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和尚不准吃肉是怎么来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

和尚不准吃肉是怎么来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706 更新时间:2024/2/28 20:45:04

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

素食之风,古已有之,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十分盛行。古时吃素,倒不是由于当时经济落后,没有肉吃,只好以瓜菜裹腹。而是那时,已经出现了“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这在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就有详细记载。但主要的原因,还是老庄清静无为哲学思想的影响。一大批隐逸的人,崇尚自然,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追求清气,极力奉行素食的原则。

吃素本是一件好事。但发展到后来,就走火入魔。可见凡事不宜太过。《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周泽的人,餐餐吃素,以致营养不良生病。老婆怪他,讲苦这样把自己折磨。周泽一听,火冒三丈。马上以“干犯斋禁”的罪名,把老婆送进监狱。“干犯斋禁”,当时可不是小罪,大概和现在的“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差不多。至于“坐斋不谨”,则要杀头。“坐斋不谨”到底是什么罪?不详细考证,绝对猜不出来。其实好笑得很,不过就是吃素的时候,不小心放了屁。放屁而被杀头,恐怕谁也料想不到。

吃素的优良传统,后来竟被从外国传入的佛教,一把抢过去了。

和尚原来是可以吃肉的。佛经《戒律广本》写得很明白: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荤”。这个荤,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指鸡鸭鱼肉一类的动物食品。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荤”。佛经里荤字不读hun,要读成xun,熏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荤乃蔬菜之臭者”。《梵网经》讲得更具体:“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荤就是这五种蔬菜。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的原始意义,是植物而非动物,至于荤为什么从植物变成了动物,三言两语说不清,以后单独介绍。佛教认为吃了荤,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于神明,所以严加查禁。有两次,我到庙里吃斋,看到菜里有葱有蒜。可见庙里的和尚,佛经还没有读通。那么多的斋,算是白吃了。

和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为度人手段,所以什么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许吃三种“净肉”(“三净肉”为“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而杀之疑者”)。对于“比丘患病者”,即生了病的和尚,实行人道主义政策,特殊照顾,什么肉都可以吃。如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洋和尚,中国蒙、藏、傣等少数民族的和尚,都允许吃肉。

佛教在引进中国的初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所以那时,和尚还可以吃肉。和尚不准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萧衍可以算是最可爱的一个皇帝。他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想当和尚,想得几乎发疯。竟然先后四次,擅离职守,跑到同泰寺,把身子舍给庙里,去当和尚。一个皇帝,自动放弃一切合法权益,连身体都舍掉,变成了同泰寺的庙产,当然不会再管朝廷的事。可是当时,没有副皇帝,可以在皇帝不能履行职责时,依法代行皇帝的职权。那时又不兴临时任命代理干部,萧衍不驾崩,谁也不能当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事情简直麻烦透了。满朝文武,不知开了多少大会小会,进行过多少紧急磋商。讨论来,研究去,惟一的办法,还是只能把皇帝赎回来。于是马上从国库提出现款,找同泰寺洽商有关购买事宜。同泰寺有利可图,当然进行配合。终于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用等价交换的办法,把萧衍收购回来。立即恢复他的人身主权,让他继续担任领导职务。萧衍坚决舍身,怎奈级别太高,还是身不由己。仅仅有利于同泰寺,一次又一次地创收。假如不是无限忠诚于佛教事业的萧衍,换成别人这样做,那只能认定是为了得回扣。

萧衍手不释卷,一部《大般涅经》,烂熟于心。经书里规定:“戒杀生”。萧衍想,就杀生管杀生,肯定管不彻底,还是要从根本上抓起。活学活用,干脆不准吃肉!肉不能吃,看你杀生还有什么用?一经决定,立即行动。紧急传旨:臣民提倡吃素。和尚一律不准吃肉。天地神明祖宗,享受和尚待遇。何谓和尚待遇?即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不准再用三牲猪头,统统改成面粉做的猪头猪肉。金口一开,一呼百诺。一时,素食者“天下户口,几去其半”。

可见,和尚不准吃肉,完全是萧衍从“不杀生”的观点演化出来的规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晋名将羊祜是怎么死的?羊祜是病逝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祜hù羊祜是病逝的。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机密。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

  • 小乔救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小乔喜欢诸葛亮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小乔,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大美女,历史上关于小乔的记载并不多,关于她的资料介绍更多的来自于文学作品中。这也给了后人对小乔进行联想的空间。有人说小乔喜欢诸葛亮,这是真的吗?如果不是,小乔为什么要就诸葛亮呢。关于小乔的历史介绍很少的三国志中有一处: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

  • 陶谦在史实里实力如何? 陶谦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城)人。汉末群雄之一。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历任舒、卢二县令、幽州剌史、议郎,性格刚直,有大志。后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对抗北宫伯玉,任扬武校尉,之后又随张温征韩遂、边章。188年,徐州黄巾起,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击破徐州黄巾,并推行

  • 成语“管中窥豹”、“拂袖而去”的由来,王献之的夫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王献之和王羲之相同的是:清高孤傲,随性而为,但小小的“任性”都被残酷的命运撕扯得粉碎。相反的是:王羲之官场失意,幸好有个爱着的人相伴一生;王献之无意官场,只愿做水中鸳鸯。然天有不测风云,一个痴心的“小三”硬生生插足进来,手拿“大棒&rdqu

  • 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陶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上面写得清楚,陶谦是一个很谦虚厚道的老者,为了让徐州的老百姓能有一个好的归宿,不把自己的官位传给儿子,而是不惜三让徐州给刘备。似乎陶谦就是一个柔柔弱弱的人,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陶谦究竟是怎样的人,是不是只讲仁义,没有手段的君子,如果是那样的话,为何能长期占据徐州?,难道他有很大的背景和后台,江湖

  • 曹操为什么要把伏皇后杀死?伏皇后到底写信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伏皇后的家族势力,恰恰是汉末仅存的一股与曹操不合拍的力量,必须加以剪除。从案子侦办过程与结果来看,大概情形也能反映他的这种心态。建安十九年,汉献帝的伏皇后被废,“下暴室,以幽崩”,罪名很蹊跷,“阴怀妒害,苞藏祸心”。这是汉末最著名的一段公案,《后汉书》

  • 八王之乱带来了什么后果?八王之乱导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

  • 三国中孙权是个怎样的人,孙权是怎么样驾驭手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的时候最需要武将,但立功的是他们,不听话的也是他们,或者造反或者叛逃。那么孙权是怎么样驾驭这些强悍员工的呢?上期假想孙权上了电视接受采访,在电视节目里一般旁边都坐着负责点评的专家。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姑且称这名专家为“黄教授”,下面听听“黄教授”是怎

  • 潘安生活在哪个朝代?美男子潘安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你是一个对中国古代美女感兴趣的人,你不得不相信这样一句话,“自古红颜多薄命”,这女人啊,不可长得太过漂亮,凑凑合合做一个大众人儿算了,平平凡凡过一生,其实活得要比那些名噪一时的“国色天香”安稳得多。就连曾经拥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rdq

  • 西晋灭吴是哪一年?三国吴国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西晋一统天下。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惟一留下来的东吴早已衰落了。吴国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孙权的孙子。他不但不懂得治国治军的策略,还专横残暴,惟我独尊。他曾经下令迁都武昌,可武昌物产不多,要从扬州那里运粮运物,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后来只好又迂回了建业(今南京)。他贪图享乐,乱杀大臣,