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弃蜀投魏刘备不嫌弃,他的儿子和诸葛亮之子都同时殉国

他弃蜀投魏刘备不嫌弃,他的儿子和诸葛亮之子都同时殉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543 更新时间:2024/2/14 0:33:41

黄权字公衡,是巴西阆中人。他年轻的时候儿就是郡中小吏,益州牧刘璋也召他作为自己的主簿。黄权刚到刘璋手下没多久,就遇到了刘璋想要请刘备入益州抵抗张鲁这件事儿。当时益州内部两种观点非常分明,以张松法正为首的人就劝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但是另外一方面黄权等人就表示:“刘备有骁名,现如今请到他,如果把他当部曲看待,刘备肯定不满意。如果以宾客的礼节欢迎刘备,则会出现一山不容二虎的微妙局势,这样我们就有灭顶的危险。现如今我们应该坚守并防止刘备入川,静待其变。”

黄权的话刘璋没有听,甚至出城迎接刘备,因政见不和,黄权被外派为广汉长。

接下来刘备反水之后,攻取益州。刘璋原来的势力,基本上都望风而降,只有黄权坚守城池。最终刘璋亲自投降之后,黄权才投降刘备。

东晋人徐众评价此事表示:“权既忠谏於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有删节)”——《三国评》

曹操击破张鲁时,黄权赶紧找到刘备表示:“如果汉中丢失,则三巴不振,汉中若丢了就相当于把蜀地的股臂割掉是一个道理!(另外引申是要迎接张鲁,用其影响力更好的控制汉中)”刘备听从了黄权的建议,但可惜张鲁已经投降了曹操。

不过,后来杜濩事件、朴胡叛乱,斩杀夏侯渊,占据汉中的大方向战略,都是黄权的谋略。

刘备自封汉中王之后,封黄权为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准备讨伐东吴。当时黄权就认为吴人善于水战,而且顺流而下如果局势不妙很难撤退,所以自己想当前锋,让刘备作为后镇。可惜刘备不听,反而让黄权去督统江北的水军防止魏国偷袭。

众所周知,最后陆逊攻破刘备,顺便还将黄权的后路“断流”。黄权无法回到蜀汉,无奈之下投降了魏国。

黄权投降,有关部门就找到刘备表示应该将黄权老婆孩子关起来。刘备却认为:“是自己辜负了黄权,而黄权并没有辜负自己。”不仅如此,刘备还对待黄权的妻小如初。

刘备不追究黄权家属责任的举动,被裴松之赞赏。

魏国生活

曹丕曾经问黄权投降自己是为了相仿古人“舍逆效顺”吗?黄权表示:“自己曾经受过刘备殊遇,决不能投降吴国,因此才投降了魏国。而且自己是败军之将,不死已经是很幸运了,并不是效法古人。”

曹丕非常看好黄权(估计也是要立个榜样),封黄权为镇南将军,育阳侯,加侍中,甚至有权陪乘。

夷陵之战结束后不久,很多人都说刘备去世了,魏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当个节过且互相庆贺。只有黄权没有任何表示。曹丕听说刘备死了黄权不庆贺,本着“娱乐至死(其实另有深意)”的精神吓吓他,连下数道诏书要求黄权立刻马上赶紧来觐见。传诏的人就跟排队似的,大街上骑马飞驰,就跟要把这条街所有人灭三族的气势。当时的官署侍从全都吓傻了,以为曹丕极其愤怒,但整个过程黄权颜色自若,正常觐见曹丕。被曹丕大加赞赏,封益州刺史(虚封)。

后来司马懿对黄权非常器重,常常问黄权:“蜀中像你这样有能力的人有多少?”

黄权笑着回答:“没想到被您如此看重。”黄权回答了这个问题了吗?回答了,也许他不想透露蜀汉的实力,也许他早已不知道了。

有一次司马懿给诸葛亮写信曾提起黄权说:“黄公衡,为人快言快语,经常聊着聊着激动地站了起来赞叹您。而且对您可谓是赞不绝口。”

曹叡景初三年,黄权升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获得了无上荣耀。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曹叡曾经问黄权:“天下三分鼎力,魏蜀吴谁才是正统?”

黄权表示:“这个问题应该交给上天来解答,想当年荧惑守心,文皇帝驾崩。而当时吴国蜀国二主平安无事,这正是上天的意思。”

不直说,也不得罪人。

黄权的子嗣

细心的朋友们肯定会发现,黄权在蜀汉有一个孩子,其实黄权在魏国也娶妻生子。

正始元年,黄权薨逝,去世后谥为景侯。他在魏国有一个儿子叫黄邕,只可惜黄邕不知道是生理问题还是怎么回事,他没有孩子,最终魏国这边黄权的子嗣就算断了。

我们把视线转移到蜀国这边,黄权在蜀国的孩子叫黄崇,被蜀汉封为尚书郎,跟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起受命抵抗邓艾。诸葛瞻来到了涪县后却踌躇不前,黄崇屡次劝谏诸葛瞻应该速速占据险要,一定要将敌人阻击在平原之外。但诸葛瞻犹豫了,诸葛瞻最终拒绝了黄崇的建议,黄崇的阅历比诸葛瞻应该是丰富的,黄崇得知诸葛瞻此行径可能会误大事,就痛哭流涕,却无可奈何。

邓艾长驱直入,诸葛瞻父子拉开绵竹之战序幕,黄崇鼓舞军队奋力杀敌,却悲哀的发现大势已去,在又一次冲杀中,黄崇永远的留在了绵竹。有诸葛父子给你陪葬,不知道你会感到诸葛家族的忠烈呢?还是诸葛瞻名过其实的悲哀呢?

标签: 黄权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时期最重视人才的是哪个诸侯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春秋,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代,要说到重视人才,很多人难免要想到鲁国。那个时代是以军事力量作为国力强弱的判断标准。鲁国是周天子的嫡亲之国,又是礼仪之邦,是最为推崇周礼的国家。鲁国人推崇文化,孔子、墨子这样的先贤都出生在鲁国,鲁国有着尊师重教的丰厚土壤,在后来鲁国都城被攻破的时候,大军在城外城中学子依然能安然无恙读书诵

  • 李世民明明知道守城守不住,为什么还要让罗士信送死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罗士信是李世民麾下的一员猛将,以作战不要命著称。但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越是猛人,死在战场上的可能性就越大,罗士信即是如此。公元622年,李世民奉命平定窦建德死灰复燃的余党刘黑闼。相比窦建德,刘黑闼的作战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接连击败李玄通、李世勣,势头正猛。不过,当刘黑闼听说是李世民亲自出征

  • 晋惠公得罪秦国,被秦国俘虏后为什么没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晋惠公,春秋,历史解密

    晋惠公夷吾是晋献公的儿子,是晋文公重耳的弟弟,但是,他是在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以前,率先一步成为晋国君主的,当然,这倒不是他从重耳手中抢来的,而是在重耳和手下人看不清晋国形势时,放弃了这次机会,才轮到的夷吾,而夷吾成为晋惠公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他需要秦国的帮助和支持,比如,他答应给秦国割让五座城池。但是

  • 王竑:明朝文官,亲手殴死锦衣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竑,明朝,历史解密

    "传"到八月二十二日这天,一件更爆炸的新闻,却瞬间抢了"土木堡惨案"的头条:大明朝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竟被一个叫王竑的年轻言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活活打死了!先是悲愤土木堡惨案的群臣们,集体跑到午门要说法,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当着监国朱祁钰的面耍威风,大咧咧跳出来呵斥群臣,谁知没呵斥几句,竟被户科给事中王竑

  • 辽国到底有多少军队?居然能暴打几千万人口的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辽朝,五代十国,宋朝,历史解密

    西夏国的总人口不超过300万,平时的常备军不超过10万。但是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西夏立刻进行战争总动员,可以集结几十万大军。今天,我们来聊聊大辽国的情况。大辽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强于西夏,否则也不会能够长期暴打宋朝。那么,大辽国到底拥有多少人口呢。对于辽国来说,自己能够集结多少军队呢?其实,辽国军队的

  • 刘禅为什么要娶张飞的女儿?张飞的女儿很漂亮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禅,三国,历史解密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刘禅成为蜀汉皇帝,而他一生前后有两个皇后,第一个是敬哀皇后,第二个张皇后,其实这两位皇后是亲姐妹,她们都是张飞的女儿,刘禅虽然是皇帝,但也是胆小懦弱之人,为何敢娶猛张飞的女儿呢?刘禅娶张飞之女,完全是政治联姻,张飞是蜀汉开国元勋,官至车骑将军,而且他从创业之初就跟着刘备,一直忠心

  • 萧子良是个怎样的人?向来宽仁博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萧子良,南北朝,历史解密

    齐永明十ー年(公元493年),武帝萧赜去世,皇太孙萧昭业继位。临终之时,萧赜留下遗诏,让竟陵王萧子良辅政。萧子良向来宽仁博爱,不喜好处理政务,就向萧赜推荐西昌侯萧鸾,任命他为知尚书事,让他参与辅政。第二年,萧子良因病去世。萧昭业即位后荒淫无道,萧鸾数次劝谏,萧昭业不仅不听,反而心生忌惮,想除掉萧鸾。

  • 亚历山大东征与马其顿打开亚洲的大门:格拉尼卡斯河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亚历山大,历史解密

    公元前334年8月,在马尔马拉海南岸的格拉尼卡斯河附近,亚历山大大帝首次遭遇到了他的波斯对手。经过短促而激烈的厮杀,马其顿东征军笑到最后,也打开了广袤亚洲世界的大门。虽然只是亚历山大东征历史上的最小规模会战,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方在后来的决策发挥。波斯帝国的危机亚历山大东征前夕 波斯依然是世界头号

  • 她一生贤良淑德,却成了明朝第一个被废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胡善祥,明朝,历史解密

    一生贤良淑德,却成为了明朝第一个被废的皇后,皇上晚年为此懊悔!古代时期一直是男权社会,而女人要想得到尊重,在当时只能成为后宫里面的妃子,得到皇帝的宠爱,这样就算你是社会上最底层的,你也可以位居高位,享受着荣华富贵,天下人的朝拜。今天我们所要讲的这位皇后,可以说她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皇后,贤良淑德,善解

  • 乾隆拥有大智慧,在位多年始终纵情山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我国古代历史悠长,时代更迭,朝代变迁,每一个漫长的朝代都会经历好几位皇帝,但不是每个朝代的每位皇帝都可以名垂青史,这和他们在位时的成绩时局的安宁和百姓生活的安定有很大关系,如果人民安居乐业,边境太平,提出的政策被大臣一致通过并且施行得很好那就会被当做是一个好皇帝。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口碑就很好,深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