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渊晋阳起兵真相是什么?李渊父子为什么要反隋朝?

李渊晋阳起兵真相是什么?李渊父子为什么要反隋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681 更新时间:2024/1/11 7:44:15

公元617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李渊父子的“晋阳起兵”。它就像一记劈裂天空的绚丽闪电,一举刺破隋帝国的茫茫黑夜;又像是一道穿越浓云的熠熠曙光,瞬间照亮了大唐王朝的清晨。这个令天地变色、令历史改辙的大事件有诸多人物参与,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大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他们是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唐俭柴绍殷开山、刘政会、温大雅、武士彟……这些人是晋阳起兵最重要的骨干力量,正是有了他们的推动、策划、参与,这次起义才能获得成功,大唐王朝最终才得以横空出世。可不管怎么说,他们终究只是这个大事件的配角。

晋阳起兵的主角,当然非李渊父子莫属。可问题是,在李渊父子当中,谁才是这次起兵的“首谋之人”?谁才是这个大事件真正的灵魂人物?谁才是大唐三百年基业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对此,历代官修正史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李世民。后晋刘昫修撰的《旧唐书》声称:“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也断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更是斩钉截铁地说:“起兵晋阳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谋”;“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李世民真的是晋阳起兵的“首谋之人”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按照官方正史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和李渊在晋阳起兵前夕都做了些什么……李世民跟随李渊来到太原后,迅速结交了一批江湖义士。《旧唐书·太宗本纪》称其“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资治通鉴·隋纪七》说:“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

长孙顺德与刘弘基就是在这个时候与李世民结成了生死之交。长孙顺德是长孙晟的族弟,与刘弘基原本都是隋宫廷的宿卫军官,因逃避辽东兵役,亡命太原投靠了李渊,因此与李世民相结纳。这两个人后来在募集义兵时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刘文静和裴寂也在此际先后加入了李世民“潜图义举”的行列之中。刘文静时任晋阳令,裴寂时任晋阳宫监,二人因职务交往而成为好友。他们目睹天下大乱,而自身前途未卜,时常相对而叹。有一次,裴寂说:“贫贱如此,又逢离乱,将何以自存?”当时刘文静还未参与李世民之谋,但是暗中已经对他极为倾慕,所以趁机游说裴寂道:“李世民非寻常之人,其胸襟豁达类似汉高祖,天纵神武如同魏武帝,虽然年少,却是命世之才!”言下之意是让裴寂和他一起依附李世民,可裴寂对此却不以为然。

不久,刘文静因与李密有姻亲关系而坐罪,被关进郡狱。正当他对前途感到茫然之际,李世民忽然亲自来狱中探望他。刘文静大喜过望,马上向李世民发出试探,说:“天下大乱,非汉高祖、光武帝之才华者,不可平定四海!”李世民笑着说:“先生怎么知道没有?只是常人不知道罢了。我之所以来看你,并不是像小儿女那样注重个人感情,而是来和先生图谋天下大事,不知先生有何见教?”刘文静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如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天下群盗多如牛毛。值此之际,若有真命之主应天顺人,振臂一呼,取天下则易如反掌。今太原百姓为避战乱,皆入晋阳,文静为晋阳令数年,知其中豪杰之士众多,一朝啸聚,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亦有数万,一声令下,谁敢不从?进而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帝业可成!”

李世民听完朗声大笑:“君言正合我意。”从此,李世民与刘文静开始积极部署,准备起事。而这个时候,李渊在做什么呢?按照正史的说法:“渊不之知也。”而李世民则“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资治通鉴》卷一八三)李渊真的是这样浑浑噩噩,对李世民的起兵密谋一无所知吗?这个问题我们留待后面探讨,现在接着来看在官方正史中,李世民是如何软硬兼施地“说服”李渊起兵,而李渊又是如何举棋不定、出尔反尔的。由于裴寂与李渊的私交很好,所以李世民决定从裴寂的身上突破。他天天与裴寂交游,同时拿出私人的钱数百万,让人与裴寂赌博,每一次都诈输,把裴寂乐坏了。等到那些钱输得差不多的时候,李世民也顺理成章地和裴寂变成好友了。最后,李世民把自己的密谋告诉了裴寂,同时让他想办法说服李渊。

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此刻,裴寂已经很清楚他那些钱是怎么到手的了,只好点头同意。李世民和裴寂很快就想了一计。随后的日子里,裴寂天天去找李渊喝酒,喝完酒又顺便“送上”几位美女。一连数日,把李渊伺候得舒舒服服。几天之后,裴寂找了个四下无人的机会,不慌不忙地对李渊说:“二郎暗中蓄养兵马,欲举义旗,恐大事泄露被诛,所以让我以晋阳宫女奉公,此乃情急之下,迫不得已之计。如今众人心意已决,不知公意下如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和尚不准吃肉是怎么来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和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素食之风,古已有之,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十分盛行。古时吃素,倒不是由于当时经济落后,没有肉吃,只好以瓜菜裹腹。而是那时,已经出现了“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

  • 西晋名将羊祜是怎么死的?羊祜是病逝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祜hù羊祜是病逝的。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机密。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

  • 小乔救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小乔喜欢诸葛亮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小乔,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大美女,历史上关于小乔的记载并不多,关于她的资料介绍更多的来自于文学作品中。这也给了后人对小乔进行联想的空间。有人说小乔喜欢诸葛亮,这是真的吗?如果不是,小乔为什么要就诸葛亮呢。关于小乔的历史介绍很少的三国志中有一处: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

  • 陶谦在史实里实力如何? 陶谦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城)人。汉末群雄之一。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剌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

  • 成语“管中窥豹”、“拂袖而去”的由来,王献之的夫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王献之和王羲之相同的是:清高孤傲,随性而为,但小小的“任性”都被残酷的命运撕扯得粉碎。相反的是:王羲之官场失意,幸好有个爱着的人相伴一生;王献之无意官场,只愿做水中鸳鸯。然天有不测风云,一个痴心的“小三”硬生生插足进来,手拿“大棒&rdqu

  • 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陶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上面写得清楚,陶谦是一个很谦虚厚道的老者,为了让徐州的老百姓能有一个好的归宿,不把自己的官位传给儿子,而是不惜三让徐州给刘备。似乎陶谦就是一个柔柔弱弱的人,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陶谦究竟是怎样的人,是不是只讲仁义,没有手段的君子,如果是那样的话,为何能长期占据徐州?,难道他有很大的背景和后台,江湖

  • 曹操为什么要把伏皇后杀死?伏皇后到底写信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伏皇后的家族势力,恰恰是汉末仅存的一股与曹操不合拍的力量,必须加以剪除。从案子侦办过程与结果来看,大概情形也能反映他的这种心态。建安十九年,汉献帝的伏皇后被废,“下暴室,以幽崩”,罪名很蹊跷,“阴怀妒害,苞藏祸心”。这是汉末最著名的一段公案,《后汉书》

  • 八王之乱带来了什么后果?八王之乱导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

  • 三国中孙权是个怎样的人,孙权是怎么样驾驭手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的时候最需要武将,但立功的是他们,不听话的也是他们,或者造反或者叛逃。那么孙权是怎么样驾驭这些强悍员工的呢?上期假想孙权上了电视接受采访,在电视节目里一般旁边都坐着负责点评的专家。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姑且称这名专家为“黄教授”,下面听听“黄教授”是怎

  • 潘安生活在哪个朝代?美男子潘安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你是一个对中国古代美女感兴趣的人,你不得不相信这样一句话,“自古红颜多薄命”,这女人啊,不可长得太过漂亮,凑凑合合做一个大众人儿算了,平平凡凡过一生,其实活得要比那些名噪一时的“国色天香”安稳得多。就连曾经拥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