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崇焕是怎么死的?袁崇焕到底有没有被冤杀?

袁崇焕是怎么死的?袁崇焕到底有没有被冤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570 更新时间:2024/1/18 20:15:30

崇祯三年,镇守边关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被以“谋叛”大罪论死。“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明史列传147》)这是继南宋赵构冤杀岳飞之后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起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自毁长城冤狱,其回响会伴随中华历史,即使千年也依旧余音袅袅,让人悲愤痛惜。

袁崇焕坐的是叛逆罪,所谓“磔”即是分尸,比之岳飞遭遇更惨。赵构杀岳飞,虽为求苟安,毕竟是其私心作祟。而崇祯杀袁崇焕,则是地地道道的自毁长城,“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观崇祯其人的作为,并非如历史上以往的亡国之君那么昏庸荒淫,也没有坐视国事日非而不顾及,“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一度被朝野誉为“明主”,面对危难时局,一心励精图治,“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既然崇祯是一个勤于政事的勤勉皇帝,为何会作出此等不智之举呢?

这和崇祯的性格和心理有关。明朝的朱家皇帝,皆有近乎病态偏执性格,莫不多疑刻薄,刚愎自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按现代心理学,所谓偏执症状是指带有妄想性的信念,通常是被迫害性的。至于偏执性人格指对于事实上或想象出来的羞辱,常有过分的敏感和自我牵连,故常有为此给予反击等想法。此种偏执性性格,人格相对完整,很少出现精神衰退现象。主要症状是妄想,但这种妄想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归纳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这类妄想渗透到妄想者人格的整个结构及特征中,二是妄想发展按部就班、逐渐进展、层次井然、前后协调、条理清楚,从而是自成体系。

崇祯画像

偏执症状从明前朝太祖的多疑刻薄,成祖的狠毒无情,宪宗的滥用私人,武宗的狂妄自大,神宗的偏激逆反中都可以找得到影子。崇祯即位之际,国家早已积重难返,国事日非,朝上“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民间“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忧愤之中的崇祯,不免“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愈是如此,妄想性的偏狭愈强烈,到后来,崇祯发展到认为一切皆归于“士大夫误国家”。对身担重责的大臣,崇祯通常是先寄予极大的,甚至是超出实际的期望,一旦令其失望之后,又一变而为为切齿愤恨,必杀之而后快。故崇祯在位17年,所戮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有7人,巡抚有11人。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走马灯,先后用了近五十人。崇祯以唯才是用为标准,有讽刺意味的是,居然满朝无可撑局面之人。其真无人乎?其个性不容人也。

这样再论袁崇焕的冤狱,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崇祯刚开始对袁崇焕也是寄予厚望的。“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袁崇焕说了句不该说的大话,五年平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崇祯信以为真了,而对臣僚一些纸面上娓娓动听,却无实际收效的言论祟帧总是非常反感。这就种下了第一个祸根。

事后,深知崇祯性格的给事中许誉卿问及此事,袁崇焕回答:“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许誉卿提醒:“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袁崇焕这才自知失言。所以后来,“崇焕又言:‘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帝起立倾听,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还之臣、桂尚方剑,以赐崇焕,假之便宜。帝悉从之,赐崇焕酒馔而出。”袁崇焕把话说得太满,崇祯平边心切,也不顾是否可行,一味下注,而后又感觉亏了本,以至认定袁崇焕辜负其信任,有被欺之感。这种下了第二个祸根。

“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这是第三个祸根。毛文龙虽为地方军阀,实力也一般,但天以来,明廷对其颇为倚重,“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地。”而且从战略上考虑,毛文龙以海岛为基地,以游击战术出击,确实起到了牵制清兵的作用。此话题可详细论述,这里略过。尽管毛文龙部有贪功,冒饷、不肯受节制,难以调遣等问题,但小疵不能乱大谋,袁崇焕杀毛文龙系冤杀、误杀,这基本是定论。结果辽之东南战场从鸭绿江到旅顺的主要城镇、海港、海岛以及属国朝鲜,都先后被后金占领,明几乎全部退出上述地区,毛文龙多年的惨淡经营化为泡影。何况,毛文龙死后,局面更加乱。其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先后作乱,而后降清,更证明了这一点。毛文龙被斩,“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这仅仅是崇祯基于用人不疑的思路,他对此是相当不满意的。这样,袁崇焕有过在先,就更不能出一点岔子了。

当时,尽管明屡战屡败,但基于天朝尊严,“诸将罔敢议战守。”而“议战守,自崇焕始。”不过,袁崇焕的和议虽战略上完全正确,但没有顾及娇纵自大,尚无危机意识的“国情”。“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后来袁崇焕迫于压力,也不敢多言议和,他对崇祯曾经小心地建议:“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之说。”虽然得到认同,不过这种与皇太极关于和议的私下书信往来,是比较容易受人以柄,而且极易引发猜疑的事情。崇祯本人对议和的态度表面比较暧昧,但内心绝对反感。后来到崇祯十年,又有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及此事,崇祯也曾私下允许杨见机行事,但又下令严禁邸报传抄,主要是碍于面子,不愿与后金平等对话,害怕外廷议论。而后来京都危机,袁崇焕议和之事被曝光张扬,为祸根四。

崇祯三年十月,皇太极率精骑十万,避开袁祟焕把守的锦远防线,绕道察哈尔入长城,攻占遵化。袁祟焕急驰入授,并于后金之前赶到通州。后金军改道西犯京师。“崇焕惧,急引兵入护京师,营广渠门外。帝立召见,深加慰劳,咨以战守策,赐御馔及貂裘。崇焕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城中,不许。出与大军鏖战,互有杀伤。”皇太极只得退兵。本来,“时所入隘口乃蓟辽总理刘策所辖,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不过,京都百姓和一些无知官员不懂这些国家政治军事大事,只觉得既然是袁崇焕戍边,敌大军压境,自是袁守疆有过,“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于是怨声载道,皆指袁崇焕的不是。何况袁崇焕有与敌和议的事实,更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这是祸根五。

明史》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这就是说,杀袁崇焕是后金皇太极的反间计。反间或有之,但实际未必是袁崇焕的死因。袁崇焕下狱是崇祯二年十二月,处斩是三年八月,中间有近九个月的时间,如果要慎重审讯,反间不难破解。崇祯虽偏狭,但并不昏庸,对国事也不是不了解。京都危机无需仔细分析就可明白与辽东防线无关,这根本是基本事实。然而,崇祯痛恨的是袁崇焕戍边以来,未曾为他分忧,尽管辽东稳固,但清军依然可以大模大样的绕过山海关骚扰边境。五年平辽的诺言看来是不实之词。这是对大臣要求苛刻的崇祯所不能容忍的。此外,后金居然兵临京师,引发了朝野的骚动、惊恐和不安,所以这等奇耻大辱必需一个罪不可赦的替罪羊来平息,否则天朝面子何在?此事之后,袁崇焕因和议曝光而广受非议,对辽东局势,当时朝野虽有危机感,却并未真正警醒,始终停留在战事不利始于将帅无能的旧思维方式上,恰恰和议对如此的一个依旧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的王朝是最难以启齿的羞耻,这是最后一个祸根。

有此六因,袁崇焕的悲剧就在所难免的发生了。应该说,崇祯也未尝没有过思想斗争,但性格因素让他更愿意以妄想和猜疑了结。事后,崇祯为自己辩护说:““朕御极之初,摄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因协民艰,廉通者又迁疏无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惊,此士大夫负国家也。”

不过,尽管群情往往偏激一时,但事实不会因此被长久扭曲。袁崇焕死后,“天下冤之。”崇祯非昏君,也在不停地反省,只不知他对冤杀袁崇焕是否也有过一丝悔意。崇祯八年八月、十四年二月、十五年闰十一月、十七年二月,崇祯先后四次下诏罪己。后来更一度避正殿,居武英殿,减膳撤乐,如不遇典礼之事,平日着黑衣理政,与将士共甘苦,至“寇”平之日为止。可惜一来时局已不可挽回,二来个人心理偏激,既刻薄又猜疑,无法建立起同心同德的政治集团,始终觉得满朝无人,群臣负我。就这样在孤寂痛苦之中走到了277年的朱家大明王朝的终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道光皇帝节俭事例,谁是史上最节俭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道光皇帝是个平庸守旧的皇帝,想要禁烟结果却导致了鸦片战争,不敢对付英国人又搞得中国很丢人,实在是弄得他很无奈,也弄得大清国很无奈。可是他在主观上,不能说没有努力想要成为一个好皇帝,他也为了使国家更好而做出了许多努力。最有名的,除了禁烟,就是他的节俭与吝啬了。作为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然是想要什么

  • 小龙女被尹志平玷污了吗?“尹志平 玷污小龙女”情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不论《神雕侠侣》让什么人来拍,始终绕不过去让男生女生都遗憾到捶胸顿足的“尹志平玷污小龙女”情节。今时不同以往的是,由于种种壹读君不能说的原因,观众们从可怜小龙女的情绪转向同情尹志平,哦不,应该是甄志丙。原着和电视剧太经典,壹读君一时都改不过来口。小说中的尹志平因痴恋、奸污小龙

  • 上官婉儿怎么死的?上官婉儿墓室里无棺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上官婉儿,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人,祖籍陇西上邽,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

  • 北宋王朝怎么灭亡的?北宋是如何覆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他们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大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丝和皮毛。他们无需从别处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是英国人赫德《中国见闻录》里的记述。如果不加上时间背景,读者的眼前定会由此出现一幅繁荣大国的美丽画卷,而实际上,那是一个悲惨世界他所说的,是行将就木的晚清。一百年前,国尽可欺的清国咽下最

  • 古今采花大盗第一人花冲,皇帝亲自下旨处以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导读:看过小说《三侠五义》的人都知道,这部小说中有一个名叫花冲的采花大盗。只因此人年轻貌美,风流潇洒,又会武功,经常夜入民宅,骗奸良家女子,所以他一生中采花无数。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这个采花大盗还是被开封府包拯手下的号称“御猫”的南侠展昭擒获。当然,这只是小说虚构的情节

  • 水浒好汉中谁第一个脱离梁山?公孙胜先后两次脱离梁山的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征方腊对于宋徽宗和蔡京、高俅等人来说,绝对是个多赢的结局:以寇制寇,既彻底摧毁了方腊的起义力量,梁山的力量更是大幅度消减,再也不能对朝廷形成威胁。可叹水浒108条好汉,经此一役,枝叶离散,十存二三:阵亡59人,于路病故10人,杭州六和寺鲁智深坐化。到宋江等人回到京师,觐见徽宗时,在世者仅38人。其实

  • 秦可卿身世之谜,红楼梦秦可卿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秦可卿,乳名可卿,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艺术形象,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有三重身份:在人间,她乳名可卿,谐音“情可倾”,是宁国府重孙贾蓉的原配,营缮郎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和平,被贾母赞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但因爬灰(贾珍)、养小叔子

  • 杨贵妃秘史怎么死的,杨贵妃究竟死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电视连续剧《杨贵妃秘史》第一集中,“杨玉环”一句画外音“我在东瀛无尽地等待”泄露了这部电视剧演绎的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千古谎言。剧中杨贵妃不是在马嵬坡香消玉殒,而是在遣唐使帮助下逃到日本。而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导演对于一反“常识”的

  • 林冲棒打洪教头,水浒中的林冲战力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柴进与林冲正吃酒间,只见那洪教头)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头,必是柴进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是东京80万禁

  • 孙悟空和二郎神谁更厉害,孙悟空大战二郎神谁赢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导读:孙悟空嫌弼马温官小,那么,他究竟有多大的本事呢?我们有必要对他的战斗力进行一次客观公正的鉴定。孙悟空反了之后,托塔李天王奉旨来捉,李天王仅带本部人马来的。巨灵神是第一个与孙悟空单挑的人,“大圣轻轻轮铁棒,着头一下满身麻。”才一个回合,就敌不住跑了。猴王笑道:&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