熙皇帝小半年,二人从小就是玩伴,发小。但是除了年龄,纳兰性德最主要的成就还是文学,既没有参加除鳌拜,更没有参与后来康熙朝的一系列大事。其次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比康熙皇帝小4岁,生于公元1658年,也是康熙皇帝的童年玩伴,小

  • 揭秘:孙权后悔放走的蜀国大臣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三国开国帝王,他们的行事风格和执政理念尽管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渴望得到人才。为了得到人才,他们甚至不惜降尊纡贵,反复多次地去聘请一个人,就像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一样。当然就像是战场上的争夺一样,三国在人才的争夺上也是明里暗里地不停地进行着。蜀国有个大臣,他被叛乱者送给东吴,一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